[哲学]现代化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
作者:赵士发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7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作者简介]赵士发(1973),男,湖北江陵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但在以往的研究中,对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研究视野等问题,还很不足。从现代化视野出发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条合理的思路。马克思有其独特的现代化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然包括其现代化理论的中国化。研究马克思的现代化理论及其中国化问题,对中国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现代化;现代化理论
[中图分类号]B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1X(2007)06-0763-05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无疑构成了理论和实践发展的主旋律。但时至今日,人们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研究上,依然存在着诸多矛盾和问题,如在研究对象上依然存在着较大分歧、在研究内容上缺乏深入学理的分析、在研究视野上过于狭隘等问题。笔者认为,从现代化视野出发去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不失为一条走出以上研究困境的思路。本文在论证应从现代化视野出发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理论及其中国化问题作了初步论析,以期抛砖引玉。
一、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个重大问题提出来,本身是中国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结果。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也还存在着诸多矛盾和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概括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对象问题上,人们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分歧,需要尽快从学理上厘清论域。作为一个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究竟应该研究什么?这似乎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即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身。但究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它又包括哪些基本问题等,人们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于是,在研究中难免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人们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质内涵的把握上歧见迭出,在争论中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无必要也无可能,有人则打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旗号贩卖自己的私货等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个课题提出来,应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相对稳定的话题,这样才有助于问题研究的展开与深入。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从学理上厘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问题域。
其次,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研究内容上,许多研究还停留在表面的概括与局部的描述,需要进一步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引向深入。研究对象决定研究内容。正是因为人们没有从学理上弄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对象,也就难免在研究内容上无法深入下去。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许多研究成果仅仅停留在意识形态的层面讨论问题。如从中共党史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过程进行描述,或对马克思主义的三大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分别的介绍,基本的结论是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三大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伟大历史阶段。这样的研究成果不能说没有意义,但重复性太强,缺乏创新性和应有的理论深度。还有一些研究成果,试图从学术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探讨,涉及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前提问题的追问、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国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方法和途径等问题的探析,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但囿于理论视野和研究方法的局限性,研究显得过于笼统和分散,缺乏一以贯之的内在逻辑,因而研究也难以深入下去。
最后,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研究视野与方法上,也还存在着视野不够开阔、方法陈旧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开阔视野,引入新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和内容反映了研究的视野,决定研究的方法,研究的视野和方法又决定着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从现有研究成果看,人们从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与哲学等单学科视野出发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较多,因而在研究中必然会产生一些矛盾和问题,如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早已经中国化,否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性;也有人不能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现代性的关系,看不到中国解放后前30年与后20年之间的连续性;还有人在研究中不能讲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世界化的关系,仅就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谈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等。这就需要我们立足于当代全球化与世界现代化的语境,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从现代化视野出发,综合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
二、从现代化视野出发去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存在的上述问题,需要我们厘清论域与拓宽视野,从新的角度出发去研究。这一新的视野,就是现代化的视野。从现代化的视野出发去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是在当代语境下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必然要求。从这一视野出发去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我们会发现一幅新的理论景观展现在面前。
当今世界,现代化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现代化不仅在广度上席卷了整个世界,而且在深度上实现了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变。当代全球化,其实就是现代性在全球范围的扩展。现代化作为一种理论视野,正是对世界现代化实践进行反思与超越的理论成果:一方面,它形成了一种有机整体论的眼光;另一方面,它生成了一种历史主义的过程论眼光。现代化视野作为整体论眼光和过程论眼光的综合,实际上就是一种世界历史眼光。马克思在他的世界历史理论中对世界历史眼光作了深入分析与说明,对此笔者曾作过较为系统的研讨。从现代化视野出发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置于世界现代化的整体过程中进行定位。也只有从现代化的视野出发,我们才能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个准确的理论定位,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作出合理的说明。
首先,从现代化视野出发去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契合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野,为获得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认识提供了保障。马克思主义是世界历史发展到资本主义时代的必然产物,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开创了世界历史,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与现代化是一个重合的历史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也就是他的世界现代化理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就是奠定在世界历史理论的基础上的,世界历史眼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视野。也可以说,现代化视野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理论视野。马克思以后,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共产党的领袖,都具有这样一种世界历史眼光,他们都将世界历史发展与本国的现代化实际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化的同时实现了民族化,具有了民族特点和民族风格。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的把握,只有从现代化视野出发,才能契合马克思主义
应有的理论视野,也才可能得出更接近真实的科学认识。
其次,从现代化视野出发去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跳出了意识形态的局限性,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具有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是同一个历史过程,它们二者是相互交织不可分离的关系。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身就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以中国现代化为直接目的。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没有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反之,没有中国现代化实践的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没有必要和可能。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必须研究中国现代化,反之亦然。过去许多研究都只是从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角度去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应当指出这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因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作用是不可置疑的。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不仅仅是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相联系,它还同整个中国现代化的历史相联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一个政治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学术问题。从现代化视野出发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正好可以实现学术与政治统一,为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提供了基础。
