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人物春秋]开封近代著名道长李礼冠记略
作者:韦绪智

《中国道教》 2002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李礼冠,俗名李兰波,河南祥符县(今开封市)人,是开封市现代道教中重德行、修养、操守,以爱国爱教为己任的老道长。李礼冠出生于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祖上虽是官宦人家,但至李礼冠父辈时已经家道中落,仅温饱度日而已。李兰波兄弟五人,其为仲子,自幼禀赋聪慧过人。六岁入塾,课以四书五经,然而李兰波在就塾的时候对儒学经书兴趣不大,却喜欢随塾师到开封东岳庙听其与挚友黄义庭住持谈经论道,听到得意处往往喜形于色。长期的耳濡目染使李兰波幼小的心灵中就萌生了皈依玄门、虔诚奉道的念头。
       
  1904年初,年方11岁的李兰波不顾家人阻拦及世俗偏见,只身出家于开封东岳庙,礼黄义庭道长为度师,从师辈改名为李礼冠。白天参加日常的斋醮科仪,晚上焚香诵经。由于黄道长力荐,加之他从道心切,便于1905年底前往湖北长春观受戒。李礼冠在长春观受戒后,留观进修教义。因他自幼熟读经籍,再加上他勤奋好学,颖悟过人,在名师指导下学有精进,深得观中住持与道众赏识。
       
  1907年,李礼冠返回开封东岳庙,继续随黄道长研习道教精义。几年后,由于他好学不倦,平易近人,斋醮科仪,无所不精,21岁便被道众推选为执事。1924年,在开封东郊十二个村庄道教会首的坚请下,黄义庭道长委派李礼冠到开封东郊废弃已久的青龙山报国寺任住持。该寺位于沙岗寺村西边的沙丘上,原为明朝万历年间的古观音寺旧址上重建的一座寺院,后因黄河多次决口而早已坍塌破败。李礼冠到此寺后,有些道众建议改寺为庙,而李礼冠道长则以全真教“三教同源”说,劝导大家要众善奉行,不必更改寺名,并多方筹募资金加以修葺,塑三清、玉皇诸神像,重新置办经书法器,很快恢复了正常的道教活动。李道长看到道院附近的村民生活困苦,许多农民子弟无力上学,就腾出房舍并广为化缘,创办一所贫民小学,招收穷困村童数十名,讲学授艺、不收分文,受到广大村民赞誉,当地几位80多岁的老人谈及此事时,仍充满感激。
       
  1938年6月开封沦陷,中原大地处于日寇的铁蹄之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李礼冠道长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组织庙内外道友广为化缘施粥。在瘟疫流行时,联络当时开封曹门关外的马振卿医师用甘草大黄芦根等熬制汤药,广为施舍,救人无数,并且掩埋了那些无人料理的饿殍弃尸,予以斋醮、超度亡灵。
       
  这期间日伪河南省省长田文炳曾多次派其爪牙找到李礼冠道长,让其出面召集道众为日伪政权服务,李礼冠道长一改往日温文有礼的气度,拒不参加日伪宗教组织,显示了他崇高的民族气节。
       
  抗日战争胜利后,开封地区道众在1946年发起组织成立“开封县道教理事会”,地址就在开封小衙门里城隍庙隔壁,李礼冠道长被推选为会长。他带领道友积极开展道教法事活动,满足道教信徒及人民群众祈福禳灾的宗教愿望。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宗教信仰政策下,李礼冠道长经常告诫弟子要“爱国爱教,严守戒律”,在开展自养、自食其力的条件下,进行正常的宗教活动。1957年他曾作为特邀代表出席过省市第二届政协会议。1961年曾应邀出席中国道教协会第二届代表会议,并把会议精神及时通过信件告诉给开封诸道友。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道教受到猛烈冲击,年近74岁的李礼冠也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仍坚持做到:立志而守、苦志而修、虔诚斋戒、礼忏诵经。每逢初一、十五,坚持早晚课诵。
       
  1978年9月,李礼冠道长无疾而终,享年85岁。入殓时道装肃然,束发长须,玉筋双垂,面目清瘦,神情安详。
       
  李礼冠道长一生修道,光明磊落,至今仍为广大道众及四乡父老所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