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本读法]阅读期待的重要性及其激发
作者:丁小明

《文学教育》 2007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体验和探究的欲望。只有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才能让学生的心灵真正走入文本,才能让阅读的芬芳弥漫孩子们生活的空间。
       古往今来,多少名人曾写下精辟之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读一本好书,就好比和一个高尚的人在谈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足见阅读的重要性。但外界形形色色的东西对孩子的诱惑力实在是太大了,游戏机、电脑网络、精彩纷呈的电视节目……这些对孩子们来说简直是难以抗拒。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如何激发孩子们的阅读期待,让阅读成为孩子们的一种乐趣?这一直是困扰在我们心头的一件事。经过我一个阶段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觉得以下两种方法是可取的:
       一、在语文书里等孩子,让课堂始终充满着探究和快乐
       1、课堂上的文本不完全呈现给学生,刺激其探究欲望。
       这样做的前提是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文本。如在进行苏教版第十一册《山谷中的谜底》一课教学时,我只把文章的前半部分呈现给学生——一位旅行者发现魁北克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中有一个谜,西坡长满了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却只有雪松。后半部分的内容随着情节发展一点一点地呈现出来。最后才把谜底揭开:原来东坡雪大,其他杂树不会弯曲,树枝纷纷被积雪压断,而雪松的枝桠富有弹性,能先弯曲再反弹,所以无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而西坡雪小,积雪根本压不断树枝,所以松、柏、柘、女贞等杂树全都存活了下来。学生的情感一直被文本所牵动着,这样做促进学生保持较强的“阅读期待”,课堂中孩子们精神集中,思维极其活跃。
       2、改变教学程序,促使学生产生新的期待心理。
       在“阅读期待”中,满足好奇心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心理取向。如果学生已经习惯了固定老师的固定教学模式,那么他们在课堂中就不会再存在好奇心理,对文本也就不发生兴趣。相反,“教学程序”、“教学方法”的陌生化,会使学生不断产生一种新的期待心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做到常中有变,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如在进行《船长》一课的教学时,因学生已经预习了课文,所以我从孩子们积累过的成语导入,让学生交流描写人物优秀品质的成语,从而让学生再读课文,体会船长具备其中的什么优秀品质,并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这样一来,寻找到了孩子们新的刺激点,他们阅读的兴趣自然被充分地调动了出来,课堂气氛极其活跃。
       3、改变教学手段,视觉、心理等的愉悦感也能促使学生产生新的阅读期待。
       如一些措辞精美的文本,配上音乐后,更能吸引学生,使学生在了解文本的基础上能进一步去“赏”,从而在思想上达到和文本的共鸣。如教学完苏教版第十册《二泉映月》一文后,我又上了一堂欣赏课,利用课件先让孩子们欣赏二泉映月的景,让学生运用文中的词句说说眼前看到的景,体会二泉映月景色的秀丽美;其次,让学生欣赏二泉映月的曲,并从文中找出词句体会阿炳坎坷的人生经历,感受曲子的凄凉美;最后再让学生读读全文,体会二泉映月这篇课文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整课教学中,我不断变换教学手段,促使学生产生新的阅读期待,从而使学生主动地一遍又一遍地去研读、吟诵文本,从而产生更深刻的感悟,最终在思想上、情感上和文本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二、在广阔的课外阅读天地里等孩子,让阅读成为孩子的一种生活方式
       1、链接课堂,拓展阅读。一篇课文学完了,不代表着学习的终止。为了巩固孩子们的学习成果,对文中的人物有进一步的了解,我们应该进一步引导孩子与本课相关文章的阅读。例如,教完了《海伦·凯勒》这篇文章后,我激发他们——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人类的发展史上,还有哪些人物跟海伦·凯勒一样,值得我们敬佩和追随?然后顺势推荐《轮椅上的霍金》《张海迪》等一组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人物传记。从中让学生深深感受到这些人物的坚强与乐观,执着与忘我。学完了《月光启蒙》后可以向孩子们推荐一组以“母爱”为主题的课外阅读,例如《我的疯娘》《丑娘》等感人至深的文章,让孩子们浸润在如水的母爱中。情感在阅读中升华,能力在阅读中提升。
       2、开展班级读书交流会,让孩子享受阅读的乐趣。班级读书会是新兴的课堂教学形式,它融入了以前的阅读指导和现在的读书会的特点,教学方法多样灵活。课型有文学导读课、阅读指导课、阅读分享课、阅读欣赏课等。这些类型,既可单独使用,也可结合使用。
       3、建立班级读书角,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在班级图书角借书看,能享受到在家阅读或到图书馆阅读所不同的快乐。一是方便,借书还书都不需要繁复的手续。在课余时间,同学们可以在图书角自由选择自己爱好的书籍,简单登记一下书号,就可自由地阅读,一时看不完还可以放在抽屉里,下节课后接着看,甚至可以带回家去看几天。还书时把书摆放回图书角便可以了。二是能及时分享,在家看,只是自己一个看,在图书馆,只能静静地看,而在班上,同龄的孩子们边看书,边笑着,说着,感叹着,讨论着,争辩着都行。经常看到这样的画面:几个孩子围在一起,埋头看同一本书;有同学被一些段落的精彩描写打动了,情不自禁地朗读起来,其他同学慢慢围上去聆听……。三是便于老师关注和引导。同学在班级的图书角借书,老师能在选书方面给予及时的鼓励和指导,能掌握全班同学的阅读情况,对当前学生阅读量和所爱的读物有所了解。
       4、开展读书节活动,领孩子走上迷恋读书的人生旅程。每年读书节,我们学校都会搞“孩子,我们在书中等你”的大型师生读书活动和亲子读书活动。师生同看一本书,父母与孩子同看一本书,然后交流、演讲、写读书日记、做读书卡片……通过这样的读书活动,我们和孩子走进了书的世界,在那里和孩子们相遇、相识、相知。老师和学生心灵相通了,家长和孩子心灵相融了,大家在书的天地里自由地驰骋、遨游、交流和书写。通过读书节活动的开展,我们发现孩子们越来越爱看书了,他们学会了对知识的积累,对语言的感悟,对书写的冲动。有的老师和家长看着孩子们阅读后写下的一段段深刻的话语,隽永的文笔十分吃惊,他们感叹:真没想到“阅读”就像是在种植童话,对孩子的影响是那么的大,它就像是一棵你看不见的树,随着时间的流逝你才会慢慢发现它的成长。可见孩子们只要迷恋上了读书,还有什么情感不丰富,善恶不分明,道德不高尚,学习不认真,要我们老师和家长担心的呢?
       “孩子,老师在书中等你”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方法,它能否在我们的教学中焕发巨大的生命力,还要靠你我广大教师的探索和实践。
       丁小明,江苏常州市新北区国英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