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纪事]反贪局长手机号码公布之后
作者:于 松

《人民文摘》 2008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手机号码公布后,忙呀!”45岁的谢永春坐在办公桌前,顺手拿起一支笔,低下头继续整理一沓资料。资料上记载的不是文件内容,而是一堆从手机上摘抄下来的短信。谢永春说,这些短信都是群众向他的手机发来的举报线索。
       嘴角略上翘、长着一副笑相的谢永春,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反贪污局的常务副局长。6月,宁夏人民检察院在全国首次将三级“两长”(反贪污局、反渎职侵权局)专用办公的手机号公布于众,鼓励群众举报。由此,谢永春等“两长”衣兜里的手机,多了一部。
       满脑子都是手机铃声
       在来电最多的那段时间内,谢永春的神经出现了一些紊乱,“满脑子都是手机铃声,有时睡觉都睡不踏实,总感觉电话要响了”。
       6月10日,一块176平方米的公益广告牌悄然竖立在银川兴庆区大团结广场北侧。广告牌首次公布了自治区检察院“两长”的手机号码。
       由此,宁夏检察院一项“领导干部直面群众”的改革拉开了序幕。6月23日,“举报宣传周”活动展开后,宁夏检察机关再次加大了宣传力度,高调公布三级“两长”的手机号码,欢迎市民举报公职人员的问题。
       接着,真正的考验开始了,“举报宣传周第一天,电话被打爆了,我换了两块电池。”谢永春说。6月23日那天,他坐在办公室里,但手里几乎一直捏着手机,嘴里一直在说,晚上8时,他挂断了手机,结束了一天的工作,这才发现自己早已“口干舌燥”。
       第二天,依旧如此。
       一个月过去了,现在谢永春平均每天接到的举报电话维持在七八个,与宣传周期间的“海量”相比,这“已经算少了”。但一个月来,谢永春的工作状态发生了明显变化。
       谢永春说,以前他的工作主要是“坐办公室”,工作职责主要是签发与决策,基本是“指导办案”,有时喝喝茶,就把事情给办了。但公布了手机号后,他不再“只坐办公室”,还要直接接听群众的举报电话。
       举报电话随时都会响,有时是在食堂的饭桌上,有时是在与家人的谈话中,有时则是在回家的路上。
       谢永春说,手机与办公室固定电话相比,并不是通讯形式不同这么简单,固定电话无人接,可以随便找个理由,但手机是随身带的,“你没理由不接听”,公开了手机,就意味着办公随时化。“公开向老百姓承诺了,老百姓都在盯着,上级领导也会时不时拨打电话监督。”谢永春说,“一双双眼睛在盯着,一种责任感,很强。”
       如今,谢永春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在随身携带的包中放一沓便笺与一支笔,“在回家路上接到了群众来电,我能随时记录。”
       喜欢上与百姓电话交流
       举报乡政府官员违规用地问题的张源对记者说,他打电话时,谢局长非常认真,一听就是30多分钟,并问了几个关键问题,还表示要回复并督促查办,张源很高兴,觉得与检察机关的距离“一下子没有了”。
       举报电话突破了谢永春每天8小时的工作时间,他说,接到的群众来电内容五花八门。
       “很多人是专门打电话来验证的。”谢永春说,他经常接到这样的来电,“喂,你真的是省检察院反贪污局局长吗?”“您好,我是。”谢永春说这句话已经成为了他的“口头禅”,而电话那头,传来的是一种兴奋,“对方很高兴,他们会说,原来你真是局长呀,那好,日后与你联系。”
       举报基本都是实名举报。“有的是投诉的。”谢永春说,他曾接到多名打工者的来电,“局长,工钱要不回来,该咋办?”一名新买了手机的男子打来电话问:“新手机电池板有质量问题,该找谁?”而一名学生来电举报,语气急切地状告学校“挤占了我的奖学金”。
       谢永春还曾收到了一名四川女子的来电,反映四川当地乡村干部的问题,并问:“这个事情你们受理吗?”
       谢永春说,咨询多,投诉多,很多时候他由一名接受举报人,变成了一名普法宣传员。他会不停地就某个问题,向“举报人”讲解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
       “原来,老百姓有那么多的疑难事!”谢永春说,接听了一个月的群众举报电话,这是他最大的感受,他随手摊开了一沓整理好的举报材料,说“群众的举报,反映的多是最基层的问题”。
       “老百姓的疑难事这么多,心里就想着要多查办些案件。”谢永春说,以前宁夏检察院仅向社会公布一部固定举报电话,现在公开了手机号码,他的任务量加了许多,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悄然喜欢上了这种交流。他说,材料举报单一,有些枯燥,有些情况不好及时了解,“手机可以直接交流,有些问题可以直接切入,形成互动。”
       公布手机号后,“将民意请进门”,“两长”更累了,却拉近了与老百姓的距离。
       (摘自《东方早报》2008.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