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时政]中国-欧洲:蜜月之后萨科齐在中国
作者:王 艳

《新华月报(天下)》 2008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当萨科齐用“生硬”的方式赞美兵马俑时,人们可以确定,法国总统的中国行将是一次愉快的访问。更何况,这位新科总统首次以元首身份访华,就抱了价值200亿欧元的经贸合同回家。
       三天的表现,让人们看到一个务实的法国总统,但人们需要更多的时间,去了解他将给中法关系、乃至中欧关系带来的具体变化——变化是不可避免的,毕竟,告别了希拉克和施罗德的中欧关系,已经步入一个新的时代。
       观察家将过去十几年形容为中欧关系的“蜜月期”。时至今日,欧洲国家的政权更迭,已经多多少少让中欧之间的政治空气有了变化;中欧贸易关系中竞争因素的上升,也让彼此间的摩擦成为常态。在蜜月结束之后,双方开始面临更多柴米油盐的现实。
       2007年11月25日,法国总统萨科齐开始了总统生涯中的首次访华。在他执政的半年时间里,中国人对他已经略知一二,包括他的政策主张,他的强悍性格,甚至包括他戏剧化的婚姻。然而,萨科齐的亲美立场和“决裂”的政治口号,也让中国人感到了某种久违的不确定。所以,他来了,打破了前任当选两年后访华的纪录。
       “我想在北京对中国人民说,法国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忠实于对中国的承诺。”萨科齐临行前说。
       “决裂”与“继承”
       这是萨科齐第四次来中国,他出人意料地把西安作为第一站。他既没有复制自己以前三次访华的路线,也颠覆了以往法国领导人的访问惯例。
       “新生代领导人的外交访问,不再专注于一板一眼的仪式,而倾向于灵活的风格。2007年夏天,萨科齐就曾做客老布什的庄园,与美国总统布什会面。直到前不久,才对美国进行了正式访问。”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欧盟部副研究员刘建生说。
       来自爱丽舍宫的评论说,将访华起点安排在西安,表明了总统对这座历史古都的向往和对中国文化的钟情。
       法国媒体却从中找到了他与前任的某种联系。2006年10月底,任内最后一次访华的希拉克在参观完兵马俑后离开中国。从希拉克离开的地方开始中国之行,萨科齐实践着“决裂”与“继承”。
       在西安的4小时停留里,萨科齐参观了兵马俑,包括还未对外开放的秦始皇陵铠甲坑和汉阳陵博物馆。和几位前任一样,他没有吝惜赞美之辞,说女陶俑“长得好看”;收到铜车马复制品后,萨科齐即刻宣布将把它摆在办公桌上。
        “萨科齐听得很专心,他尤其对成千上万排列着的动物俑感兴趣,虽然整个过程他的提问不多。”汉阳陵博物馆副馆长说。
       事实上,早在12年前,萨科齐就已经见识了中国的兵马俑。不过,中国古文化似乎并没有使他像希拉克那样着迷。
       法国驻华大使馆公使兼参赞、汉学家郁白说,萨科齐更欣赏中国当代文化艺术。所以,法国总统把北京“798”艺术区加进了繁忙的访华行程当中。
       不过,更多的信息表明,这是一位对中国没有特殊爱好的总统。
       务实获得回报
       随萨科奇来访的有外交部长、环境部长、经济部长、司法部长等7位部长和外交顾问让-戴维·莱维勒,此前一度风传被列入随访名单的人权事务专员拉玛·雅德最终没有成行。除高级官员外,代表团还有48位企业家代表,包括空客公司、法国电力公司及一些环保企业的代表。
       2007年11月26日上午,胡锦涛与萨科齐举行了会谈。两国元首再次明确了中法关系的战略意义。胡锦涛表示,中国政府始终把对法关系置于中国外交政策的优先方向,始终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把握和推进中法关系。萨科齐也重申,法国坚定奉行一个中国政策,反对“台独”,反对“入联公投”。
       对华军售解禁,是中欧之间的一个重要而且无法避开的问题,希拉克和施罗德一贯坚定支持解禁。默克尔执政后,军售解禁之声日益微弱。萨科齐也被视为在解禁问题上态度谨慎。
       不过,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透露,萨科齐在与温家宝会谈时说,欧盟至今维持对华军售禁令是不合理的,应该推动解除。
       在此次访华当中,务实的萨科齐赢得了巨额回报,中法两国签署了总价值超过200亿欧元的系列合约,其中包括核电合作。而中法核电合作问题一直是最敏感的合作议题,之前进展十分艰难。
       
