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激浊扬清]英雄当死
作者:彭广军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05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美国知名导演斯皮尔伯格以二战老兵的口吻说过一句话:我们不怕死,我们怕被遗忘。我记住斯氏这句话不是因为他是名导,而是因为他说他父亲就是参加过二战的老兵。
       从他话中冒昧揣测,英雄迟暮的凄凉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难解的结。尽管几个月前在莫斯科红场纪念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活动中,当2600名二战老兵方队经过时,在场的各个国家的元首都主动起立致敬的镜头还历历在目,也未能改变我对英雄境遇的看法,因为我们看到的、听到的“英雄流泪”的新闻已经不是新闻。
       英雄老去,人们往往不是想到英雄曾经做过什么,而是用“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势利眼神去探寻他的存在价值。
       近日,我在本地发行量很大的报纸上读到两篇文章,其一:原中国军队二十九军老兵杨云峰,抗战时期参加过著名的喜峰口战役,在卢沟桥与日本鬼子拼过大刀,因作战英勇曾被部队奖励“背着大刀回乡探亲”,文章说这把大刀已捐献给纪念馆。他无疑是实打实的民族英雄,但却由于生活无着而靠讨饭度过余生。有需要的时候,他会出来讲讲战斗经历,过后继续讨大饼糊口。他如祥林嫂一样重复着昔日部队的英勇,他在吃顿饱饭的憧憬中抑郁而终,享年93岁。其二:1998年,长江遭遇百年一遇大洪水,湖北嘉鱼县簰洲湾镇新洲村农民殷衍太,跳进洪水用血肉之躯堵住决口,瞬间被吸入涵管,四小时后被救出。万幸的是他昏死9小时后居然活转过来,还获得“黄继光式抗洪英雄”称号,湖北省委、省政府、省军区给他颁发了“抗洪抢险个人一等功”奖章。不幸的是灾难也由此而生,由于“英雄”肺部吸入过多泥沙疾病缠身,丧失了劳动能力,次年,因无力缴纳1800元农业税费,镇里竟然派人强行将他家活命的50多公斤大米扛走。这些年来,他衣食无着、借债治病、女儿辍学……报纸文章标题是:“立在大堤上,英雄泪双行”。看了心酸。
       自古以来,我们制造过许多“英雄”,然后对他们顶礼膜拜。而且经常为逝去若干年“英雄”的籍贯争论不休,但凭一个地名,但凭一句俚语就能花钱请专家论证本地是某某英雄的生身之所,还不惜耗资修庙建堂祭祀,或者拱坟造墓堆个衣冠冢,让子虚乌有的“英雄”享受香火,甚至连“夜郎”的归宿也要抢得脸红脖子粗。然而,却用功利的态度对待当今活生生的英雄,对为民族为人民作出贡献的英雄往往报以冷漠报以嘲讽。这话说得绝对了,当初殷衍太的事迹也许感动过许多人,也许还有人曾因了这样的英雄受惠,譬如簰洲湾“镇里”的头头脑脑或许还因为“培育”出这样的英雄受过褒奖得到提拔,为什么时间仅仅过了一年,“镇里”就对他不闻不问呢?无他,英雄已经没有利用价值,已经成了“包袱”,所以一级政府居然做出了任何稍有同情心的人都做不出的事情:断英雄的口粮!因此英雄只好活该地面对无边的漠视将两行热泪洒向浩浩长江。按理说,殷衍太应当有适当的抚恤和救助,即便没有,镇里也不差他1800元钱的税费,而他竟然落得这个下场!真不知他的家乡是否还会有洪灾,如果有,还会不会有第二个殷衍太挺身而出?自然这又是我杞人忧天,当有外敌入侵时,依然会有千百万杨云峰抡起大刀捍卫祖国的尊严;当遇到灾难,依然会有许许多多殷衍太前仆后继。问题是,我们怎么可以让英雄生活在同情中,怎么能让英雄在同情中尽失尊严?
       英雄或许对此不在意,但预备做英雄的人心中会怎么想?这恐怕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汪庆国荐自《现代快报》2005年8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