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硕士论坛]论2008年抗击冰雪题材诗歌的战斗力
作者:刘 娟

《文学教育》 2008年 第07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2008年的春天,是在南方大面积的冰雪中降临的,“今年的这个冬天/江南不再江南/江南变成了冰封雪锁的北国/雪挨着雪在下/整整下了二十天/”(《诗刊》〈今年的这个冬天〉)南方的这场大面积雨雪冰冻灾害,让全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受了重大的考验。在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冰雪时,中国作家协会发出《致深入抗灾救灾第一线采访的作家的慰问信》,让作家诗人深深感到:在这场全民动员的战线上,中国作家绝不能缺席!诗人以他们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深厚的人文情怀和饱满的创作激情,投身到抗冰救灾一线,创作了大量的抗击冰雪诗歌,陆续发表在《诗刊》、《中华诗词》、《诗潮》、《中国作家》、《光明日报》、《人民文学》等刊物上。这些饱含着诗人激情与泪水的诗歌,描绘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深入抗灾第一线的感人场面,展现了各受灾省份和地区上下一心、军民警民联手抗击冰雪的动人画卷,讴歌了各行各业在救灾中涌现的英雄人物和英勇事迹,表达了灾区人民群众不破冰化雪的决心和重建家园的热切愿望。(《诗刊》卷首语)这些富有战斗力的诗歌像冰天雪地里的一面鲜红的旗帜,又像战役中最响亮的号角,激励着全国人民战胜自然灾害的决心。
       面对肆虐的雪灾,我们的诗人充当了“时代的鼓手”的角色,创作了大量富有战斗力的光辉诗篇,采用了大量的现实主义的手法直面描绘了灾难的残酷性,另外一方面在思想上又高扬了理想主义的风帆。这些诗歌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极富战斗力。
       一、直面灾难的现实精神
       很多奔赴一线的诗人们亲历了灾难的洗礼,经受了冰天雪地的严寒,目睹了抗冰救灾过程险峻的现实。他们在奔赴救灾前线的过程中有了与生活广泛的接触,扩大了生活的视野,丰富了写作的素材,特别是雪灾中群众的苦难触动了他们的思想和情感。一个奋战在第一线的人民解放军——李瑛在《冰雪中国》中写道:“长期罕见的低温/冻雨、暴雪,如把把飞刀/呼啸,劈砍、吞噬/接着,惨白的尖冰/又赶来如铁的封杀/万里沃野,茫茫大地一眼望去/群山失踪,江河窒息/千万座城市和乡村/千万条大路和桥梁/千万座输电的铁塔/千万片场区和田野/灯光灭了,炊烟熄了/所有机器都再不转动/所有车轮都停止了飞驰/我们满眼翠绿的大地/我们红红火火的生活/一个个准备欢度除夕的家庭/突然都被推向冰窟雪谷。”诗人采用了一系列生冷瘦硬的动词:“呼啸、劈砍、吞噬、封杀、失踪、窒息”等描绘了冰天雪地里寒风肆虐,冰冻蔓延的景象,呈现给读者一幅萧瑟,冷清的画面。春节本是中华民族最祥和最温馨的节日,可是在肆虐的雪灾面前一切都寂寞了,冷清了。“不能让雪成为每一家年夜饭的第一道菜啊!”这不仅是党中央的呼唤,而且也是所有中华人民的心声。来自贵州的诗人——何居华在他的《盐路》(外二首)组诗《不会开花的油菜》中以含蓄委婉的方式道出了冰雪中的农村所遭受的巨大经济损失:“冻雨以结冰的方式把油菜花蕾/ 变成了琥珀/ 只有回忆的鹅黄/在山民蓄满泪水的眼中闪动/”昔日的田野是一片金黄的油菜的芬芳,到处洋溢的是丰收将至的喜悦。一场突如其来的雪灾冰冻把芬芳欲结果的花朵冻成了“晶莹的琥珀”,剩下的只有往日“鹅黄的回忆”。怎能不让辛劳艰辛的山民们“鹅黄的回忆”在“蓄满泪水的眼中闪动”呢?
