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化]开平碉楼:中国最“年轻”的世界文化遗产
作者:赖少芬

《新华月报(天下)》 2007年 第0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开平碉楼与村落”作为2007年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唯一项目,6月28日在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表决通过,成为中国第35项载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也是中国最“年轻”的世界文化遗产。
       开平碉楼的历史最早可上溯到明后清初,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大量华侨回乡置业,开平碉楼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不过百余年历史的开平碉楼,何以能在众多的文化遗产中脱颖而出?
       “不土不洋”的乡村建筑
       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长田小刚说,中国有上千年的古代宫殿遗址,虽然“开平碉楼与村落”的历史不过百年,但却是中国农民一项绝无仅有的融汇中西的创造。
       19世纪末,美国、加拿大等国的排华政策迫使当地华侨纷纷回乡买地建屋,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了侨房建设的高峰期。为了防御当时的土匪,开平的华侨和乡亲将碉楼建成了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特殊建筑。
       由于开平的华侨旅居欧美各国,因此许多碉楼都带着浓郁的欧美风情。现存的1833座碉楼既有中国传统的硬山顶式、悬山顶式,也有国外不同时期的建筑形式、建筑风格,如希腊式、罗马式、拜占庭式、巴洛克式,还有中西结合的庭院式、别墅式等。
       有“开平碉楼第一楼”之称的瑞石楼是开平建筑艺术价值最高的碉楼,整体造型带着浓厚的西方建筑风格,包括古罗马的券拱、爱奥立克风格的柱廊,巴洛克风格的山花等,其中又注入了中国建筑文化元素,“瑞石楼”三字刚劲隽秀,很多楼层还刻上了“富贵吉祥”、“世界大同”等中国传统文字。
       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首席专家、五邑大学教授张国雄说,开平碉楼大致可分为泥楼、青砖楼、钢筋水泥楼等,尽管在用材、风格上各有差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铁门钢窗、门窗窄小、墙身厚实、墙体上设有枪眼。
       “从形式上来看,碉楼是一种中西建筑的完美结合体,上面是西装,下面是唐装。”广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景李虎说,当年社会不稳定,为了防匪患、防洪灾,开平碉楼将居住的功能、防御的功能和中西不同的生活方式都包含了进去,形成了一种中西合璧的融合体。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文化遗产保护设计研究所所长程建军认为,开平碉楼是中国乡村移植外国建筑艺术的集中展示。开平碉楼建筑汇集了西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流派的建筑艺术,洋式建筑与开平乡村生活的结合,它们不像学院派那样地道、规范,然而,正是它的“不土不洋”,成就了开平碉楼的独特价值——富有中国乡土气息和乡村风味的洋式建筑。
       
       华侨文化的历史见证
       开平碉楼除了亦中亦西的建筑风格外,在室内陈设上,也有很明显的中西合璧的痕迹。开平自力村保存最完好、陈设最豪华的碉楼——铭石楼里,首层正中悬挂着楼主方润文与三位太太的大幅照片,顶层供奉着方家的祖宗牌位,室内除了摆设精美的岭南家具外,还有很多“舶来品”:美国式座钟、法国香水、德国的落地钟、留声机、缝纫机等。
       程建军说,开平1833座碉楼融合了不同国家的建筑元素,风格各异,没有造型是重复的,从它们的材料、功能、结构上,可以看出当时华侨受西方个性张扬、观念自由的影响很深,他们标新立异,也传递着一种互相攀比和光宗耀祖的意愿。
       程建军说,中国一些沿海大城市有着鲜明的中西特点的近代建筑,但主要是被动接受西方建筑文化的舶来品,开平碉楼却是中国乡村民众主动学习、吸收西方建筑文化并与本土文化融合的产物。他们不仅带回了外国的建筑文化,还带回西方的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和其他器物文化,将这些西方文化和本土文化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他们面对外国先进文化时自信、开放、包容的心态。
       “开平碉楼与村落的背后,蕴涵着丰富的华侨历史信息,记载着近代社会转型中本地华侨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其居住国、家乡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的贡献。”张国雄说,19世纪后期,美、加两国西部的金矿开采,铁路建设等都是他们国家发展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当时的华侨参与了这些重大事件,见证了美国、加拿大国家强大、社会进步的历史。这段历史,在遥远的中国乡村奇迹般地完整保存下来,这在世界历史领域都是罕见而弥足珍贵的。
       
       和谐统一的生态文化景观
       在申遗的过程中,开平碉楼的申报题目经历了从“开平碉楼”到“开平碉楼与村落”的变动,开平的村落也成了文化遗产中与碉楼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如果只是碉楼,那它可能只是强调遗产的考古文物价值或美学价值,加上村落后,中西合璧的碉楼就能和谐地融入东方稻作文明中。”景李虎说,碉楼与外部环境中的竹林、池塘、田野、山丘、树木等连成一体,浓缩了开平百余年社会转型变化中个人、家庭、家族的生活变迁,形成一道独具侨乡特色的农耕文化景观。
       “开平别致、挺拔的碉楼与传统、质朴的村落、竹林、果园、山水和稻田,共同构成了优美的文化景观,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产、生活和居住方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评审专家狄丽玲评价说。
       开平现存的1833座碉楼散落在3060个村落中,几乎每一座碉楼都是依山、面水、近田,与周边的河流、池塘、田野、山丘、树林等连成一体。行走在开平市的乡村间,一座座高大坚固、造型独特、中西合璧的古老建筑随处可见,多者一村十几座,少者一村两三座,连绵数十公里。
       程建军说,开平碉楼一个重要的价值就是环境价值。开平碉楼不是孤立的,它与村落环境密不可分。高耸的碉楼、有序的村落以及周边的田园、竹林、河流、榕树、池塘等有机结合起来而形成的生态景观,使开平碉楼与村落成为了中国最美的乡村之一。
       
       “目前国际上文化遗产的价值观正在发生改变,遗产专家们开始把人与环境、人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放到了首要位置,把视线转移到‘活’的文化遗产上。”开平市碉楼研究所专家谭金花说,开平碉楼与村落所展示给人们的恰恰是这样的人文景观:它展示了一种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即近代华侨的生活和思想的演变和发展过程,在近代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华侨文化在开平乡村默默地延续开来,传统的农村生活及其周边的环境所形成的不仅仅是侨乡文化景观,更展示了一种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
        (6月29日“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