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课文研析]论《祝福》的艺术魅力
作者:黄国隆

《文学教育》 2008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鲁迅先生的《祝福》最初发表于1924年3月25日上海《东方杂志》上。距今已有80余年,不仅祥林嫂这个名字流传的妇孺皆知,而且学术界对这篇小说的研究也是如火如荼。如此短小的作品,读者却总是品不完,道不尽,究其什么原因使这篇万字小说不因历史的久远,仍旧光辉四射,魅力无穷呢?让我们从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构思两大方面加以论述。
       一、作品具有深刻广意的思想内涵
       鲁迅先生一再指出:“创作是有社会性的。”(《而已集小杂感》)文学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具有社会性并产生积极的社会效果。其作品的思想内涵对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祝福》讲述了主人公祥林嫂短暂的一生里所发生的凄凉悲怆的故事。祥林嫂在经历了丧夫、被逼改嫁、再丧夫丧子、被鲁四老爷赶出家门的种种苦难之后,孤独而凄凉地死在鲁镇人们一片热闹而祥和的祝福声中。从中深刻揭示出封建主义、宗法制度最残酷的本质。
       作为思想家的鲁迅先生,在作品中深切的关注和思考了人类、人生、人性的根本问题: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深刻洞察与理解。人作为个体本身有着无法避免的苦难,如《祝福》中,贺老六的病死,阿毛被狼吃掉,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同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有极其残酷冷漠的一面,对祥林嫂的苦难痛苦,人们是“烦厌和唾弃”,而后施以“有冷有尖”的笑,这种感情与行为方式表面上麻木混沌,实际上显示了一种人性的残忍。鲁迅先生从更加广义的方面,站在哲学的高度,塑造了祥林嫂的悲剧人生,人生的苦难与人性冷漠残忍,这也是本文主题思想深刻的一个方面。鲁迅先生平静的不以为怪的诉说这个悲剧故事,是因为他叙述的“这一个”与一般人的生存环境及命运绝无二致:对此的熟视无睹,麻木不觉,正是人们一种普遍的悲哀。
       总之,鲁迅先生的《祝福》,以深刻无比的悲剧力量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有力的表明了全部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已迫使被压迫的人民走到绝境,到了非反抗不行的时候了,从而唤起人们团结起来去抗争的觉醒,同时也由于作者思想的深刻性和广义性而给小说注入了更为深广的思想内容和内涵,使其具有了普遍的人生意义和价值,使人读后有着极富人生意味的感受。我想这也是作品能打动现代读者,使《祝福》永存魅力的原因之一。
       二、巧妙的艺术构思
       高尔基曾说,他在青年时代读了法国小说家福楼拜的《一颗单纯的心》后,感动得如醉如痴,他多次把书页摊在太阳底下,想从字里行间找出激动自己的秘密来。这个秘密就是作者巧妙的艺术构思,所表达的典型的情感,这种情感就蕴含在艺术形象中。《祝福》中,作者将祥林嫂这一人物一生曲折、悲惨的描述,使读者多次读来,都从心底涌起一种悲伤,让人感受一种痛苦。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人们依旧痛哭着他的痛苦,怒其他的不争。这就使我们不能不感叹鲁迅先生对人物形象巧妙而独特的艺术构思了。
       1、题目与主人公名字的巧妙构思。
       小说用《祝福》作为题目,显示了作者构思的独具匠心。“祝福”之时,人们应该喜气洋洋,全家团聚,而祥林嫂却恰恰死在这个时候。这就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令人从心底里,透着一股辛酸和悲哀,大大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通过这种对照也有利地表现出作者对封建神权,对那些剥夺别人的幸福而永不满足并还在贪婪的祝福的人们,如鲁四之流的无比憎恨之情。
       文中主人公祥林嫂的名字也耐人寻味。主人公的称呼是用她第一个丈夫的名字称呼她。这个名字一直跟着她到死。即使后来另外嫁了人,还是照那样称呼她“祥林嫂”。主人公名字的巧妙构思也揭露了封建社会男尊女卑,“从一而终”的不平等社会制度。
       2、故事情节的巧妙构思。
       作品开头结尾都是年终祝福的描写,开头“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示出将到新年的气氛来。”强烈的爆竹声,幽微的火药味,都突出了年的祝福味。中间是在《祝福》这般温馨的题目下,诉说的一个凄凉悲惨的故事。特别是祥林嫂第二次在鲁四老爷家出现,贺老六病死,阿毛被狼叼走后,这是故事的高潮,是鲁迅先生着重描写的部分。在一般作家的笔下,大多数要进行大力的渲染和描写,然而鲁迅先生却匠心独运、出人意料的把它放到了幕后,用一种更独特、更内在的艺术构思来表现,那就是用祥林嫂平静的叙述,也就是在作品主人公平静的叙述中,使读者深深体味到主人公祥林嫂的痛苦和不幸,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薄,而是痛苦始终折磨着她悲惨的心灵,最后祥林嫂默默的死去了,死在了年终祝福、烟气缭绕的街头上。这环境这气氛在鲁迅先生的艺术构思中,是对祥林嫂悲剧的一种强烈的对照,发射出一种震撼人心的悲剧美的光芒。