       诗人们立足于现实,大量采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了灾难在时间上的突然性,衬托出救灾过程的紧迫性。反映我们面临的困难的严峻性。“挑战!大雪纷飞/大雪纷飞,挑战!”这确实是一场挑战,“灾难挑战中国/挑战中国的脊梁/够不够坚强/挑战中国的意志够不够坚定/挑战中国的大脑够不够聪明/挑战中国的大地/还会不会,会不会红日东升”(《冰雪之劫战歌与颂歌》)。诗人直面灾难,直面困苦,以全新的笔触展现了灾害带给我们的痛苦的记忆,画面的真实性和情感的真挚性,以及由此唤起全民的战胜自然灾害的斗志。人民情绪的兴奋,焕发,感激和乐观,减去了以往的焦躁的意味,从生活激动中发出了火热的声音,体现了诗歌的战斗力所在。
       二、大雪无情人有情的人性光辉
       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下,任何一个有责任心民族感的诗人都不会置身于时代的大潮之外,正像我们伟大的战斗诗人艾青在《诗与时代》中所说:“/这伟大而独特的时代,正期待着,剔选着它自己的伟大而独特的诗人”。诗人们此时把自己的爱国行动具体转化为书写表现爱国主义的诗歌,用自己手中的笔谱出了一曲曲大雪无情人有情的感动之歌。
       “天寒地冻更显血的温热,冰雪无情,情在心灵深处”(《诗刊》<抗雪救灾歌>中华人民在危难的时刻总是有着那么一股割不断的血浓于水的温情。诗人丘树宏在《你我是一家》里对留在广东过年的外来工说:“木棉对芙蓉说/我们同在一片蓝天下,/开的都是幸福花哟,/你我是一家。珠江对湘江说:/我们同在一片蓝天下,/唱的都是幸福歌哟,/你我是一家。白云山对庐山说:/我们同在一片蓝天下,/守的都是幸福土哟,/你我是一家。我想对你说啊:/我们同在一片蓝天下,/做的都是幸福梦哟,/你我是一家。你我都是好兄弟啊/你我是一家;/你我都是好姐妹啊,/你我是一家。"无数外来的民工们因为大雪而滞留他乡,过年回家团聚的梦想被无情的破灭了,心里的悲伤无奈之情难以诉说,但是当地的人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抚慰了异乡客人们的悲伤,用温暖的心融化了覆盖在他们心头的冰雪。“我们看到了,大雪封门的野战帐篷里,子弟兵端上了那一碗碗热腾腾的面,那一杯杯暖彻心扉的茶, 我们看到了,因断电而黑暗的城池街道,人民警察用车灯照亮了行人的归途,我们看到了,志愿者为孤寡老人,点亮的那一根根蜡烛,无数的自发的绿丝带行动,用平凡的感动诠释了什么叫爱心大联盟,我们听到了,一个又一个的城市对滞留的旅客说:留下来吧,这里就是你的家!来吧,和我们一起过年吧,让我们彼此温暖,紧紧相依”。(《温暖2008》)
       此外,诗人们创作了大量的反映冰雪中互相救助,团结一心的诗歌,如湖北著名诗人谢克强的《在南下的客车里》,董宏亮的《那么多双手》,吴伟华的《我们一起过年》、魏国松的《列车上的婚礼曲》、刘文玉的《大雪你下错了地方》等抒情诗,情感的真挚,字句的铿锵,通俗易懂的语言中蕴含着炽热的情感,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高扬的号召性
       抗冰救灾时期的诗歌曾经是抗灾中最有力的号角,诗篇中充满着爱国主义的激情,激发了全民族抗灾的热情和爱国情绪,它们在抗击雪灾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为抗灾摇旗呐喊成为诗人自觉的爱国行动,抗灾诗歌也以服务于抗灾为目的,表现出强烈的战斗激情。正如济慈所说:“我认为我们的一切激情和爱情一样,在它们崇高的时候,都能创造出本质的美[1]”诗人们的激情来源于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信念,来源于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切的爱,这种崇高的思想使他们的诗歌在审美层次上得以净化和升华,这一类的作品高扬了浓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似疾风,如暴雨,给读者以震撼的强烈效果。风格总体上来说激昂豪壮,有一种感人至深的力量。
       诗人们满怀爱国主义的激情写下了一系列颂歌与赞歌。其一,有反映党和国家领导人深入抗灾第一线的感人场面的如:“寝食难安的总书记/,深入到400米下黑漆漆的矿井。” (《诗刊》〈非常雪景:中国红〉)“到受灾最严重的地方去!/总理专机冲破夜幕腾空而起/甚至不知降落的机场在何处。”(《诗刊》〈抗雪救灾歌〉)此外,《冰雪中国》、《雪中光芒》、《一盏灯亮起来》、《中国雪》、《工友》《总理鞠躬》等诗歌讴歌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以身作则,不顾安危,关心人民疾苦的伟大形象。其二,有歌颂各行各业在救灾中涌现的英雄人物和英勇事迹的诗歌。“冰柱裹银线,摩天君早行。浓眉弹冻雨,高塔破坚冰。为送千家暖,甘抛一己生。雪原香正溢,梅蕊慰英灵。”(《中华诗词》〈湖南电力三员工抗冰排险壮烈殉职〉)——歌颂了湖南的电力工人(罗海文、罗长明、周景华)“为送千家暖,甘抛一己生”的奉献精神。