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百味]聚焦温州集资建房
作者:杨传敏

《人民文摘》 2007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两个月前,温州人赵智强可能想不到,自己能和心目中的偶像易中天一起,坐在央视的化妆间里,等待录制2006年的年度回顾节目。
       这位温州市营销协会秘书长,前不久成为了全国第一个吃到合作建房螃蟹的人。260户温州居民,将在距温州市政府仅1公里远处,拥有一套核算售价仅5300元/平米的房子。2年后,当他们搬进这个叫作“民心佳园”的小区,将和边上同仁花园花10000元/平米买楼房的邻居遥遥相对。
       在全国几十个城市的合作建房者的眼里,这里不仅将建成他们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当前垄断暴利下的中国房地产市场分化信号,温州破冰的意义不亚于当年安徽凤阳小岗的“大包干”。
       来自副市长的“定心丸”
       “8000万全打进去了,安全了”,赵智强的搭档、瑞安正元房开公司总经理王鉴辉见到记者,冲口而出的首先是这个他认为最重要的消息——260个人在短短1个月时间内凑起的合建款已经从土地招拍挂中心移到了“卖主”江前村的银行账户里。
       王鉴辉,作为3家房开(房地产开发公司,业内人士简称房开)的老总,曾参与过内地多个楼盘开发,项目利润若不到几千万,根本不放在眼里。就是这样一个前既得利益者,在帮助260个合作建房者拍得温州的25亩地之后,高兴得不得了,这个房开老总说,他也讨厌暴利,想给更多人造房子。
       这个背离了原来集体垄断利益路线的房产商,在刚过去的一月度过了一个难捱的多事之冬。先是有人说瑞安正元的操作涉嫌违规涉嫌非法集资涉嫌提前预售,1000万可能没收,而后是几十个合建者的电话焦急万分的打过来,焦头烂额的王鉴辉说,那个时候真不想干了,吃不下睡不着,活活瘦了好几斤,还有行内朋友奉劝他,王总你这是何苦,搞不好就“进去了”。
       “很不好过”的赵智强、王鉴辉想到去拜见温州市分管城建的副市长叶际仁。见面之前,王鉴辉特意搜集了一大堆各地媒体关于温州合作建房的报道和评论,后来,他们以找经贸委的名义混进了温州市市政府大楼,走进了叶际仁的办公室。
       叶际仁之后说的话,赵智强和王鉴辉都做到了倒背如流,一碰到媒体和有关部门,就会如数家珍搬出来,作为当地政府不反对合作建房的证据。
       “叶市长说,第一我们不会给你‘扣帽子’;第二集资建房机关里面搞过,现在看能不能扩大到一般群体,市政府其实也有这个思路,你们先做做看;第三因为没有现成法规,你只能按照现有的法律框架来做。”王鉴辉重复到这里,不自觉嘿嘿一笑,“这样我们就放心了”。
       “赶紧赶紧,把钱打到村子里去”,赵智强还是不放心,当时第一笔土地款1000万还放在温州市土地招投标中心,按照正常程序,本应在1月1号才打到江前村账户,鬼使神差,好几个主任居然都签字给这笔款开了绿灯,提前一个多礼拜把钱送到江前村账户里。“肯定是市长发话的效果”,这无疑又给几个温州人吃了一颗定心丸。
       快被淡忘的“乌托邦”
       赵智强,不到20岁大学毕业,最初在温州一所中学当老师,年轻不安分去了西北,1984年辞职南下广东,第一份工作就是供职于国务院某重点企业,大江南北都跑过。2005年2月,赵智强闲时上网,突然看到了合作建房这等事。凭借曾有过的房地产行业经验,这个敏锐的温州人意识到,新的机会来了。
       合作建房的发起,始于2003年12月,北京一位IT工程师于凌罡,在互联网上以蓝城木鱼ID发帖,召集个人联合起来自己买地自己造房子。之后是房价节节攀升的3年,于凌罡的建议从最初的“天方夜谭”一步步演变成“救世主”,受到越来越多城里人的追捧。沈阳、广州、深圳等地,陆续出现了于凌罡的跟随者。
       然而,在过去的3年里,没有人成功过。拿地,一直是个人合作建房难以突破的瓶颈。虽然《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行暂行条例》规定,公司、企业、其他组织和个人均可取得土地使用权进行开发、利用、经营,但在温州之外,从来没有出现过可以冲破开发商垄断市场的个人合作建房。
       合作建房难度可想而知,温州破冰之前,不少地方的合作建房已经偃旗息鼓。就在公众快要淡忘这个美好的“乌托邦”时,赵智强突然宣布,他们通过房开公司拿地成功了。
       参与者
       
       温州的合作建房网,论坛人气和发帖数量均远不及广州,然而这并不妨碍他们召集会员。营销协会此次拍到的地,处于新城区的中心。虽然不似老城区一样车水马龙,但周边已有不少新楼盘矗立,居住环境已基本成熟。根据温州房产信息中心网查询结果,这块地边上的同仁花园,毛坯房一平米开价为9500元。据调查,此地段带房产证的楼盘,楼价大多在8000-10000元/平米,甚至高到13000元/平米。而个人合建的“民心佳园”开价仅5300元/平米。
       巨大的落差下,报名者差点挤破门槛,最终按照先来后到排序,260人成为了第一批幸运的参与者。朱友妹就是这些幸运儿中的一个,在火车站开鞋店的她,和丈夫月收入加起来大概每月有7000元。此前,在温州购房是一家三口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
       加入合作建房后,按现在核算方案,她可以以近48万元的价格拥有一套90平方米的房子。他们将居住在“民心佳园”四栋12楼小高层中的一栋,比周边便宜30%-50%。
       朱友妹去年就参加过赵智强牵头的合作建房,预付款打了几万,地没有拍成,钱就退回来了,这让她异常放心。这次看过地段以后,她一前一后打过两次款作为合建费,共计13万。
       这笔钱现在存在瑞安正元房开的银行账户里,在拍到地的第二天,营销协会就和正元房开签约成立江前合建项目部。而朱友妹则通过一份和营销协会签署的协议书,确定合作建房关系,这样的协议书每一份背后都附有浙江人民联合律师事务所的见证书和公章,合作者每人都留下了一个红色指印。
       朱友妹说,营销协会有政府背景,和他们签了协议,他们不会乱来。
       以联盟的方式规范
       此次合作建房过程中,8000万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入账,王鉴辉分析,说明了民间其实有这样的需求,也有消费能力,但没有得到市场满足,因为开发商都关注高房价高利润去了。他坦言,“民心佳园”项目让他看到了合作建房模式中,低利润背后潜藏的广阔市场空间。这第一个项目虽然只拿代建费,但收到了相当好的社会效益。只要做出了品牌,他们公司会拥有一个很大的中等收入阶层的消费群体。
       温州模式的背后,就是开发商主动转型,北京合作建房发起人之一、仁和律师事务所律师孟宪生更清楚地把此次温州的突破看作房地产市场一个明确的分化信号。他说,“事实上,中国的房地产商早在前几年就开始找各自的位置,两个大腕,冯仑和任志强,就走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合作建房关注的实际是房地产商关注不到的人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合作建房发起人坚信,因为垄断高价,房产商注定只能为富人造房子,而合建作为补充,可以满足中等收入人群的住房需求,而中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的人群,他们认为应该政府用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方式帮助解决。“这个才叫作实现了和谐社会下的居者有其屋,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
       (戚黎明摘自《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