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声音
●格非称百位华语作家评选活动没劲
由贝塔斯曼书友会在“世界读书日”携手新浪读书频道举行的“当代读者最喜爱的100位华语作家”的公众决选已接近尾声。在即时投票前20位获得票数最多的作家中,既有鲁迅、巴金、曹雪芹这样的文学巨擘,也有金庸、古龙这样的武侠文学代表,甚至还有韩寒、郭敬明、安妮宝贝这三位青春文学写手,而且他们目前的票数超过苏轼、李清照、朱自清、徐志摩等人。对于这一排名,很多人表示不满,甚至称文学巨匠和“毛孩子”出现在一起,实在是中国文学的悲哀。本刊顾问、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作家格非先生称:我觉得对这个评选结果不必太大惊小怪,因为今天我们对作家对文学的评价都不算数,究竟谁的作品能流传下去,谁能经受住历史的考验,不是这样的评选能决定的。这次的评选只代表了参加评选的这一部分人的文学趣味和文学见解,如果我们是在清华大学内举行这样的评选,可能结果就是另一种的。所以,我对于像这样的一些评选提不起什么劲头。悬疑小说作家蔡骏说:如果要从历史的角度去评判一位作家,那么必须要等这位作家去世或者确定不再写作以后。所以,候选名单中所有的依然健在的作家,我建议要全部删除掉,不应该与古人放在一起评选,除非是已确定不再有新作品(比如金庸)。因为这些作家特别是年轻的作家们,还会不断有新的优秀作品问世,如果以他们现有的作品去参加评判,对他们是不公正的。(舒坦摘编)
●余华透露新小说故事
作家余华日前在上海作家协会主讲“东方讲坛·城市文学讲坛”时透露,自己已经开始新长篇小说的写作,新作的主角仍然是两个男人,但与之前小说不同的是,“这是我第一次写一个完整的故事”。余华开玩笑说,自己只有写长篇大家才觉得他在写作。这次跟之前他写的所有长篇不同的是,这次要写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许三观卖血记》是从年轻写到老,《在细雨中呼喊》是把故事打碎了”,这回的故事非常完整,跨度从上世纪70年代一直延续到当下,涉及到社会变迁中的很多方面。新作仍然写的是余华熟悉的小人物,故事也发生在南方小镇上,但余华说,这次的人物总是在不断地漂泊。目前小说写得很顺利,因为这是个在他脑海中盘旋了很多年的故事。“写长篇跟写短篇不同,不是说有灵感来了就马上可以写出来,莫言写《生死疲劳》只花了40多天,但构思花了有40年。”余华说,自己一直很激动地想写这个故事,但一直到去年年底才突然找到了方法,“就好像门就在背后,但我一直没发现,这回突然一转身,就看到了。”(王玲摘编)
●叶兆言趣谈自己的笔名
叶兆言日前在上海的一个读书会上谈到自己的名字时说:我的名字只不过是爱情的产物。父亲给我取名的时候,采取拆字先生的伎俩,我的母亲姓姚,姚的一半里面有个兆,父亲名至诚,繁体字的诚有一个言字旁,父亲和母亲拿自己的名字开刀动手术,一人给了半个字,便有了如今的叶兆言。我自己对取什么样的名字,在一段时间内很在乎。12年前刚开始发表作品的时候,我想自己无论如何得有一个响当当的笔名。当然,作为一个大作家,仅仅只有一个笔名远远不够。我最初发表三篇小说,用了三个名字,一是真名真姓,一是邓林,用的“夸父逐日”的典,一是孟尼,是梦里的谐音。年轻气盛,我想自己每一种风格的小说,都应该有一个笔名。读研究生的时候,因为已经成家,又迫不及待添了个很可爱的小女儿,囊中羞涩,于是写文章,用的笔名和钱都沾亲带故。用得很多的是刘克,本来想用德国的货币单位马克,后来想想自己不嫌俗气,用稿单位恐怕受不了,便把马改成牛,再借用一个刘字。类似的用货币单位为笔名的还有梅元。此外,我还用过的笔名有叶言,有舒书,用得最多的是谈风。谈风是父亲的笔名,我不管三七二十一,和他打了个招呼,拿过来就用。用谈风这个笔名,我在报纸上发表了44篇关于过去中学生的随笔,在文章里大谈过去的中学生,从吃喝玩乐,到当时流行的时尚,从轶闻趣事,到当时学生的向往和理想,真所谓无所不谈,什么都敢吹。很多中学生都以为我是个从旧社会过来的老先生,他们写信给我,把我当做了和他们爷爷差不多的老人。(王一夫摘编)
●曹乃谦:小说是我的口语