       3、巧妙独特的细节描写。
       细节是艺术的生命细胞。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必须有感人的艺术形象,这就离不开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段,描写越细腻深刻,典型人物的塑造也就越有光彩。细节往往能以小见大,于细微之处见功夫。精彩的细节描写不但可以深刻地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表现人物细腻的感情,还有利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鲁迅先生的《祝福》就是把细节描写融会在整个故事的总体构思中,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使作品富于独特的艺术魅力。
       (1)场面细节描写:《祝福》中最触目惊心的一处场面描写,就是村里的男人女人们从四面八方“寻来”,听祥林嫂讲述他儿子阿毛被狼吃掉的悲剧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他们也就一起留下了那停在眼角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评论着。”她想得到同情者安慰,但后来得到的却是冷淡和嘲笑。她的悲哀经过人们的玩味咀嚼之后,“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厌烦和唾弃”。这个场面描写强烈而深刻的表现祥林嫂难以忍受的精神折磨,也深刻地揭示了人性之间的冷漠无情。又如:鲁四家里的佣人柳妈帮祥林嫂出主意捐门槛赎罪的描写,寄托着作者沉痛的心情。祥林嫂听到的这些,既不是社会传闻,也不是鲁四等其他心怀恶意的人,而是来自跟他同命运的柳妈。这使人更感到封建思想的强大压力,把祥林嫂往死路上逼。不仅有力地深化了祥林嫂的悲剧,而且通过这一细节描写,把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压迫劳动人民,特别是压迫劳动妇女的阶级本质表现得再清楚也没有了。
       (2)肖像细节描写:作品中,人物的肖像等描写对直接刻画人物性格和展现人物精神风貌起着重要作用。在“我”第一次见到祥林嫂时,有一处典型的人物肖像描写。“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他是一个活物。”《世说新语·巧艺》:“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神写照,正在阿堵(指眼睛)中’。”眼睛是人心灵的窗口,点睛可以传神。作者的“间或一轮”,一笔就点明了主人公麻木的神情,揭示了深重的苦难给她造成的严重的精神创伤。一处眼睛的典型细节描写胜过了千言万语,使读者淋漓尽致的领略了鲁迅先生的语言运用功底。
       (3)语言细节描写:作品中,人物的语言描写富有特点。如权势者形象的代表鲁四老爷,全文描写他的只不过五句话而已,但就这五句话却展示了这个卫道士的丑恶凶阴的灵魂,表现了他的性格,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可见就是一个谬种。”这句话是鲁四老爷为祥林嫂的死而发的。祥林嫂死了,只要是一个有点良心的人就会同情、怜悯,而他却大骂其“谬种”,只此一端,就可看出此人的心肠是何等的冷酷、无情。而祥林嫂死在人们祝福的那一天,而被鲁四老爷骂为谬种,也说明他是封建迷信的卫道者。还有那句“可恶!然而……”的话,也是很有性格特色的。这句话抽象、晦涩,令人悬猜。他这种“高等人”在卫老婆子面前,既要表现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意思,又不屑于在这个女人面前用明晰的语言将自己的意思说出,于是说出话来就变成了令人悬猜的“可恶!然而……“了。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是由于作者在创作的冲动中,其思想感情、美学观念、艺术素养、修辞功力以及其他因素等在艺术构思中酝酿而成的一个独创的艺术世界。《祝福》之所以能打动几代人的心灵,发射出永久的艺术光芒,就是他那深刻广意的思想内容和内涵并储蓄着作者多种独特巧妙的构思艺术所爆发出来的艺术魅力。
       参考书目:
       1、《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讲》 林志浩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文学评论家》 1986年第四期中的《作品的艺术功能与社会效果》
       黄国隆,山东省章丘市官庄乡中心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