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硕士论坛]解读庄子的人生哲学
作者:伍旭坤

《文学教育》 2007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人生哲学是庄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从生命困境中超脱出来,实现心灵的绝对自由,则是其人生哲学基本的理论方向和价值指归。
       “在中国思想中,庄子的人生哲学思想最早地和全面地开始了对人的境遇的理性思索。”作为一个极具浪漫气质,向往逍遥无待的哲人,庄周比同时期其他任何思想家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人生所面临的诸种困境。概括起来,其对生命困境的描述主要来自自然的生死之困,来自于社会的时势之困和来自于个体自我情欲之困。然而,“要求自由是人的本质。”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构成人类活动的内在动因。自由作为理想,不仅成为人类活动的深层内因,在某种意义上,它也构成了人类全面活动的价值性基础。自由深刻地体现人的本质。对自由的渴望无疑是人类活动最强大、最持久的动力。庄子正是这样的一位哲人。其思想中色彩最鲜明感人、最能深植于民族文化心理之中的内容便使他对自由的深切渴望和热烈追求。在某种意义上说,“庄子思想发源于对人的精神自由的追求”其哲学的根本宗旨是实现对构成生命困境的必然性因素(命)的超越。达到个体生命的绝对的自由(逍遥)。可以说,庄子是“逍遥哲学”的开创者。“追求逍遥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主要内容,也是整个庄子思想核心。”,“庄子的整个思想体系就是一整套关于追求‘逍遥’的‘逍遥哲学’。”
       庄子首篇名曰《逍遥游》就有开宗明义之意图。所谓逍遥,就是自由。这种自由是无待的,是超越时空的、无条件的、绝对而永恒的自由。但是庄子所追求的自由,不是外在的现实性的自由,而是内在的、精神上的自由。这是因为,庄子把人不自由的原因本质上归结为对心灵的束缚。在他看来,人之所以不自由,不是源自于外,而是源自于内,源自于个体心灵的自我束缚,即心存“桎梏”、怀有”心结“的结果。要想自由,必须超越束缚,亦即在心灵上对现实存在的必然性予以超越,庄子认为这种超越必须做到无己、无功、无名。
       所谓“无名”,就是“不以天下为事”。只有“无名”才能处理好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庄子认为:“名者,实之宾也”,“名”只不过是虚名。人如果热衷于求名,就势必与别人发生冲突,“德荡乎名,智出乎争。名也者,相轧也;智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在庄子看来,儒家的仁义道德之所以行不通,就在于过于追求虚名,致使人与人之间相互争斗和残杀。与此相反,庄子极力主张放弃“名”的追求,“弃世则无累,无累则正平,正平则与彼更生,更生则几矣”。也就是说,只有放弃“名”,“不以天下为事”,抛开社会,才能与众人和睦相处,与道合而为一。
       所谓“无功”就是不“以物为事”。只有“无功”,才能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庄子主张:“无为谋府,无为事任。”“不与物交,淡之至也。”取消了物欲,人就可以摆脱“物累”一切顺应自然,外物就不会牵累与人,人与物才能和谐相处。“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这段话生动而形象地说明,如果“以物为事”,精神就会失去平静,心神不定,为物所牵累,就不会为道所载。因为道是自然无为的,所以体道者也必须做到自然无为,以人之无为合于道之无为。
       所谓“无己”,就是“丧我”。只有“无己”才能彻底解决精神与自身形体的关系。“无己”、“丧我”就是忘掉自己的形体,使精神得到彻底的解脱。庄子的这一思想来源于老子:“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庄子同老子一样,认为形体是对立于精神的,有了形体,就有了各方面的需求,有了需求,就会与周围的事物发生摩擦,就要不断地受到喜怒哀乐感情的折磨。如果能做到“无己”就可以做到无所依赖、无所对待,消除精神的对立面,从而彻底消除主客对立的状态,使精神得到高度的自由。
       人生在世,会面对许多困境,但追求自由乃为人的本性所在,庄子哲学是从人类生存的根源处揭示了这一矛盾,因而具有永恒的意义。其追求自由的方式,虽然在现实层面上没消除矛盾,但在精神的层面上可以说是一种真正的解决。庄子解决矛盾的方式是消极的,但其意义却是积极的,它为人类如何生存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崔大华 庄子研究[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2
       [2]陈鼓应 庄子今注今译[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3
       [3]黑格尔 小逻辑[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0
       伍旭坤,安徽师范大学文艺美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