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政5月24日划拨的700亿元救灾资金将主要用于灾民安置和灾区重建,后续资金还会追加。
灾区重建是一场持久战,需倾中央政府、社会慈善捐助、各省市对口救助和灾区自救这四大力量才可能完成。
6月3日,汶川震后第22天,北京市北河沿大街147号的民政部办公楼里,工作强度仍然以分秒计。
奔走灾区十几天的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王振耀刚返京不久,在他的办公室里,四处散落着四川地震全图、灾区航拍图、社会各界捐款最新统计表等等。
此前3天,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组宣布成立,计划在3个月内完成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在3年内基本完成灾后重建任务。
第一年的重建,就要仰赖于5月24日中央财政拨付的700亿元。
记者:救灾司这两天最主要的工作是什么?
王振耀:我5月31日从灾区回来之后,就紧急投入灾害损失的评估和测算工作了,包括各区域烈度、受灾人数、受灾程度、危房数量等等,用来确定下一步的具体救灾方案。我们会在中央财政拨款范围内,选择不同的方案来测算,最终确定一种最有利于灾区和灾民的方案。
今天(6月3日)10点半,救灾司就会做出一个基本评估报告,报到部里进行讨论。
记者:5月24日,中央财政拨款700亿元用于灾后重建,这笔资金将如何分配?
王振耀:会在这个灾害评估报告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来讲,将主要用于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灾民的安置、灾区的整体重建。安置重建,会是资金的主要流向。
具体安置的时候,可能会根据城市和农村的不同情况,采取政府统一规划集中建房或直接发放救助款自主建房的不同方式。
记者:城市和农村的救助方式会有所不同?
王振耀:对,政策都是根据灾民的需求和实际情况确定并不断调整的。
比如,目前的过渡性安置政策是先发帐篷、再建活动板房。但有些地方山路崎岖,大帐篷运不上去,更不要说活动板房了。所以山区的灾民就要求提供塑料彩条布和2000元的资金补偿,最后根据这个需求调整了政策。
在重建阶段,根据民政部以往的救灾经验,农村地区的重建最好是灾民主导。政府分期把救灾款发给农民,由农民自己盖房,政府只在集中采购建筑材料等方面予以协助。
城市重建的问题相对复杂一些,需要统一规划,需要考虑有贷款的商品房问题等等,要更详细认真地考虑决策。
记者:现有的重建资金够用吗?
王振耀:政府是主导,但单纯依靠政府力量肯定是不够的,需要倾中央政府、社会慈善捐助、各省市对口救助和灾区自救这四方力量。假设1户灾民救助1万元,100万户就需要100亿元。但事实上,1户灾民1万元重建资金还是不够的。
记者:那么重建资金以后还会根据实际情况追加吗?
王振耀:700亿元只是第一年的重建资金。
记者:地震发生第五天,中央已经决定在3个月内向灾区困难群众每人每天发放1斤口粮和10元补助金。这个决策是如何做出的?
王振耀:这是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直接研究确定的,可以说是特殊情况下的政策创新。
在2002年民政部颁布的《关于规范特大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费分配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中,中央救灾资金的一大用途是解决灾民的临时吃、穿、住、医等生活问题。
在以往的自然灾害中,发放救济金的时间一般是10天左右的应急期,每人150元。
但此次灾难巨大,应急期远远超过以往的洪水台风,所以要特事特办。
记者:3个月之后怎么办?是否有后续的资金救助?
王振耀:当然会有,原来的政策还有每人每天1斤粮的“春荒冬令”补助,这次恐怕还要提高、还要持续。每一个阶段都要有个评估,根据老百姓的实际需求不断调整。
记者:现在是每天发放“10块钱1斤粮”吗?
王振耀:是按月发放的,灾民都通俗地称为“去领第一个月的300块钱、30斤粮了”。
记者:“首月补助”目前是否已经覆盖到整个灾区了?
王振耀:四川省的要求是5月28日到6月1日实现首月补助的大规模发放完毕。但现在确实有少部分区域没有到位。为什么呢?因为这次地震区的复杂地质地形,使得至今仍有乡镇道路不通,交通部仍在艰苦地、日夜兼程地进行道路抢修工作;像映秀镇以北的银杏乡和草坡乡,至今我们仍进不去人,只能空投。
5月30日,我在映秀镇询问救灾物资发放情况,汶川县民政局副局长刚刚赶到。他来映秀镇要绕道马尔康,走800多公里,还有很多乡进不去。人员难以进去的情况下,怎么发放?
这给我们大家都提了个醒,最基础的救灾工作仍未结束、仍然艰难!这是即使进入重建阶段也绝不能忽略的问题。
这也就决定了本次救灾中的物资发放与以往历次灾害非常不同,我们面临的是一个高度复杂和特殊的救灾形势。
记者:除了刚才提到的地理阻隔,民政部在本次救灾中,还要应对哪些复杂的情况?
王振耀:我在灾区时,不断重复地听到的一句话就是,“以后往哪儿去啊?”是啊,这次地震灾害太巨大了,许多村庄和一些县城都毁掉了,这部分灾民怎么办?这是我们从未碰到过,更是要竭力去解决的。
基层建制的打乱也给救助工作出了个大难题。灾民远离家园逃难是不会按建制的,是就近就方便的。北川人可能会出现在绵阳九洲体育场,也可能是都江堰、江油、成都等等。
堰塞湖带来的十几万人大转移,同样不会全按建制来分流。
记者:对民政部来说,这次巨灾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是什么?
王振耀:这次面临的救助人口数量之大、分布之广,是前所未有的;救助的标准、内容、方式也必然、必须与以往大不相同,这对我们的工作内容和管理体制都提出了很大的挑战,需要不断的调整、创新。
过去发生自然灾害时,集中安置期往往只有十几天;这次可能要持续数月之久,卫生、心理、医疗甚至恢复社区建设都是需要创新的。
这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整个社会更广泛更长期地加入到灾后重建中去,不一定捐钱捐物,一条好的建议,都是重要的。民政部网站上的“减灾救灾论坛”,目前已经非常活跃。(记者王小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