另外,宋洪在《戊子元宵中夜不寐感奋为作》一诗中也有关于电业工人的赞颂:“战士驰援鱼水重,电工抢险死生轻”。(见《中华诗词》)。英雄们用自己的鲜血换来的整个城市和农村的光明:“风雪萧萧锁电桥,钢筋铁骨竟折腰。男儿赤胆何为惧?灯火一城碧血浇!”(《为舍生保电的英雄而作》——中国诗歌网)其三,涌现出反映全国人民齐心协力、互相帮助抗冰救灾的诗歌。如《豫牌工程车驶进郴州》、《唐山农民来到郴州的山冈》《郴州,26只唐山肩膀》等热情赞扬了北方的人民用最质朴、最感动的方式对南方灾区的援救,体现了中华人民团结一心、战胜困难的决心。第四,在困难面前,解放军和武警官宾们总是冲在最危险的前方。《新潮诗词》中徐升阳的《抗冰救灾之歌》第五首:“中国人民解放军,直奔险路救人民。官兵昼夜除冰雪,十里军徽十里春。”出现了人民解放军奋战在前线的身影。此类的作品很多,如:《致照片上啃雪团的士兵》、《睡》《解放军,好样的》,充分歌颂了军人作为中华民族的钢铁长城,作为党和人民的优秀儿女,作为13亿中国人民的忠诚卫士,他们是世界上最可爱的人。
       
       四、抗冰救灾主题诗歌的“诗史”特性
       所谓“诗史”,一是要求诗歌有“现实性”,二是要求诗歌有“政治性”。正因为抗冰救灾诗歌讴歌了时代精神,反映特定时代的主题。这些诗歌因此也具备了“史”的性质,不仅具有审美价值,也具有认知价值,而且往往写得比较外露。这些诗歌从各个角度全面地反映了祖国在突发灾难时所面临的考验等社会现实,诗表现出浓厚的政治历史色彩,表现了宽广的社会内容,而且还寄予了深沉的感叹,因而具有强烈的“诗史”特征。
       诗歌这种短小精悍的文学样式,最适合当时的时代要求,而且也最能直接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大批的诗人采用新诗这种文学样式,以“时代的节奏为节奏”[2]创作了很多长篇叙事诗和抒情诗。在08年的春节晚会上的一首朗诵诗《温暖2008》中:“雪在下,雪在下,雪在下……/从三九过后一直下到腊月二十八/从北向南,/不分昼夜垂直倾撒,/冰凌黄河雨雪长江,/冻颤三湘大地,/直扑珠三角,/不见了花城含苞欲放的迎春花,/低温严寒,/冻雨冰挂,/突如其来,突如其来/逼近年关,逼近年关,/我们郁郁葱葱的南国家园,/在漫天冰雪的笼罩下迎来了2008,/到处都是皑皑白雪,白雪皑皑,/高速公路封道,/车站旅客滞留,/空港被迫关闭,/贯穿南北的电气化大动脉因断电而瘫痪,/华东、华中、华南,/湘鄂粤、苏浙皖、云贵川,/电力告急、煤炭告急、食品告急,/灾区的老百姓的生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还有成千上万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被这场突如其来的天灾挡在了回家过年的路上,/寒风冻僵了他们蹬车返乡的笑脸,/雨雪冰封了他们渴望团圆的喜悦/”。类似的诗歌还有如高洪波的《挡不住的春天》和王燕生的《抗冰救灾歌》等等。从文学价值来说,这些诗不能说有多么突出的成就,但是,其创作的动机主要在写时事,而且也不拘于一时一地是一种全景式的反映,其人其事皆有据可查,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诗史”不能被正史取代的地方,就在于它具象地表现了特定时代中人们的生活,体现了时代的精神,时代的氛围,时代心态。这些充满时代感的诗作为一份弥足珍贵的历史记忆,充实了对21世纪初的历史书写。自由体新诗热烈的情感、自由豪放的个性以及崇尚表达直观自然的深刻感受等特点又进一步加深了它作为时代的号角的战斗力。
       注释:
       [1]主编郑法清,谢大光(英) 约翰·济慈著;王昕若译 外国名家散文丛书.济慈书信选[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
       [2]郭沫若.郭沫若论创作[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参考文献:
       1.《诗刊》2008年3月半月刊(上)总第540期 诗刊杂志出版社
       2.《中华诗词》2008年第3月刊.中华诗词杂志社
       3.《中华诗词》2008年第4月刊.中华诗词杂志社
       4.《人民文学》2008年第3期.人民文学杂志社
       5.《光明日报》网 http://www.gmw.cn/content/2008-02/22/content_738065_2.htm
       6.《中国作家》第十八期专号http://www.yzs.com/html/0818/0818.html
       7.《诗潮》2008年4月号.总第142期 .诗潮杂志社
       8.《心潮诗词》2008年2月双月刊.心潮诗词杂志出版社
       刘娟,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06级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