曹乃谦的名字在国内一直和诺贝尔文学奖联系在一起。因为瑞典皇家学院院士、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曾说过,“曹乃谦和李锐、莫言一样都有希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尽管大多数人并不熟悉他的文字。日前,曹乃谦写于10年前的小说《到黑夜想你没办法》简体中文版将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首发。这本书是马悦然最推崇的一部作品,被台湾誉为“沈从文、汪曾祺继承者”的山西警察曹乃谦再一次进入了媒体的视野。对于自己的写作,曹乃谦说:“细节、语言搞好了,才能把读者灌醉,细节是下酒菜,语言是好酒,缺一不可”。我就只会用粗野这一种语言。其实我写的时候没想过用个什么语言写,我原来就不知道小说语言还有什么规定。我就用我自己的口语写出来,我的小说就是我的口语,而且当地人也这么说。所以好多编辑要把我的语言改得规范的时候,我很气愤,弄得文绉绉的,我来不了,我说:“你改得不像我说的话了。”有人就问,你不是说你喜欢很多外国小说吗,你写作是不是在模仿他们?我喜欢斯坦贝克、海明威的小说,但我写的时候,就用我自己的语言写。(墨子摘编)
新闻联播
●《荷兰现代诗选》19年后再版
荷兰以盛产郁金香驰名,荷兰诗歌犹如国际诗坛上的郁金香,婀娜多姿,芳气袭人。由中国诗人、翻译家马高明和荷兰汉学家柯雷合作翻译的《荷兰现代诗选》日前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再版。《荷兰现代诗选》是国内第一部荷兰诗歌中译本,1988年由漓江出版社出版,首印1万册,问世后受到青年读者的广泛欢迎,在文学界、诗坛影响深远。时隔19年后《荷兰现代诗选》再版,显示出“世界诗坛的郁金香”巨大而永恒的魅力,“是荷兰诗歌对中国当时诗坛的震动和其衍生的影响至今未曾消弭的自然产物”。《荷兰现代诗选》选译了上世纪从二次大战后至80年代各个时期的荷兰诗歌代表作,计有42位重要诗人的200多首诗歌。这些作品汇集了不同风格、流派,在内容和形式上作了大胆的追求和探索。此次再版,该书只做了少量的技术性修订,比如,某位诗人生卒年的更正,某些诗作遗漏段落的补译等。在再版序中,马高明写道:“虽经北岛一代‘朦胧诗人’的奋力突围,但中国诗歌的表现形式和想象空间仍然受到来自内部和外部的极大遏制。此时,一个敢于颠覆西方经典诗歌的小语种诗歌,与承载厚重文明负担的大语种诗歌之间的戏剧性对话,其对中国青年诗人影响之深刻也就不再令人诧异了。也许这一影响并不是仅仅因为荷兰现代诗歌本身的成就,而在于它多多少少地唤醒了一个古老的诗歌民族沉睡了多年的诗歌本体意识,催发了一代中国诗人更自由、更自我、更自觉的诗歌创作状态。于是我们看到,80年代许多中国年轻诗人的书架上、床头上都出现了《荷兰现代诗选》……”(林雪摘编)
●韩国出版社热推中国当代小说
韩国文学评论家、首尔大学中文系教授全炯俊表示,他不久前受委托挑选即将收入民音社《世界文学专辑》的中国文学作品,目前正进行选定工作。民音社《世界文学专辑》至今已发行140多期,但决定刊登中国文学作品尚属首次。近年尚未出版过中国文学作品的文学村出版社也计划在今年出版多部中国小说。苏童是目前在韩国出版市场最引人注目的中国小说家。继他的小说集《离婚指南》去年在韩翻译出版后,其它作品《米》、《武则天》、《碧奴》、《我的帝王生涯》等有的已出版,有的正在挑选日期计划在今年下半年出版。此外,阎连科的《为人民服务》、韩东的《爱情力学》、朱文的《我爱美元》等近年来在中国引起关注的作家和作品也将于今年在韩国翻译出版。中国当代小说已逐渐取代此前在韩国翻译出版的古典、近代小说,成为最近韩国出版市场的新特点。翻译《离婚指南》的金泽圭说:“今年将介绍给读者的小说家是代表当代中国文学潮流的40到50多岁的少壮派一代。虽然对韩国读者来说比较陌生,但大多数作者在欧洲等世界舞台都受到好评。”据韩国最大的书店教保文库统计,去年在韩国出版的中国小说中,除了《
三国演义》等历史小说和传奇、武侠小说以外,仅有12部纯粹的文学作品。但今年这一情况显然将完全改观。(李沙摘编)
●小说《时间旅行者的妻子》中文版问世
