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课文研析]《祝福》中祥林嫂的人生悲苦
作者:潘萍香

《文学教育》 2007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祝福》中的祥林嫂是鲁迅先生笔下一个被封建礼教、封建思想残害的女性形象。她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但她的身上却集中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劳动妇女身上勤劳善良、安分守己、坚韧顽强的美德。她出身穷苦,对生活的要求也很低,她只希望能通过自己勤勤恳恳的劳动过上安安分分的日子,然而就是这最卑微的对生活的渴望也在一连串不幸命运的打击之下化为泡影,最后在除夕之夜惨死街头。祥林嫂的坎坷一生令人同情,也许是因为鲁迅先生以他高超而深刻的笔法把封建社会多个不幸女子的遭遇都集中在了她的身上,使这个人物具有了高度的典型性。然而当我们回顾她的悲剧人生时,也会深深地感受到这个不幸的女子是怎样顽强的在抗争中求生存。
       一、与命运的抗争
       说起命运,这其中的确包含着很多偶然因素。祥林嫂二十六、七岁就守了寡,这应该说是造化弄人。二十六、七岁,即使在封建社会对一个女子来说也还是正繁盛的年华,青春的容颜尚未衰褪,对家庭生活还有很多憧憬,可丈夫的亡故不光要使她忍受情感上的伤痛,甚至也使她失去了生存的依托。如果说祥林嫂第二次回到鲁镇是迫于无奈——子亡夫死,大伯来收屋,无处安身,那么她第一次悄悄从婆婆家逃到鲁镇,应该是她对命运的一次主动抗争。她不堪忍受婆婆的虐待,及可能被逼改嫁的命运,她想靠自己的力气吃饭。这其中当然不能排除她思想中“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封建贞节观念,可这比那些逆来顺受,任人摆布的女子强多少啊!
       祥林嫂对命运的第二次抗争在她第二次回到鲁镇。被逼再嫁的屈辱,亡子丧夫的不幸,都成了她饱受众人嘲笑的理由,尤其是大年夜祭祀时鲁四老爷、鲁四婶因她的“不洁”而对她的歧视更给了她极大的精神打击。作为奴仆,她却没有资格再去尽力为她的主子做事,尤其是她无法和其他的奴仆一样在主子眼里获得平等的地位,这和第一次来鲁镇时主人对她的“器重”形成了太大的反差。这些都对这位一心想用自己的力气求得生存的可怜人的自尊心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可这些“不幸”和“不洁””并不是因为她的过错造成的啊,命运在一次又一次折磨着这个可怜女子的生存意志。在柳妈的“开导”之下,她终于要捐门槛,通过“千人踏,万人跨”来救赎她的罪名,争取获得和其他人一样生存的平等地位,她想通过这种方式和残酷的命运抗争。捐门槛要十二千钱,这可是她两年劳动的辛苦钱,但她仍然坚决地去做了,比别人干更多更脏更累的活,默默地忍受,默默地努力,她希望以此来改变她的生存处境。所以当她捐完门槛,而四叔、四婶依然不许她动祭器时,她的精神彻底崩溃了,她感到了抗争失败的绝望。
       二、和周围环境的抗争
       祥林嫂所处的虽然是封建社会末期,但封建思想在民众的心里却是根深蒂固,他们一方面是封建思想的受害者,又是封建思想的维护者、封建势力的帮凶。
       祥林嫂的婆婆和大伯子不会不知道封建礼教中“烈女不嫁二夫”的说法,但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逼迫祥林嫂改嫁,不惜采用绑架、强逼的手段,这是人性的丑恶,是封建族权的罪恶,是他们把祥林嫂推向了不幸的深渊。而祥林嫂的反抗也是非常强烈的,先是逃跑,又是哭闹,甚至不惜以死相抗,这又是一个怎样刚强的女子!
       当祥林嫂第二次回到鲁镇时,周围人的冷漠、麻木、嘲讽更是把她逼上了绝路。也许开始人们得知她的不幸遭遇时的同情是真实的,然而当她伤心欲绝的反复哭诉略显病态时,嘲讽便接踵而至:先是有人把她的遭遇当成新鲜事,没听过的会好奇地凑过来打听,听过的又会诱她再讲,从中打趣取乐,甚至她被迫改嫁的屈辱也成为人们的笑料,这里唯一感受不到的是安慰与帮助。祥林嫂的反抗也显得越来越无力,当别人笑她时,她只是冷冷地站着,一句话也不说,然后慢慢地走开,她的心该是怎样的寒冷和无助!
       当她捐完门槛后,四婶依然不许她动祭器时,她不平地争辩“我已捐过门槛了!”这恐怕是她为自己争取平等的为奴隶的权利的最后一次抗争,这次抗争的失败,使她彻底失去了残留的那丝生存的信念。
       三、和自己内心的抗争
       祥林嫂的一生是不幸的一生,她是深受封建礼教、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而且命运坎坷,但她却一直追求按自己的信念去获得的生存。当她第一次丧夫之后,她宁肯认命做一个年轻的寡妇,宁肯辛苦做事自己养活自己,也不愿意受婆婆、大伯子的逼迫去做违背她内心道德的事;当她被迫改嫁、再次遭遇亡子丧夫之后,听了柳妈的“开导”,她坚定地忍辱负重,辛勤劳作,目的是去捐门槛来获得和其他人一样生前死后的平等。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勤劳、刚强、不幸的人,在自己的一次次努力抗争都失败了之后,她陷入了内心的困惑:“人死后究竟有没有地狱?”我想,她也许希望有,能和自己死去的亲人尤其是她心爱的儿子阿毛重逢,可她更害怕有,她害怕真如柳妈说的,她的再嫁会使她死后备受折磨。而对地狱的有无的怀疑,其实也是她对自己此前生存信念的质疑:既然地狱不一定存在,那她两年多的辛苦、忍耐是否有意义?如果地狱真的不存在,那么还有哪些束缚人们的规则,其实是不用去遵守的?可如果地狱真的存在,为什么她付出了这么多却无法改变她的生存处境,为什么她的努力没有回报?难道她的罪孽真的无法救赎?就这样,她在和自己的内心不断地抗争,而当“我”含糊地回答“也许有吧!”,使她陷入了内心的绝望:看来自己的一切抗争、努力不光无法改变她的人生,也无法使她逃避死后的惩罚,她最终被这种封建礼教、封建迷信思想摧残致死了。
       在体味祥林嫂的悲苦人生的时候,我们可以感到鲁迅先生在祥林嫂身上寄予了他最深切的同情,他让我们看到那个社会封建的夫权、族权、神权等封建制度、封建思想的罪恶,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一个女人要想在那种环境中以抗争求得自己卑微的生存,等待她的只能是一个悲惨的结局。
       祥林嫂死了,在雪花纷飞的除夕之夜,她惨死在鲁镇的街头。我们似乎听到了鲁迅先生内心深处那声沉重的叹息。
       潘萍香,西安市第二十六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