       萨科齐的平衡术
       当前尴尬的中德关系,使萨科齐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得利的渔翁。
       德国《经济周刊》评论说,法国正利用中德间的不和,“乘人之危”展开魅力外交,发起中国攻势。
       中法两国发表联合声明,宣布双方决定在战略伙伴关系的框架下,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伙伴关系。这次是中国首次与其他国家发表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双边文件。
       G8峰会以来,气候议题一直是“世界小姐”默克尔的专属地,后来者萨科齐却率先与中国实现了突破。半年前,萨科齐还在气候外交上乏善可陈;现在,他已经能与默克尔平分秋色了。
       法国《费加罗报》分析萨科齐的性格,“他是位实用主义者,他只对有用的想法感兴趣”。
       萨科齐上任后,将欧洲建设列为其外交政策的核心,希望在欧洲建设上取得巨大突破,使法国摆脱欧宪危机后在欧洲地位下降的状况,重返欧洲政治中心。
       在中国,他得到了成为欧洲领袖的好时机。目前,许多人对中欧关系的未来产生了怀疑,认为在贸易摩擦等问题的阻碍下中欧关系正陷入冷淡。通过萨科齐访华,可以显示中欧关系一如既往地在向前发展。而中国也借他向世界发出信息:中国不仅重视中法的传统友好关系,也重视中欧关系的未来。
       将中法经贸合作推上快车道
       巨额的商业合同,是萨科齐此次访华的最大胜果:中国将从法国购买160架空客飞机,价值100亿欧元,法国阿海珐集团与中国广东核电集团签订了价值80亿欧元的民用核能领域合作协议;法国电力集团与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将合资建设、运营装机容量为两台170万千瓦的广东台山核电站一期工程。
       这笔巨额订单总数将近200亿欧元(约合300多亿美元),大大超过了舆论所期待的100亿欧元。它同时创下两项纪录:空客公司有史以来同中国签署的最大一笔合作协议,阿海珐集团所签下的合作协议,是法国核工业史上最大一笔商业合同。
       2006年10月,希拉克访华时,法国向中国出售了150架空中客车A320飞机。时隔一年,萨科齐的订单在数量、机型和金额上都有所提升。
       据在签约仪式现场采访的一位法国记者透露,萨科齐对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说,“以前的合约与这些合约的总金额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萨科齐应该为自己实现以前的诺言感到欣慰。2004年,萨科齐曾对华裔密友何福基说:“一定要加强与中国的经贸合作,为法国经济注入新活力。”当时,萨科齐刚刚访问了中国,参观了正在大兴土木的北京市,那里与几年前的上海一样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改变“经冷”局面
       客观地说,同为世界上排名前五位的贸易大国,中法贸易额长期以来占各自贸易总额的比例始终不大。即使在中法关系非常密切的希拉克时代,双方关系上升的政治高度前所未有,但“政热经冷”的状况仍然没有改变,法国企业在中国市场上的地位始终不高。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欧盟部副研究员刘建生指出,“在对华贸易方面,法国一直落后于德国和英国。预计2007年中法的贸易额会达到300亿美元,而中德是600亿,中英也有400亿。”
       在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工厂与全球市场的情况下,中法之间的低贸易额引人深思。究其原因,主要由以下若干因素造成:上世纪90年代初,密特朗政府不顾中方警告,执意向台湾出售幻影2000战斗机,导致中法关系倒退,双方贸易也遭受极大影响,欧盟目前尚未完全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这使得双方在鞋类和纺织品贸易问题上摩擦频繁;欧盟自1989年后实施至今的对华军售禁令,也让法国军工部门的对华出口变得遥遥无期。
       
