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都市]一个私立高中部引来家长“陪读村”
作者:李俊义 张云龙 刘云伶

《人民文摘》 2006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在位于呼和浩特市机场路的鸿德国际学校周边,近几年来形成一个一百多户的家长“陪读村”。生活在这里的孩子大都来自内蒙古自治区各地的旗县农村,他们被鸿德学校景宏高中部的优秀师资和高升学率所吸引,而陪读的家长则是为了照顾他们的生活。
       在城市孩子“择校热”的同时,大批县城、农村的孩子涌入城市,希望在城市学校占领一张课桌,形成一股“择城”教育的风潮。
       一个“陪读村”的形成
       72岁的蒋秀兰老人一天的生活是这样度过的:早上5点半起床,给外孙做早饭;8点买菜,11点做午饭;下午看会儿电视,下午5点做晚饭;晚上有可能在附近转一转,然后继续看电视,或者看着外孙做作业,在外孙12点睡之前她也很难入睡。
       蒋秀兰来自距离呼和浩特市几十里外的武川县农村,今年3月,蒋秀兰的女儿、女婿将他们的孩子送到了呼和浩特市鸿德国际学校读书,为了照顾孩子,腾不出时间的家长只好请老人出马,陪着孩子一起来到了呼市。
       最远追溯到三年前,在呼和浩特鸿德国际学校周围,开始逐渐出现蒋秀兰老人这样的“陪读家庭”,最终形成了100多户的“陪读村”。
       “陪读村”中,每个人的生活和蒋秀兰老人大同小异,没有娱乐,单调乏味,让人不时地产生思乡之痛或忍受夫妻两地分居之苦,经济上也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孙女士是乌兰察布市右旗人,两年前她辞掉工作,专门陪女儿来到呼市,做起了全职“陪读”妈妈。她算账说,每月的房租、水、电、其他日常开销,一月没有500元是不够的。加上交学校的4700元的学费,一年至少需要1万元。这笔钱不是每个家庭都可以轻松拿出的。
       陪读村居民的聚散只取决于一个结果:孩子是否考上了大学。他们来此的目的也很单纯:城市学校的教育质量要高于县城和农村,甚至两个市之间的教学质量也有很大差别。为此他们付出很大代价,不辞辛苦地从县城、乡村来到城市,为的就是追求一个好的学校,给下一代争取一张更有把握的“大学入场券”。
       择城热: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事实上,呼和浩特市“陪读村”现象并不是一个特例。近几年,在全国许多城市,同样出现了为数不少的“陪读家庭”。为了使他们的孩子接受更优质的教育,许多县城和农村的家长想尽办法,克服困难,走上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择城”教育之路。
       每天下午4点10分,康英花准时来到小学门前,接她的两个孙子回刚刚租来不久的住所。今年春季开学之前,王剀和王苗还在呼和浩特市郊区一所农村小学上学,他们的父亲通过熟人,将两个孩子转入市区的一所小学,王剀上四年级,王苗上二年级。奶奶康英花便跟了过来,在学校附近租了一套房,负责接送孙子上下学,做饭等所有杂事。
       康英花说,在市区小学和农村小学上学区别很大,最明显的是支出骤然上升,房租一月450元,三个人的生活开销一月最少300元,但所有这些都是值得的,因为市区小学的质量很高:英语课、语音课、电脑课都已开设,校风也好,老师也负责,这些都是农村小学所缺乏的。
       城乡教育“博弈”
       “择城”现象的兴起,反映出农民对农村现有教育的一种放弃。对许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来说,农村学校的种种问题,导致了整体教学质量低下,已不足以实现他们的孩子“跳龙门”的梦想与希望。而大批心怀理想的学生“跳槽”,反过来又给予了农村学校致命的一击。
       师资流失是农村学校难以抹去的阴影。张家口市尚义一中是尚义县惟一一所高中,从2003年到2005年,该校三年共流走教师28名,其中仅2004年就走了14名。康保县一中去年有5名高三任课教师被私立学校聘走,其中一位是康保县高中年级惟一一位特级教师。2002年成立的涿鹿县私立学校北晨中学,招聘的10多位初中教师中,几乎清一色地来自基层公立学校。
       教师是学校的灵魂,一所学校的质量好坏,很大程度取决于是否有一批优秀、敬业的教师。大批教师的流失,导致了当地家长对学校信心丧失。
       学校师资力量削弱,会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反过来,教学质量的下降,会失去更多的优秀学生。
       “一所学校,没有了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一夜之间就会沦为末流学校。”呼和浩特郊区一所中学的负责人说,现在许多农村中学中,很多是对升学不感兴趣或不抱希望的学生,大多数的成绩较好的学生,都进了城。农村学校已经陷入了一个泥沼难以自拔:教学质量差—吸引不到好学生—没有好生源—教学质量更差。
       归根结底,择城热的形成是由于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和教育资源不均衡导致的,城乡教育存在巨大的鸿沟,是不可能一朝一夕可以填平的。吸引生源方面,尤其是优秀生源,城市学校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这场城乡“博弈”中,输家毫无悬念属于农村。
       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进城读书,众多农民选择这条路时投入了太多的希望,谁也没有理由指责他们。但是,城市学校毕竟不可能容纳太多的学生,绝大多数的农村孩子必须“留守”在农村学校。随着学生大批出走,教师的毅然离去,农村孩子的大多数将受到伤害,整个教育体系将受到伤害。从这个角度讲,择城热背后的城乡“博弈”没有赢家,只有输家。
       (陈 晓摘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