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回首]蔡锷与小凤仙并不亲密
作者:袁 泉

《人民文摘》 2008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1915年的袁世凯,权力虽已登峰造极,但还是有危机感。所以,袁氏集团决定做一次危险的尝试,在推翻帝制仅4年后再恢复帝制,企图用世袭制永保自己稳坐江山。
       袁世凯在留意各方的态度,其中当然也包括蔡锷。就在为复辟帝制制造舆论的筹安会成立不久,蔡锷在将军府领衔签名拥护帝制。
       但袁世凯不会轻信蔡锷的作秀,而蔡锷也深知这一点。紧接着,蔡锷现身八大胡同。老到的袁世凯当然还是不会相信一向克己严肃的蔡锷会就此纵情酒色,但他也看得出蔡锷的意思,那就是:帝制你要办便办,我不干预。
       很多人都相信蔡锷和小凤仙如胶似漆打得火热,并以此成功蒙蔽了袁世凯。
       事实是,蔡锷虽涉足花台,但并不常去。据蔡锷长子蔡端先生回忆,其生母潘夫人给他讲过,有一次蔡锷陪家眷去看戏,开场前指着包厢里一年轻女子对潘夫人说:她就是小凤仙。从这个细节里至少可以得出两个信息:一、蔡锷看戏是和家人在一起而不是和小凤仙出双入对,说明他俩的关系并不怎么亲密;二、蔡锷和小凤仙的交往并不背着家人。
       而且,据蔡端先生说,蔡锷将母亲和两位夫人遣送回籍的理由是,潘夫人身怀六甲,想回娘家生育;老母不习惯京城生活,要回乡下住,当然,要由刘夫人陪护,几个孩子也分别回到昆明和邵阳。
       有些书上讲,蔡锷因小凤仙而故意和夫人闹翻,把家眷“赶”回老家,一家人合演了一出双簧戏。这虽然很有戏剧性,但太着痕迹,非但骗不过袁世凯,反而可能弄巧成拙。
       智斗袁世凯,难点在于分寸。蔡锷把这个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明知袁世凯在暗中跟踪调查,可就是不给他任何口实把这些手段公开化;虽然被他含在口中,却让他无从下嘴。
       据说小风仙有民主思想,反对帝制,因此成为蔡将军的“知音”,并助他成功出京。这是小说家言,并不可信。好多书里都说蔡锷“逃出北京”,这就留下了小凤仙发挥作用的空间。可对蔡锷来说,只“逃”就够了吗?那时还没有飞机,腿再长,一步也跨不到云南去。所以,蔡锷的任务是,要有目的地走,不仅要出京,而且要出国(从内陆去云南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必须从容,逃是逃不到云南的。而这个任务和小凤仙已经没什么关系。
       蔡锷的目的是要让袁世凯放自己走。恰在此时,蔡锷喉部染疾,袁世凯给假3个月,批准他去日本养病(政府公报有记载)。这也正是这个故事的有趣之处:袁世凯亲手放走了自己的对手。
       蔡锷在云南起义后,小凤仙安然无恙,这足以说明蔡锷和小凤仙的关系并不密切。蔡锷这种策略当然主要是为了保护自己。如果和小凤仙走得太近,一旦密探对她施展各种侦查手段,谁能保证她不会说漏嘴?同时,疏远小凤仙也可以保全她,否则,当蔡锷西南起兵时,身在北京的小凤仙势必受到连累。
       1916年11月8日,蔡锷在日本福冈长逝,为捍卫民国献出了年仅34岁的生命。1917年4月12日,蔡公魂归故里,国民政府在长沙岳麓山为他举行国葬,蔡公也成为民国历史上的“国葬第一人”。
       (摘自《民主与法制时报》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