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回首]张学良与吕正操的旷世情缘
作者:孟 红

《人民文摘》 2008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在中国的抗日战争史上,有两位将领可谓功勋卓著,为世人所称颂,一位是国民党上将张学良,另一位是后来成为共产党上将的吕正操。两位将军身上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同为辽宁海城人,均毕业于东北讲武堂,都积极投身抗日运动。为抗日,张学良申明大义,果敢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其爱国壮举彪炳千古;吕正操为抗日,将原名吕正言改为吕正操,意即要操练军队狠狠打击日本侵略军,他率部脱离国民党加入共产党,领导了冀中根据地著名的平原游击战,抗战后期改任晋绥军区司令员,领导抗日部队浴血奋战在夺取抗战胜利的前线。两人不仅都是威名远扬的战将,又同是深谙国学、擅长诗词的知名儒将。这二位名将的旷世之交,跨越时空,写就了一段感人至深的世纪情谊。
       共赴国难 矢志不移 英勇抗日
       吕正操是张学良的知己与爱将。吕正操,1905年1月出生于辽宁省海城县唐王山后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在战火纷飞的乱世年月,家贫的他只上了4年小学,之后只好当学徒、种地来聊以糊口。1922年,17岁的吕正操参加了东北军。吕正操耳闻目睹了日本侵略军对家乡人民的残暴凌辱和大肆杀戮,心中早已对日军积蓄了深仇大恨,而对东北军里声名显赫的少帅张学良早已心存敬慕。
       当吕正操得知一位远房亲戚在张学良的部队当军医时,十分高兴。他从亲戚那里打听到张学良的卫队旅是新式军队、重用识字的青年等情况后,便产生了加入张学良部队的强烈愿望。不久,经亲戚的举荐,吕正操来到张学良卫队旅一团三营九连当兵。
       张学良从不多的接触中,感觉这个青年很有培养和发展前途。他见吕正操写得一手不错的正楷字,便推荐他去报考东北讲武堂,以便让他能够接受一些正规的军事政治知识训练,日后可以更好地发挥才能,有所作为。
       1923年,吕正操不负张学良的重望,考取了东北讲武堂第五期。毕业后,吕正操被张学良任用为自己的少校副官、秘书,主要工作是负责讲武堂毕业生的分配与使用。
       1929年春,向往征战沙场以申爱国之志的吕正操,再也坐不住了,请求张学良让他到部队去带兵打仗。张学良十分理解这位有胆有略的有志青年的迫切心情,点头同意了,随即派吕正操到东北军十六旅任中校参谋处长。在十六旅任职期间,吕正操参加了1932年的热河抗战。由于作战勇敢,足智多谋,吕正操受到了张学良的嘉奖,很快又被提升为六四七团团长。
       1934年春,六四七团移驻北平(后又移驻河北徐水),吕正操和中共北平秘密党员刘澜波、孙志远等人频繁接触,进一步受到了爱国思想的熏陶。
       1936年10月,吕正操被张学良调到西安,在张学良公馆担任内勤工作。
       12月,发生了震惊中外且改变了张学良命运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之后,赤胆大义的张学良亲自护送蒋介石回南京,却反遭背信弃义的蒋介石的扣禁,致使东北军群龙无首,内部矛盾频起,局面一时难以收拾。吕正操痛恨蒋介石的可恶行径,更对张学良的义举大为钦佩,也为他被扣押愤懑不平。但是自己无法救助少帅,唯一能做的,就是继续扛起少帅的爱国大旗,与入侵者浴血作战,救国救民于备受外族侵略的水深火热之中,这才是对张学良最好的安慰。他觉得六四七团还比较有能力掌控,于是马不停蹄地赶回徐水团部。
       从西安事变这件事情上,吕正操深感不值得再效力于蒋介石麾下,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才是最能为民族利益而战的中流砥柱。1937年5月4日,吕正操经中共北方局批准,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0月14日,吕正操率部在冀中平原宣布脱离国民党,改称“人民自卫军”,吕正操任司令员,自卫军的各级领导职务由共产党员或进步人士担任。这样,冀中平原上诞生了第一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并很快发展壮大起来。
       处于软禁中的张学良得知后,兴奋地托付其四弟张学思转告吕正操道:“参加共产党这条路走对了!”
