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都市]私家车往哪儿开
作者:小 石

《人民文摘》 2006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当首都成为“首堵”
       20年前,人们喜欢说:吃了吗?
       10年前,人们喜欢说:有事儿呼我!
       5年前,人们喜欢说:给我发伊妹儿!
       现在,还没见面呢,朋友就在电话那头问你:车往哪儿停?
        现在,有带草坪的房子,有狗,有网球拍,有沙滩装,有汽车,成为典型的21世纪的中国式的对幸福定义。WTO时代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幸福生活图景是:读MBA,当CEO,在CBD(中央商务区)上班,住TOWNHOUSE(联排别墅),然后开着“上海别克”或者“广州本田”,奔向幸福的中产时代。
       田先生家住阜城门一带,目前虽然还没有带草坪的房子,但已经有了一辆“广州本田”。不过,以前骑自行车上班,从家里到单位需要1个小时;现在有了车,田先生从家里开到单位,依然需要1个多小时,有时甚至需要搭上两个小时。他说:“没办法,首都已经变成了‘首堵’。”
       统计表明,北京市的机动车保有量从建国初期的2300辆发展到1997年的100万辆,用了48年时间;而到2003年8月,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已突破200万辆,其中私人小汽车128万辆。
       据调查,美国每6.15辆车中只有一辆私家车在跑,法国每3.31辆车中只有一辆私家车在跑,日本每2.49辆车中只有一辆私家车在跑,而中国是有一辆跑一辆。有人调侃说:“人家的私家车是在周末度假的时候才开,咱们上一趟厕所也要开车去。”
       要不要征收“堵车费”?
       就像今天的电脑一样,汽车的发明是一次革命。汽车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程。
       但是,一辆私家车的成本,除了个人成本(购置和养护),还有昂贵的公共成本。据估算,每增加一辆小轿车,需要城市供应道路和停车场用地30平方米,再加上其它交通设施投资,总费用不低于一辆普通轿车的售价。也就是说,购车者在城市拥有一辆小轿车,政府就要相应付出相当于一辆车价的道路交通建设资金。同时,城市空气污染来源的60%是来自汽车废气。
       呼唤“无车日”
       “一个没有汽车的城市,似乎是不可能的;但将来也许必须这样做。”——这是法国《世界报》在巴黎首个“无车日”发表的社论。
       1998年9月22日,巴黎率先发起的“无车日”活动,从市长到市民,许多人在这一天放弃自己的汽车,坚持步行、骑自行车或坐公共汽车上班。
       2000年2月,欧盟通过决议,将每年9月22日确定为“欧洲无车日”。目前,从巴黎到伦敦,从罗马到柏林,全球已有1350个城市积极响应“无车日”活动。
       面对汽车文明所造成的日趋严重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欧洲目前还出现250多个“反轿车”组织,其中英国一个叫“警告联合国”的组织呼吁:“我们的目的就是要阻止轿车的增长,或者使其出现负增长,鼓励民众走出轿车。”
       按照国外一家汽车公司的估计,目前已有20%的中国家庭有能力购买汽车,也就是7400万户。如果未来中国人均收入预期增长率保持在6%左右,按照美国的汽车需求弹性,到2015年中国将出现超过1000万辆的家庭轿车需求。
       不过,与欧洲国家不同的是,中国目前能够买得起私家车的人,往往是集中在人口密集的几个大城市。著名学者、中国“自然之友”会长梁从诫先生指出:“无论是从能源消耗,还是道路、停车场建设对土地资源的占用来说,中国都不适宜有太多的私人轿车。如果中国人均轿车的拥有量达到美国的水平(2人1辆),排出的废气起码要有7个地球才能消化。”
       “无车日”是一种理想。从1996年到2000年,巴黎已开辟自行车专用道150公里。在英国,从2001年起,在从北部爱丁堡到南部埃克塞特的50个城镇的交通路线上,英国的公共汽车司机可以持“红绿灯遥控器”自行控制信号;公共汽车还有权在道路中间停车,小汽车必须让行。在日本,部长级以下的人员,原则上不许开车上下班,而主要靠搭乘地铁、公交车、轻轨车等公共交通工具。东京市内仅地铁线就有12条,此外还有JR铁路及众多私营铁路,每天运输旅客达1.47亿人次。
       在中国,如何让私家车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前进,也许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否则,拥有私家车只是意味着我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了,但我们的生活质量却可能会降低!著名科学家何祚庥院士振聋发馈地提出:“我们普及轿车的国策,是否会和‘人口问题’一样,又犯一次历史性错误?”
       (夏 文摘自《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