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西风]闻话
作者:佚名

《译文》 2005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Frankly, my dear, I don"t give a damn.”
       “坦白说,亲爱的,妈的我才不在乎。"
       电影《乱世佳人》中,白瑞德离开郝斯佳时的这句告别词,最近被美国电影协会评为“百强台词”之首。
       这个评选,引起大家不少关注。美国媒体就不说了,连中国媒体,也纷纷凑了热闹,还有把“百强台词”逐一列举的。这“百强台词”所牵扯到的美国电影,中国观众若是没有看过,也必定听说过,所以这个热闹凑的也算情由可缘。
       很多在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一定都有在大学礼堂或是外语视听室里看《乱世佳人》的记忆。在“百强台词”里,《乱世佳人》留下了三句话。电影结尾处,费雯丽在阳光下说出的那个百折不挠的名句“毕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排名第三十一位;而她的另一句同样坚强的话:“上帝给我作证,我永远不会再挨饿。”位居第五十九。
       至于为什么这句分手告白,能够位居榜首,成为强中之强,美国电影协会的鲍勃·戛扎勒是这样分析的:“在两性关系中,我们大多体会过倾尽全力,而情不能留的感慨。终有那么一个撒手的时候,我们用这句简简单单,三十年代电影里的台词,让自己找回重新控制局面的感觉。”
       面对无法挽回,即将失去的感情,我们可能都对自己说过"我不在乎。"
       中国观众非常熟悉的马龙·白兰度,也有多句台词入选。他的两句台词分别排在了第二名和第三名。一句是《教父》里的“我开出的条件会让他无法拒绝”;另一句是《码头风云》里的话,“你不明白!我本来出生高贵……”
       《绿野仙踪》里,由朱迪·加兰扮演的多萝西的一句话:“托托,我感觉我们不再是在堪萨斯了。”排在了第四位。
       
       排在第五位的是《卡萨布兰卡》里里克对依萨说的:“看看你自己吧,孩子!”
       《卡萨布兰卡》共有六条台词被收入,是最多的,其中包括博加特的“路易丝,我想这是一段美好友谊的开始”和“我们将永远拥有巴黎”。
       其他中国观众可能会产生共鸣的台词还有《终结者》里阿诺·施瓦辛格的“我会回来的!”,1977年,第一部《星球大战》中哈里森·福特的那句“愿原力与你同在”,《E.T.外星人》中,学会英语的E.T.说的第一句话“E.T.打电话回家”,芮尼·齐薇格在《甜心先生》里说的“你说你好的时候,就已经让我着迷”。
       在百强台词里,最老的台词是艾尔·乔尔森1927年在《爵士歌王》里的台词:“等一下,等一下,你什么都没听见。”最新的一条是2002年的《指环王:双塔奇兵》里的“我珍贵的。”
       这些台词是怎么评选出来的呢?美国电影协会整理出四百句台词,邀请了一千五百多位电影制作者、演员、影评家以及其他好莱坞人等投票评选,最后筛选出一百条。
       “这种选择很艰难,这些台词都很抓人,这些台词用了太多遍了,大家都有用电影台词来表达自己情绪的时候。” 戛扎勒说。
       这话倒是不假。好些电影,就是凭借着经典的台词活在人们的心中。
       “百强台词”的评选标准是台词是否被人常常在台下用到、成为日常词汇的一部分、给人们带来深远的文化影响,是否对所属电影的流传起到作用等。
       
       连续好几年了,美国电影协会每年都要搞一个“百强”评选,曾经评选过的“百强”包括“百强电影”、“百强明星”、“百强笑声”、“百强好人与坏蛋”和“百强电影歌曲”等等。当然,就像任何评选一样,这个台词评选招来了不少非议,或是认为排位不公,或是认为遗漏了至关重要的妙句佳语。不过,就像电影协会请来的主持人,最新任007扮演者皮尔斯·布鲁斯南所指出的那样,这个评选纯粹是好玩罢了。“排名座次是人类的一个本能,大家都喜欢有个第一,第二之说。这纯粹是一种娱乐。”
       电影协会的主席也指出:“经典的电影台词能够成为人们语汇的一个部分,但对台词的记忆也是非常主观的一件事情。我们进行这样的评选也只不过是希望能够重新燃起对经典电影的兴趣。”
       Frankly, my dear, I don"t give a damn.
       坦白地说,亲爱的,我一点也不在乎。
       《乱世佳人》,1939
       I"m going to make him an offer he can"t refuse.
       我开出的条件会让他无法拒绝。
       《教父》,1972
       You don"t understand!I could have class. I could been a contender. I could"ve been somebody, instead of a bum, which is what I am.
       你不明白!我本来出身高贵,我本应该很有竞争力,我本来应该成为一个人物,而不是像现在这样。
       