       萨科齐上台执政,制约中法贸易发展的因素仍然存在。比如萨科齐主张对进口产品增加税收,这种具有贸易保护主义色彩的贸易政策将对中国的出口造成打击。萨科齐还可能会在履行WTO承诺、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对中国施压。
       “我很自豪能陪同200多家法国中小企业来中国实现它们与中国企业的首次接触,我希望他们通过首次接触就能发展成同中国企业的合作伙伴关系。”萨科齐说。
       深受法国工商业阶层支持的萨科齐,将会推动法方企业继续在其优势领域加大在华宣传力度,积极出台各种措施促进法国中小企业对华出口。
       
       中国企业的机遇
       在中法经贸关系中,中国在法投资的企业扮演着日益活跃的力量。法国投资部的数据显示。目前已有100多家中国国内企业投资法国,大中华地区300家企业在法投资,投资领域广泛,包括化工、纺织、装饰装潢、电子、微电子、家电、航空客运和货运。许多中国企业主要在法国设立企业办事处和各省市代表处。
       当前,中资企业在法国投资经营面临的主要困难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得不到长期签证,3个月就要回国再申请一次,增加了不必要的成本。中法目前还没互相承认驾驶执照,法国驾照又比较难考,这种情况很麻烦。二是办理工作许可证手续复杂,行政审批耗费时间很长。
       法国政府希望中国企业到法投资,也曾经表态要改善投资环境,可实际行动和表态差距很大。
       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战略的推动下,对法投资近年来有较大幅度增长。2006年,中国在法直接投资为497万美元;截至2006年底,中方对法协议投资累计已达1.2亿美元。萨科齐访华之后,这个数字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司徒北辰)
       中国-欧洲:十字街头
       随着欧洲大国领导人的更迭,中国与欧洲之间的关系前景埋下了不确定因素。萨科齐访华尽管一路赞歌,但人们仍然看到一个与希拉克完全不一样的法国领袖。而经历了中德关系的急剧转变之后,人们也有理由担心中法关系重蹈覆辙。
       
       默克尔的反叛
       作为欧盟的领头羊,德、法两国的对华关系堪称中欧关系的指针和晴雨表。在中欧过去十几年的“蜜月期”内,中德经贸合作令人称羡。
       欧洲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往往是意识形态的大棒和经济的胡萝卜双管齐下。在过去十多年里,德国人手中的胡萝卜很大,大棒很小。即使是在1989年“六四事件”以后,德国虽然参与了对华制裁,但并未像其他西方国家那样完全冻结对华关系。到了施罗德时代,中德这两个意识形态完全不同的国家,携手进入双边关系的蜜月时期。
       随着默克尔出任德国总理,中德之间的甜言蜜语就减少了许多。2007年9月23日,默克尔在柏林会见了达赖,开了德国总理会见达赖的先例,严重损害了中德关系。随后,中德高层交往完全暂停,包括德国财长当年11月访华的计划也随之取消。
       许多人认为,在前东德出生、长大的默克尔,“在意识形态方面,骨子里就有反叛的精神”,将她个人的风格和价值观更多地渗透到外交当中。
       目前,德国国内正在就对华关系问题进行辩论。“接下来,可能会有很多人强烈要求德国对华实施‘价值观外交’。这样,就回到了上世纪90年代,那个时候,德国正在讨论东西德的价值观问题。”设在德国汉堡的和平与安全政策研究所学者伯恩特·伯格(Bernt Berger)说。
       
