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彼岸]老外体验:离开“中国制造”的日子
作者:江 涌

《人民文摘》 2008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美国波士顿的一名家庭主妇萨拉·邦焦尔尼用一年时间做了一场“抵制”中国产品的试验。这个年轻的家庭为此甚至过了一年没有咖啡壶的日子。在经历了N次麻烦和花了N多“冤枉钱”后,她说:“在未来的10年中我都可能没有勇气再尝试这种没有‘中国制造’的日子。”总之,美国人已经掉进了“中国制造”的汪洋大海。没有中国货,生活一团糟。
       当圣诞节来临,萨拉忽然发现,39件圣诞礼物中,“中国制造”的有25件;而家里的DVD、鞋、袜子、玩具、台灯……也统统来自中国。面对此情此景,她不禁自问:如果没有中国产品,美国人还能否活下去?全球化真的已经悄悄地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吗?于是萨拉突发奇想,决定从2005年1月1日起,带领全家开始尝试一年不买中国货,从而诞生了《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
       这本书按时间顺序讲述了这场有趣却又充满挫折的真实冒险。在庞大的全球经济中,小人物的琐碎生活充满了一个个发人深省、乐趣十足的片段:4岁的儿子不得不拥有标价68美元的 “意大利”鞋;厨房的抽屉坏了,可找不到工具修理;老鼠肆虐,是该选人道的“中国制”捕鼠器还是非人道的“美国制”捕鼠器?
       而购买诸如生日蜡烛这种小东西竟成了折磨人的头疼事;要是家用电器坏了,更能引发不小的危机。在这一年中,作者还不得不管好想造反的老公,让喜欢玩具的儿子屡屡失望,同时却又无法完全拒绝“中国制造”。最终,在2006年的元旦,萨拉全家很高兴能与“中国制造”重修旧好。
       萨拉用生花的妙笔写下了一家人的动人趣事,也为中国给世界消费者带来的巨大受益、在全球经济中日益重要的地位留下了一幅清晰的图画,并从小人物的角度做了精彩的阐释,从而引发人们对世界经济格局的重新思考。
       清水美和是日本东京的一位资深新闻评论员,他在一篇文章的开头这样写道:“首先,我要声明:如果想挑战没有中国产品的生活,那简直是徒劳。”
       如果没有了中国产品,他首先想到的是睡觉问题,家里的寝具差不多都是中国产的。
       而在普通家具店里,床、床垫、被子,甚至床单也是中国制造的。假如没有中国产品,寝具岂不都要重新购置?否则,就只好每晚拿纸板当床垫,上面再铺几张报纸睡了。
       清早起床,他发现自己的内衣和衬衣全都是中国产的。午饭时清水想躲避一下中国货,可马上发现,即使是荞麦面、腌菜、裙带菜等日本食品,原料大部分也是从中国进口的,在外边吃饭时使用的卫生筷就更不用说了。
       “中国制造”的崛起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结果,这是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今,中国几乎是每一个小时就向全球输送1亿美元的商品,中国正在迅速成为全球经济的庞然大物,其产量已占全球总产量的四分之一。
       “中国制造”的最大优势是价格便宜。全世界的消费者都喜欢便宜的东西,这在东西方并没有什么区别。 “中国制造”的成功,对各国都是互惠互利的事情,这是一个所有参与者都能赢的游戏。全球市场需要“中国制造”,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摘自《看世界》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