再次,从现代化视野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以现代化的内在逻辑统一起来,有助于克服过去研究中过于分散与不能深入的缺点,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有力地推向深入。将现代化作为一根逻辑主线去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出发点、基本过程与目的一直都没有离开过中国现代化的基本目标;也能够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是非得失,建国后前20年与后30年这两个阶段之间连续性。更为重要的是,从现代化视野出发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还为我们开掘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思想及其中国化问题打开了思路。
最后,从现代化视野出发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站在世界现代化与中国现代化统一的层面审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世界化,有利于我们与国际学术界进行交流与对话,从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过去国内外学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研究各有自己的视野,在许多问题上无法进行交流与对话。如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问题的看法,国内外学者的看法是相反的。国内学者大多承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要性与可能性,而国外许多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中国化,没有再中国化的必要和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外学者们各说各话,无法交流。但是现代化视野为这种交流与对话提供了共同的平台,从现代化视野出发,国内外学界从讨论马克思主义与启蒙思想家的关系人手,进而讨论马克思主义与现代性的关系问题,找到了共同交流的出发点。这为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找到了新的理论生长点。
三、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理论与中国现代化
从现代化视野出发去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就要求我们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的基本观点及其对中国现代化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现代化的概念,但马克思在研究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谈论现代化的独特话语系统。马克思是站在世界历史高度,从社会文明形态更替的层面论述现代化问题的。因此,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的理论构成了其现代化理论的基础。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在学界已经形成了较为一致的看法,因而本文只作概要说明。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从生产方式的角度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五形态理论:“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在这里,马克思将资产阶级社会称为现代的社会形态,以区别于此前的社会形态。后来,在《1857-1859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又从人的生活方式角度对人类社会发展形态作了新的论述:“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和孤立的地点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因此,家长制的、古代的(以及封建的)状态随着商业、奢侈、货币、交换价值的发展而没落下去,现代社会则随着这些东西一道发展起来。”在这里,马克思从人的生活方式角度划分了人类发展的三大相互联系的社会形态。其中,他将第二大社会形态称之为现代社会。从现代化的视野来审视,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的五形态理论与三形态理论具有内在一致性,它们都是从世界历史发展的高度对社会文明形态的划分。从马克思的划分,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所理解的传统、现代与未来社会形态的内容。传统社会包括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社会形态或以人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社会形态;现代社会指资本主义社会或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社会;未来社会形态是指共产主义社会或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基础的社会形态。这三种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分别是自然经济、商品(市场)经济和产品经济。在马克思的眼中,现代化只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它为未来更为高级的社会形态准备着各方面的条件。所以,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构成了马克思现代化理论的基础,并使马克思的现代化理论具有厚重的历史感。
在马克思看来,现代化就是资本主义化。马克思自己也把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称为现代社会。仅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有“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代大工业”、“现代国家政权”、“现代生产力”、“现代生产关系”等概念。马克思所说的“现代”,不仅是与“过去”相对的时间概念,而且更是与传统社会(或封建社会)相对的社会性质概念,有其不同于传统的特定含义,实质上是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特征即现代性的概括。马克思揭示了世界现代化的实质即世界资本主义化,它表现为如下基本特征:一是世界的工业化与市场化。资本主义是建立在大工业生产力的基础之上的,大工业的发展破坏了传统的宗法关系,使交往普遍化,并形成了统一的世界市场。马克思指出:“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二是资本主义文明的普遍化。资产阶级在创造巨大生产力的同时,也将自己的生产方式和文明形态传播给其他民族,按自己的面貌创造新的世界。在精神方面,它使“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它“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三是人的主体性日益增强。马克思揭示了在现代化过程中,人的主体独立性、主体能力和主体自由的发展,他特别强调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现代化的推动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已经把握到了现代化就是理性化的实质特征。四是社会结构的两极化。世界资本主义化
的结果,是造成了两极化的社会结构。“资产阶级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在民族国家内部,造成了有产者和无产者的对立;在世界范围内,不仅造成了国际有产者和国际无产者的对立,而且造成了贫国与富国的两极分化,使世界落后的非西方民族从属于西方。五是民族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道路是多种多样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工业革命与资产阶级革命实现现代化,落后民族国家要么在西方的胁迫下卷人世界市场而投身现代化的潮流,要么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武力侵略而沦为殖民地开始畸形的现代化,要么积极主动地吸取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已有成果而实现现代化。六是资本主义现代化作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必然环节,但其内在矛盾决定了它不是永恒的,必然会让位给更为高级的现代化形态。
由上可见,马克思的现代化思想是独到而深刻的,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正因为如此,西方现代化理论界普遍认为马克思的现代化理论是现代化思想的圭臬。
马克思的现代化理论对中国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思想领袖与马克思主义专家学者们将它与中国的现代化实践相结合,创立了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理论,并用以指导中国现代化的实践,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成就。
现代化是中国人民近两个世纪以来孜孜以求的梦想。从1840年鸦片战争直到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以前,中国人民一直在黑暗中摸索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历史证明,近代中国社会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之下,无论是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还是清末新政,也无论是义和团运动还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与辛亥革命,都不可能使中国完全走上富国强民的现代化之路。只有马克思主义及其现代化理论,才能解决中国现代化面临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其现代化理论的指导下,中国诞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大马克思主义及其现代化理论中国化的成果,中国终于走上了独立自强的现代化之路。今天,在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张力中,中国人民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在不断反思现代化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开创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新局面。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走向深入的具体体现。中国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与不断取得成功,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巨大成就,而且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化与世界现代化的伟大历史贡献。
(责任编辑 严 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