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含笑历程]卢继波——彩绘民族情
作者:王立辉

《含笑花》 2007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当风度翩翩、身披绶带的卢继波走上主席台,从领导手中接过鲜花、文山州首届“突出贡献人才奖”的奖状时,他感慨万千,是壮乡苗岭这片多彩的红土地,是边疆这块文艺创作的富矿,成就了他。
       上世纪50年代末期,卢继波出生于马关县河边壮族村。他自幼读书,亦兼耕作,间或作画。也许是壮乡美丽的景色触动了卢继波幼小的心灵,抑或是勤劳善良的壮族人民给卢继波种下了一种风骨,富有灵性的他画画还真有点像模像样。高考时,他果真考上了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系,实现了卢继波想当画家的第一个理想。
       参加工作后,卢继波担任过县歌舞团的舞台设计与美术创作,在文化馆从事过美术辅导员、创作员。正是这一段经历,为卢继波日后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85年,风华正茂的卢继波被派往马关阿峨新寨,担任专职美术辅导教师,此间,他和当地的版画习作者白天参加劳动,晚上给学员讲课,一笔一画耐心辅导,推板、锯木、送纸、改稿、刻板、拓印,各个环节不敢马虎,个人得失亦不计较,他常常步行于县城至阿峨新寨的山水间。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个春秋的努力,当地学员进步不小,创作队伍逐步扩大,成绩可喜。通过卢继波与学员们的共同努力,短短几年就创作了百余件作品,其中参加省级美展38件,州级美展54件,县级展出105件。专题举办《阿峨新版画展》3次,编撰《阿峨新寨农民版画》画册,部分作品选送日本展出。《民族画报》、《云南画报》、《云南日报》等报刊刊登作品,提高了阿峨新寨的知名度,版画作品获得社会的好评和赞扬。如今,阿峨新寨农民版画队伍得到较快发展,中央电视台对其进行专题报道,文化部把阿峨新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阿峨新寨的成名,少不了卢断波的心血与汗水,也使他对“艺术来源于生活”理解得更加深刻。文山是少数民族自治州,各族人民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民族民间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浓厚的民俗、社会、宗教内涵,与日常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在许多民族民间美术作品里,物质的、精神的、审美的、适用的达到了完善的统一,是中华民族民俗文化和美术宝库的瑰宝。这些瑰宝与卢继波结下了不解之缘。
       1993年,卢继波调到州文化局艺术研究所从事文化艺术研究工作。此后的岁月里,他一直创作研究文山民族民间美术系列,长期面向基层,深入实际,收集整理抢救民族民间美术作品。多年来,卢继波收集了壮族刺绣、石刻艺术、木刻艺术照片、绘画、速写等,收集的图片数千幅。在《卢继波画集》中,人们可以读到,作品表现地方特色,乡土气息,民族朴实感,版画表现手法有民间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技法,用刀流畅、富于动感,其意含蓄深沉,时代气息浓厚。他的木刻版画作品《双凤吉祥》采用民族绘画手法的对衬构图,画面有地方特色,意境深邃;《赶集路上》运用民间工艺技法,表现壮家妇女爱美的心境,颇富诗意;《哈楞》表现了壮乡青年男女欢快对歌的情景……可以说,卢继波的作品有着鲜明的时代感,浓郁的乡土特色,鲜明的个性手法。
       卢继波有着一头潇洒飘逸的长发,颇具艺术家气质。在他四十多年的人生履历中,同样充满悲欢离合,但他没有虚度年华。他的《壮家儿女六月忙》等14件美术作品在北京美术馆展出,两件作品被国家美术馆收藏,180多件作品在国家级、省级展出并部分获奖。有20多种报刊刊发过卢继波的作品,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卢继波画集》并向全国发行;他参与编撰了《云南壮族》大型画册、《云南壮族文化》;撰写了《市场经济中文化艺术的社会功能》、《浅谈边疆少数民族美术创作》等论文。
       卢继波的名声,伴随着他一幅幅成功的作品,在海内外传开。原省政协主席刘树生为他题词“彩绘民族情”;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戴光禄为他题词“情系壮乡”。日本一位艺术大师称“卢继波的绘画艺术继承了中国民间艺术和民族艺术的好传统,但没有被束缚在传统之中,他的作品散发着浓郁的中国乡土气息,富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作为国家二级美术师的卢继波,现为州文化局艺术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云南分会理事,云南民族画院副院长,州美术家协会主席,2001年度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他有多次机会调到空间更大的地方,但他始终离不开生他养他成就他的这块红土地……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鲁迅先生的一段话:“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