       《码头风云》,1954
       Toto, I"ve got a feeling we"re not in Kansas anymore.
       托托,我感觉我们不再是在堪萨斯了。
       《绿野仙踪》,1939
       Here"s looking at you, kid.
       看看你自己吧,孩子。
       《卡萨布兰卡》,1942
       Go ahead, make my day.
       前进,成就我自己!
       《拨云见日》,1983
       All right, Mr. DeMille, I"m ready for my close-up.
       好的,戴米勒先生,我准备好了我的特写。
       《日落大道》,1950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愿原力与你同在。
       《星球大战》,1977
       Fasten your seatbelts. It"s going to be a bumpy night.
       扣紧安全带,这会是一个颠簸的夜晚。
       《彗星美人》,1950
       You talking to me?
       你在跟我说话吗?
       《出租车司机》,1976
       "Britain"s literary scene is so parochial that there is virtually a conspiracy against readers experiencing the best of the world"s literature." ——John Carey
       “英国的文学界实在太过狭隘,简直就像有个阴谋,好不让读者亲历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学作品。” ——约翰·卡瑞
       
       如此猛烈的抨击,来自于约翰·卡瑞,首界布克国际奖的评委会主席,发布在布克奖的颁奖典礼上,自然引起了不小的震撼。
       在爱丁堡的颁奖台上,这位前英国剑桥大学的英语教授说,外国文学在英国被“忽视”了,对局外人而言,英国出版界“似乎坑壑一气,阴谋策划不让读者接触到用外语所写的优秀作品。如果这样的情况发生在五六十年前,那就意味着英国读者无法读到卡夫卡、加缪、卡尔维诺和博尔赫斯。
       如果你讲的是西班牙语,或法语,或意大利语,或德语,那么在你本国的书店里,你可以发现……中国人是如何想象的,韩国人是如何叙事的,西班牙人和斯堪的那维亚人如何在革新小说的写法。但是,如果你生活的国家是英国,那你就无法接触到这种丰富性。”卡瑞说。
       卡瑞的言论是有事实依据的。据《卫报》的报道,英国和法国相比,在译著出版数量上的差异相当之大,英国图书市场上只有3%的翻译作品,而在法国,这一数字是23%。
       "France hated him when he was alive and shuns him in death. He is treated like a pornographer." ——philosopher Bernard-Henri Levy
       “他活着的时候,法国人恨他;他死了,法国人将他忘却。他所受到的待遇和色情小说家没有什么两样。” ——哲学家伯纳德-亨利·利维
       1980年6月末, 法国哲学家、文学家萨特逝世。五万多巴黎民众自发排起了一路巨流,护送他们的思想大师灵柩远去,安葬在蒙帕拿斯的墓园里。
       今年正是萨特诞辰100周年及逝世25周年纪念,这位曾经赢得广大东西方青年无比尊敬和热情追随的思想家,赢得的纪念却并不太多,至少是在法国,在巴黎。
       所以,伯纳德-亨利·利维,也就是萨特传记《二十世纪的哲学家》一书的作者, 做出了如上的评论。
       今年3月10日起,法国国家图书馆早早地开始了一场长达半年的大型萨特专题展览,但参观者数量甚少,让主办方非常失望。
       "I am extremely worried about this latest desecration to the place that my grandfather held so dear. It is not what he would have wanted."——Simonetta Puccini
       “我的祖父深爱着这片土地,最近对这片土地的玷污,让我深感焦虑不安。这不是他所希望发生的。”——西蒙奈特·普挈尼
       西蒙奈特·普挈尼是歌剧作曲家普挈尼的孙女。她所反对的“玷污”,是普挈尼故乡试图建造一个歌剧院,更好容纳参加“普挈尼歌剧节”的观众的计划。
       确切地说,这是普挈尼的第二故乡。他1891年来到托斯卡纳的Torre Del Lago地区,租了一间房子,开始歌剧创作。这是一片普挈尼深爱着的土地,安宁而美丽。白天,他打猎钓鱼,晚上便开始作曲。在这里生活的三十多年间,他写就了“托斯卡”,“蝴蝶夫人”等几乎所有让他名垂青史的作品。他于1924年去世,他的故居成了当地一大旅游景点。当地举办“普挈尼歌剧节”已有五十一年的历史,每年吸引四万多观众的参与。
       这就是为什么歌剧节组委会迫切想建一个新的剧院,一个能容纳三千两百人的现代化剧院。组委会觉得,如果建成,歌剧院将是当地文化建设的一个“重大进步”。
       不过,普挈尼的孙女可不这么想。她认为当地已经“发展过度,越来越不像祖父曾经居住过的土地”。
       不知道这场纷争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发展真是个玄妙的东西,可以是“进步”,也可以是“玷污”,就看从什么角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