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纪事]孤独教授“海选”女儿背后
作者:廖杰华 柯学东

《人民文摘》 2007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2007年1月6日,70岁的田振东早早起了床,他要远行,去上海。
       此时,65岁的丁淑惠正在厨房里忙碌着。退休前,丁淑惠从事的是统计工作,按武汉人的话说,她颇有“板眼”,企业、高校都呆过。对于即将远行的老伴,丁淑惠早已习惯,田振东总是来去匆匆。
       儿子在国外,老伴在路上
       近些天来,武汉一直阴冷有雨。尽管仍旧孤独,可丁淑惠觉得自己有了盼头。从去年12月26日开始,她和老伴通过武汉媒体,在全城范围内“海选”征女儿,现在已确定了人选,5个候选的个个都不错,老人打心里高兴,老人期盼着,不远的将来能有精神寄托。
       1月6日晚,老伴田振东已在上海,家里除了寂寞的空气和孤独的电话铃声,就只剩丁淑惠。丁淑惠想,如果时光倒回6年,起码有儿子陪伴。在她看来,儿子聪明、孝顺。丁淑惠的儿子学的是计算机,毕业后进了跨国巨头IBM公司。
       后来,儿子去了加拿大,继续在IBM公司工作,做牙医的儿媳妇也跟了过去,再后来,儿子一家定居加拿大。
       在丁淑惠记忆里,那一年是2000年,儿子正好30岁,她说印象深刻。
       “当初我就不愿意让他们去美国,但做父母的不能太自私”。在丁淑惠看来,家里不愁吃不愁穿的,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应该很好。
       “儿子小的时候,一家人逛街、吃饭,其乐融融”,只是,现在对儿孙的思念只能流露在电话里,但提起电话的手经常不由自主地放下,“儿子不容易,很多人过去了站不住脚跟”。现在,每个星期休息时,儿子都会打电话回家,而且一打就是两三个小时。
       只是这些年来,丁淑惠时常失落,“当初要是坚决点,他还是走不了,我很后悔。”
       儿孙不在身边,丁淑惠只能希望老伴多陪陪她,但即使这个简单的要求大多时候只能是奢望。
       在丁淑惠的记忆里,老伴田振东“一年1/3时间在北京,1/3在其他地方,剩下的1/3才在武汉,而即使在武汉的1/3时间,因为工作的缘故,大多都是在电脑前度过。”
       儿孙不愿回国
       常梦见儿孙回到身边
       丁淑惠的老伴田振东是建设部一个专家组的组长。田振东早年供职建筑行业,多年前退休后却一直没闲着。田振东的技术一流,国内一些大的工程和会议总少不了他的身影。而且,凭着在业内的声望,不少高校和单位也经常请他去讲学。
       “如果个把星期、半个月我就跟着去,如果只有几天,我就呆在家里”。而最近,与丁淑惠相识的老伙伴陆陆续续地走了3个,这让丁淑惠很害怕。
       丁淑惠说,她时常做梦,梦见儿孙回到了身边,可是每次梦醒后她还是得独自面对冰冷的现实。“既然出去了就不可能轻易回来了”,老人说自己并不是老糊涂。
       两年前,双胞胎孙女的出生给两位老人带来不少快乐,只是这对生在国外长在国外的孙女离他们太遥远。在老人眼里,孙女调皮,很累人。只是说这话的时候,老人的眼里满是幸福。丁淑惠说,每次打电话,两个小家伙都会在妈妈的指导下向他们“汇报”加拿大的情况,“满口的洋腔洋调”。
       受网络启发,全城征女儿
       有段时间,夫妇二人到加拿大暂住过一段时间,但他们觉得那里不是他们的城市。
       对故土的思念加上生活的极度不适应,在加拿大生活两个月后,教授夫妇回到了武汉。只是,回国后的夫妇俩,没了儿孙的相伴,格外寂寞。他们想着找个“干女儿”陪伴,“年轻的时候我就想有个女儿,现在年纪大了,想法更加强烈。”
       田振东说,他们征女儿的想法源自网络,很偶然。“网上有很多类似的报道,北京、成都、广州都有人这么做,还有不少人成功了。”
       “我们征女儿不是让其做保姆、不是希望养老,而只是希望能找个感情寄托。”田振东说,“自己和老伴现在月收入在5000元左右,物质生活不是问题。”“我们有钱,可以进豪华养老院,但那里没有亲情”,在两位老人看来,远在加拿大的儿孙就像井中的月亮,够不着,“死的话,回来都来不及”。
       在丁淑惠看来,老伴田振东的身体已大不如前,而自己腿不怎么好,心脏也有点问题,人上年纪后,很容易生病。老人希望能有个人像女儿一样,时常陪在身边聊聊天、逛逛街,万一有什么事情也有个照应。
       103人应征
       选拔就像“超女”PK赛
       “报名的热情超出我们的想象”。2006年12月26日,丁淑惠、田振东夫妇征女儿的消息被放在了武汉一家报纸的头版。从那一刻开始,该报纸的热线电话就没停歇过。26日当天,数百个电话打进了报社,而当场表示愿意认教授夫妇为父母的就有78人,而到了27日,表达这一愿望的人增加到了103人。“人实在太多,我们不得不提前结束报名。”该报社的记者说。
       “她们像超女选拔一样,首先选出‘20强’,然后20进5,然后5进4……”一位关注此事的武汉市民戏称。由于事情的影响太大,许多市民都参与了进来,“不是我一个人在挑,市民和媒体太热情了。”
       海选女儿有亲情适应期
       “双方共同生活3年,如彼此适应,将赠送三室一厅房产一套”,在征女儿的材料中,教授夫妇如此写道。
       在夫妇二人看来,感情不是物质,应该有个积累、培养的过程。“3年是个比较合适的时间,经过3年磨合,感情自自然然地就来了。”
       对于这种需经过试用检验的亲情,夫妇俩没有太大的把握,但除此之外夫妇俩没有更好的办法,“从来没见过面的人,突然在一起大家会很陌生,这就好像介绍两个小孩谈恋爱,总要有一段时间的接触,相处得好,水到渠成,相处不来只能拜拜。”
       有人质疑教授夫妇以房产为诱饵征女儿,太过物质化、低俗化。
       对于将房产写进征女儿合同,夫妇俩有自己的考虑。田振东说他和老伴认为,不排除极个别人是为了房产而来,但相信大多数人不是。
       “如果有人真成了我女儿,有了感情,房产自然是她的,即使有人是为了房产而来,付出了爱心当然要求得到回报,向雷锋学习是好事,但我们不能让雷锋吃亏,而且我们走后,对女儿而言,房子是个精神的寄托。”
       独生子女时代来临
       海选儿女远未结束
       有调查显示,现在全国至少有2340多万老人独守“空巢”,到2010年,城市老年家庭中的“空巢率”将达到80%以上。
       随着中国独生子女时代的来临,独生子女一辈出国、结婚“另开小灶”的比例渐高,“空巢”老人的数量会进一步增加。这些老人很多不缺吃不缺穿,缺的只是“儿女绕膝”时的精神安慰。
       近年来,全国许多地方均发生过独居老人死后很长时间才被发现的悲剧。另外,“空巢”老人心理和情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世界,其精神需要,往往被子女甚至社会忽略了。
       “当政府的救济资源有限时,市民自发互助的救助是很好的模式”,有专家说。
       就在老教授夫妇征女儿时,武汉“空巢爱心联盟”成立,许多“空巢”老人希望能以相同的方式寻求亲情满足,一场大型认亲会正在酝酿中。
       (徐 彬摘自《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