       在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蒋介石软禁之时,张学良35岁,吕正操31岁。这两位曾经肝胆相照的军人知己,从此便天各一方,杳无音讯,一别就是半个多世纪。
       美国三见 畅叙往日峥嵘
       大陆改革开放的春风,给张学良和吕正操这两位数十年交往几濒绝缘的名将搭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这54年的相隔当中,他们之间有时会通过一些书信交往。由于张学良受国民党政府的控制,因此,两人之间的书信不得不放弃署名。大陆改革开放之后,台湾当局对张学良的限制逐步有所松动,但出于种种考虑,二人的信件来往,还是采取谨慎态度,多以诗词赠答唱和的形式,比较隐讳地互通信息,暗喻心志。
       1984年6月,张学良的侄女张闾蘅(张学良五弟张学森的女儿)由香港来北京经商,洽谈业务,受张学良的嘱托,特意看望了吕正操。张闾蘅向吕正操介绍了张学良在台湾的大致生活情况。
       之后,张闾蘅便成了张学良与吕正操之间的特别信使,她频繁往来于海峡两岸,为两位老人互递信息,乐此不疲。
       1990年90大寿之后,张学良争取到了赴美国探亲的权利。
       1991年3月10日,张学良夫妇登机前往美国探亲。这时的吕正操正在北京301医院住院。吕正操听到这一喜讯,为张学良获准此行而倍感高兴。
       1991年4月30日,中央作出决定:委派吕正操代表祖国前往美国探望张学良,并定于6月1日之前到达美国以赶上祝寿。这一决定是虑及当时两岸形势和张学良的处境,考虑张学良与吕正操的关系而作出的。况且吕正操以私人会友的名义前往,这样就可以避免许多复杂的外界干扰。
       5月23日,吕正操一行5人搭乘中国民航班机飞向大洋彼岸,去会见想念已久的张学良。
       5月29日上午,张闾蘅一家及吕正操一行,出发前往曼哈顿公园大道的贝太太家。
       贝太太住在11楼。到了楼下,先由张闾蘅上楼通报,不一会儿,张学良便差佣人下楼来迎接。吕正操走出电梯时,一眼便看见一身西装革履的张学良精神矍铄地站在电梯口迎接。同样,张学良也一眼就认出了吕正操。两位少壮相离、白首相聚的将军,四目凝视、双手紧握,彼此心潮澎湃地仔细打量着对方,激动得许久不知该说什么才好。
       在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亲切寒暄之时,吕正操逐件拿出了送给张学良的贺寿礼物。这些礼物都是根据张学良的爱好而特意准备的。一件是《中国京剧大全》全套录音带;另一件是当年新采制的碧螺春茶叶;第三件是著名画家袁熙坤所作的张学良肖像画;第四件则是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书写的寿幛,上录张学良视为座右铭的小诗一首:
       不怕死,不爱钱,
       丈夫绝不受人怜。
       顶天立地男子汉,
       磊落光明度余年。
       张学良看见老部下、老战友给自己精心备好的这么多精美礼物,连声致谢。他一边欣赏着贺礼,一边开始了叙谈:“我可迷信啦!迷信上帝。”吕正操答话说:“我也迷信,迷信人民。”张学良笑起来,忆起往事道:“你有个外号,叫‘地老鼠’!”吕正操明白所指是自己在抗日战争中领导的冀中地道战,微微一笑,接话道:“‘地老鼠’是人民的创造嘛!我个人能干什么?还不是人民的功劳!蒋介石、宋美龄都信上帝,八百万军队都被我们打垮了,最后跑到了台湾。”
       听到这里,张学良若有所思,不住地点头,深情地总结说:“得民者昌!”吕正操口气坚定地应声道:“是啊,那还是靠人民群众!”……
       二人都觉得谈话很不尽兴。为此,张学良推却了原来安排的活动,约定次日下午到外面找个清静的地方,再与吕正操见面叙谈。
       5月30日下午,在极其保密的情况下,吕正操与张学良第二次会面。
       这次长谈足有3个多小时,主要由吕正操向张学良介绍大陆及他们家乡辽宁海城的情况。期间,张学良还询问了邓小平等新老中央领导人的情况,并表示回大陆的时候,一定拜访“中枢诸公”。
       第三次会面,更显特别。吕正操提出要邀请张学良到他下榻的中国大使馆别墅做客。这一安排,实为用心精诚,匠心独运。在异域他乡,使馆乃国家的象征,诚邀张学良到使馆晤面,就像让他回到了大陆一样。张学良对此也心领神会,喜不自禁,欣然同意前往。
       这次长谈,他们涉及的范围更为广泛,最重要的话题就是关于国家统一和反对“台独”的问题。这也是他们共同关注的事情。
       张学良还表示愿意为祖国和平统一尽点力量。他说:“我过去就是做这件事的,我愿意保存我这个身份,到那一天会用上的,我虽然90多岁了,但是天假之年,还有用得着的地方,我很愿意尽力。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愿意为中国出力。”老将军的拳拳爱国之心尽现于言语之中。
       第三次约两个多小时的会谈,在使馆安排的丰盛晚餐中圆满结束。这桌晚餐,也是二位将军一个世纪的交往中最后一次共进的晚餐。
       随后,吕正操回国复命,张学良也离美回台。令人遗憾的是,尚未等到回归故土的夙愿实现,张学良便于2001年10月16日在美国夏威夷病逝,享年101岁。
       张学良与吕正操这两位将军跨越时空的世纪奇情,已积淀成一段美好的历史华章,让世人赞叹,回味,深思……
       (摘自《党史纵览》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