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新作快评]评陈染的《我怎么舍得再见你呢》
作者:金立群

《文学教育》 2007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说到人与动物感情的散文,给我印象最深的作品当属巴金的《小狗包弟》。当席卷整个社会的大浩劫大动荡来临时,连一个可爱的小动物也无法逃过劫数,连这一点点可怜的温情人也无法留住,这样的感伤真可谓痛彻骨髓。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悲剧其实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情感悲剧的折射。
       而眼下这篇《我怎么舍得再见你》却不再有《小狗包弟》那般隐藏在背后的微言大义。它很单纯,就是写自己对狗狗的感情,而且这种感情的生发过程是类似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爱吾狗以及人之狗”。我们初读此文,甚至也不免感到些许如作者自嘲的“矫情”。不就是一只狗吗?写得如此深情款款,好像一篇哀婉的情书。对于其中的种种深情表示,我以为没有必要大加分析了。爱到极致往往会有些看上去相反的言辞、举动——这也并非少见。就如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那样,“我将不再重新再来(再养一只),我怎么舍得与你重逢?!我将会再一次失去你!这样的刻骨铭心,一次就够了”、“因为爱你,我宁愿选择不再与你们一起——我无法承受独自丢下你,撒手而去”。
       这或许就是情感多元化的一种体现吧。作者对一只狗如此用情,背后未必没有对人的失望。然而作者在这里却丝毫没有一点对人的影射。人与狗之间的感情在这里变得异常单纯,狗狗的地位在这里也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它不再是那种托物寄情的对象,它本身已经在情感上成为与人类共处的平等一员(结尾还有聂鲁达的诗赠给它)。也正是由于这种单纯,就使得整篇散文不复有我们习惯追求的“背后的深度”,而成为一篇带有后现代色彩的平面化抒情之作。而所谓“矫情”的感受恐怕也正是由此而生。我们太习惯追根溯源了。如果一种感情,如此深情,却毫无一个更深层次的来由,那就不免让人手足无措。
       没办法,我们必须习惯。我们必须认同和接受这样的散文、认同和接受这样的感情。对于作者来说,相信这一段感情,并非因为她思考她经历所以她相信,而是因为她演绎她制造所以她相信。时代真的变了,尽管在物质上我们的生产已经实现了全球化,但是在精神和情感上,文学的普遍性、情感的普遍性却似乎正在越来越让位于这种类似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与其在和真实世界共同创造彼此交流的情感中受到伤害,不如自己给自己制造出一个单纯的无来由的情感世界,让自己沉溺其中。在这样的情感世界里,自我是绝对的主宰者,而这只地位得到空前提高的小狗,其实——还是没有逃脱被寄情,也就是被利用的命运。这样的情感世界其实就是现在已经越来越流行的由网络、游戏、动漫等构成的虚拟世界的又一个分支罢了。
       没办法,我们必须习惯。在这样的态势下,文学倒是真正变得平民化了——谁都可以通过制造感情而成为感情的主人,谁都可以开博客、写日记、呐喊、弄姿,从而成为一个文学写作者。这个时代不需要倾听——只需要表达。
       最后想说的是,狗狗究竟在怎样的情形下才算真正和人实现情感的平等呢?借用圣经中的“尘归尘、土归土”的箴言,还是让人归于人,让狗归于狗吧。
       金立群,文学博士,湖北经济学院艺术与传播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