       萨科齐的变数
       从法国的政治传统来看,外交几乎是总统的独有领地,总统的个人价值观和风格更容易影响外交政策。希拉克在位的12年,也是中法关系最甜蜜的时期。
       观察新科总统上台后法国的对华政策,会发现整个背景和德国何其相似——在过去十多年里,中法、中德关系都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希拉克和施罗德,都是对中国极为友好的领导人,而如今,法德两国都出现了与希拉克和施罗德截然不同的新一代领导人。
       默克尔和萨科齐两位新领袖上台后,外交上的第一举措都是改善与美国的关系。和默克尔相似,萨科齐也是一位“价值观外交”的倡导者。“我要将保护人权和应对气候变化作为法国外交的重中之重。”在2007年5月16日发表的总统就职演讲中,萨科齐提出了这样的口号。
       上任仅仅半年,萨科齐在外交舞台上的表演时间还不够多。不过,因为有默克尔的“坏榜样”在前,舆论不免对萨科齐也有所担心。
       萨科齐访华临行前夕,人权组织给他施加了不少压力。在萨科齐提出的访华五大优先解决议题中,舆论注意到人权问题不在其中。萨科齐新政府内阁中主管人权事务的官员拉玛·亚德也不在访华代表团名单之中。
       “现在判断萨科齐的对华政策为时尚早,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的政策将不像希拉克时代那样‘亲华’;他不会像希拉克那样致力于建立一个多极化的世界;在人权问题上的立场也不会那么软化。”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的中国问题专家沈大伟(David Shambaugh)说。
       他总结说,德、法(还可能包括英国)政权更迭的结果,都出现了更注重“价值观外交”的领导人,这种变化将给中欧关系带来更多的摩擦变数。
       
       经贸纷争加剧
       最近,“贸易赤字”“人民币汇率”,成为中欧经贸关系中最常出现的词。提起这个事,欧盟贸易委员会专员曼德尔森就显得相当抓狂。
       中国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最大的出口国。近几年,欧盟对华贸易逆差不断增加,2006年达到了1280亿欧元——这是欧盟最大的贸易逆差数额。
       “欧盟每年卖给中国的东西,还不如卖给瑞士的多!”欧洲人这样抱怨。
       此外,面临欧元飞涨的压力,欧洲也开始加入美国的行列,在人民币升值问题上向中国政府施加压力。法国是欧盟中最强烈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国家。萨科齐明确要求人民币升值。他希望借此帮助减轻欧元的升值压力,提高欧洲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在贸易逆差和人民币问题上,中国正面对来自欧洲越来越大的压力。
       
       蜜月之后的理性婚姻
       尽管口气强硬,但伯格对中欧关系前景并不灰心:“中欧在发展战略伙伴关系的轨道上一直很成功,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离开这个轨道要付出多大代价,双方都明了于心。”
       普遍的看法是,由于巨大的共同利益捆绑,中欧关系不会出现恶化。中欧双方互惠、互利关系的发展是大势所趋。随着中国的发展,欧洲要求中国承担更多的责任,由此引起的争议与曲折,将来较长一段时间里成为双方关系的常态。
       “中国应该理性看待分歧,该解释时做好解释工作,避免情绪化处理问题。”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戴炳然说。
       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的中国问题专家沈大伟,则用“蜜月后的务实婚姻”来形容中欧关系面临的转折。在他看来,希拉克、施罗德时期充满“玫瑰梦幻”的中欧关系“蜜月”已经结束,双方关系步入一个更复杂的、更注重责任的“婚姻阶段”。
       “双方多少要降低对对方的要求,抛开甜言蜜语,学会缩小、弥合彼此间的分歧,建立起—个维系持久婚姻的机制。”沈大伟说。
       2006年9月,中欧决定启动中欧关系框架协议的谈判。这个全新的协议,将涵盖中欧关系的所有方面,包括人权、台湾问题等敏感领域。据欧盟官员透露,中方所关切的对华武器禁运问题、欧方所关切的中国批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问题,都将在讨论范围。
       目前,关于这个谈判的进展,中欧双方都讳莫如深。毋庸置疑,过程将是漫长而痛苦的。
       但令人欣慰的是,面对问题的时候,就是解决问题的开始。(刘婉媛)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2007年第44期,作者为该刊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