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学习园地]加强信仰建设 承袭授箓传统
作者:陈济煌

《中国道教》 2007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授箓仪规是道教正一派的重要礼仪之一,箓牒是正一派道士的凭证,箓牒代表着道士道行之高下,道法之精拙,道位之尊卑。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授箓能够坚定信仰,纯正道风。
       
   箓就是法箓。据史料记载,授箓仪范在祖天师创教之期即有“授箓”的教法,《云笈七签》卷六:“汉末,有天师张道陵精思西山、太上亲降,汉安元年五月一日授以‘三天正法’命为天师;又授‘正科术要道法文。’其年七月七日又授《正一盟威妙经》‘三业六通之诀’重为三天法师正一真人。”陆修静《道门科略》读“太上……授天师正一盟威之道,禁戒科律,检示万民逆顺祸福功过,令知好恶,置二十四治,三十六靖庐,内外道士二千四百人”。张道陵天师在巴蜀修道传教时,就曾创立二十四治,同时创正一盟威箓二十四品分属二十四治气。督察二十四治区的鬼神功吏。第四代天师由张盛从汉中迁回龙虎山后首先建箓“传箓坛”。北魏寇谦之创北天师道把授箓仪式搞得更为隆重、规范。至南北朝时道门内已有了各种法箓,法箓逐渐成为天师道派传承的标志和科仪活动中的重要内容。正一派的箓发展至今有着许多品级,现在正一派道士均以《天坛玉格》为标准。将正一道士的箓分为五个等级,道士必须随着道功德行的精进程度,给予逐步晋升,如果没有功德和道行就不能晋升,不然就会遭到天遣,故而授箓已经成道脉延续、道法传承的一种重要途径。
       
   由上所述可见,正一道派箓立则道显,箓衰则道败,然道教自元代与佛教辩论,因元室的有意袒佛抑道而以落败告终。从而元气大伤并一蹶不振,致使箓牒管理混乱,流入市井,道风不正。道教形象一度受损。虽明朝有张宇初撰《道门十规》强调箓法,加之明朱室的扶持,道教得以有所复苏,清代有王常月著《龙门心法》演三坛大戒。强调戒律使道教以致中兴,但数百年来则没有出现已往的辉煌与兴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重新得到落实,二十多年来,在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支持下,经全国道教的艰苦奋斗,长期积弱,频遭劫难,濒临沉沦的古老道教,终于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新景象。宫观的残垣断壁亦变得粉墙黑瓦,以前青灯黄卷的清贫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出门有了汽车,办公有了电话,学习有了电脑。物质生活得到改善后,却使本应该坚定的信仰淡化了,世俗实惠主义邪风成为道教事业发展的“拦路虎”。
       
   纵观道教发展史,可知历来道门的高道都是极为重视道风信仰建设的,“授箓”可以提升信仰,有利道风建设。从祖天师创教,设二十四治授“正一盟威箓”以治教民,到第四代天师建“都箓坛”以示道法,到寇天师改革道教,规范“箓”坛,显扬新法。可以说是道教道风的建设史,同样也是道教符箓的发展史。《正一修真略主义》称:“箓者,太上神真之灵文,九天众圣之秘言,将以检劾三界官属,御运天元,统握群品,鉴骘罪福,考明功过,善恶轻重,纪于简籍,校诫宣示之文。”道徒通过授箓获得神权和教权。另外在授箓的过程中,传授戒律,来规范道徒的行为,如《三皈依戒》、《积功归根五戒》,对于道教徒的言行举止、意念思维都有严格规范。箓生授箓时须在神前盟誓忏悔。授戒之后要以身持戒,以身行戒。在这庄严的授箓礼仪中,道教徒思想身心将得到清洁洗礼。故而授箓科仪有着浓厚的宗教神圣性与强制性的道德约束力,对道徒有灵魂净化与重铸的意义。
       
   1995年12月5日至12日,中国道教协会在正一祖庭江西龙虎山天师府举行了建国之后的第一次放箓。今日箓坛再开,乃中国道教界之大事。对于延续慧命,纯正道风,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此次我有幸再赴天师府受箓,心情无比激动,略叙此文,祝贺此次授箓活动圆满成功。
       
  (作者单位:南通市道教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