畅销文学小说《时间旅行者的妻子》2003年问世以来,已销售500万册,并位列英国卫报评选出的“生命中不可缺少的100本书”的前茅。近日,这本小说的中文版由“上海九久读书人”和人民文学出版社联合策划引进,在刚刚过去的“五一”长假里,该书的网上销售超越易中天的作品。小说讲述了一个新颖的故事,涉及到三个层面的联动:引人入胜的科幻概念、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画以及感人至深的爱情。它是一本让人在泪流满面中领悟生命与存在的书。相遇那年,她6岁,他36岁;结婚那年,她23岁,他31岁;离别后再度重逢时,她82岁,他43岁。他是一个患有慢性时间错位症的图书馆管理员,会不由自主地游离在各个时间之间。她是一个在生命的正常旅途中行走的艺术家,一次又一次被爱人抛在了身后,却用一生的时间等待爱人回到身边。(曹燕摘编)
●海岩新作仅凭书名即获百万稿酬
自从写下《五星饭店》就没有新作面世且一度被传言江郎才尽的海岩,最近又传出新消息。仅仅凭借其口头说的一个写作意向和仅有两个字的暂定书名《舞者》,海岩就被许以百万元级别的天价稿酬。据悉,有数十家出版商参与了这次竞夺战,最后,作家出版社以高价拿下版权。未落一字就被重金拿下,名家书稿版权竞夺战愈演愈烈。不久前,海岩宣布成立“爱浪文化产业集团海岩工作室”,并透露工作室将重拍自己的经典作品《便衣警察》、《玉观音》和《永不瞑目》。海岩此举被认为是江郎才尽,吃“老本儿”,对于这些外界评价,海岩自己倒并不特别当真:“早就尽啦,尽了就尽了呗。我就是一个玩票的,嗓子倒了就不唱了呗!该干什么干什么去。”尽管如此,海岩的一举一动还是受到了出版界极大关注。当他随口说出要写新长篇的意向后,立即被出版社牢牢盯住,投了大价钱的作家出版社,其掌握的信息,也仅仅只是被告知海岩新作暂定名为《舞者》,题材可能仍是都市言情小说,年内有望出版。(李凤兰摘编)
作品信息
●孙惠芬新作揭示民工心灵史
作家出版社新近推出孙惠芬最新长篇小说《吉宽的马车》,小说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一个懒汉的爱情故事,又从懒汉的视角揭示了一群民工的心灵史。“乡下人进城”,是孙惠芬创作中极为重要甚至可以说是主要的题材和叙述角度。该小说的灵感来自于回老家时母亲的一句话,母亲说孙惠芬表哥家的小美在城里端盘子,被一个小老板看中,后边还将有怎样的故事呢?这个念头被孙惠芬养在心里,就像养着一条鱼。为此,她去到辽南乡下,希望能重温让自己身心踏实的人间烟火。在那里,她看到了一个整天打扮得干干净净的懒汉,赶着马车在乡村游荡。这时,那个“养在心里的念头”慢慢地流出来,汇流到懒汉的故事里:如果小美回家后爱上这个懒汉,一切又会怎样呢?这些想法都被孙惠芬养在心里,让它慢慢生长。原本以为写一个短篇就能解决的故事,养成了一部长篇,孕育成一个懒汉和一个女孩的内心风暴。孙惠芬说:“写民工,是因为我的乡下人身份,使我对乡村流浪者的心灵格外敏感。之所以称民工为乡村流浪者,是因为我把民工进城看作一种精神上的突围,这样的突围不仅仅属于民工,也属于社会上每一个或强大或弱小的个人。”有人说,孙惠芬小说中的“乡下人”在城市的奋斗没有获得成功。对此,孙惠芬解释说,人就像推粪球的屎壳螂,刚推到山顶,又要落到谷底,类似向山顶推巨石的西西弗斯,这是人的宿命。“但《吉宽的马车》和我以前作品有所不同,是要努力表现他们从被压倒的巨石底下往外挣扎时的坚韧和勇气,是表现他们从不放弃再一次站立的信念。”(秦蕾摘编)
●万方新作《女人心事》热播荧屏
继《空镜子》在各地持续热播,著名女作家万方编剧的新作《女人心事》再度掀起一股女性题材热。万方表示,《空镜子》成功之后,《女人心事》创作难度更大,是自己近几年来最满意的一部作品。前剧中只写了姐妹两个人,而这一回的人物尽可能地涉及了各个层面,描写了四个女人的情感与婚恋故事。女主角罗想是一位36岁的职业女性,其母亲朱西子是一位57岁的机关领导,她的奶奶是一位80多岁、退休多年的知识女性,而罗想继母的女儿蔡小欣则是一个25岁的“新新人类”。这四个女性角色不仅年龄相差很大,性格也迥然不同。(闻雪摘编)
●海男新作《出轨》揭示情感世界的秘密
海男的一部描写女性私人故事的新作《出轨》4月初由北京世纪文景文化公司出版。在谈及该小说的写作经历时,海男说:我写小说,首先负载的是一种语言的使命,这语言已经折磨了我20多年。据《出轨》的责任编辑介绍说,这部作品是海男为现代生命所设置的情感画廊。在里面充满了母亲、女儿间的对抗和战争,同时也充满了恋人之间的情感困惑。小说主人公姚雪梅8岁时不幸丧母,她在年轻继母的指引下开始学习舞蹈,开始了一种别样的人生。但是从继母怀孕、妹妹出生、父亲过早辞世一系列人生的常态与变数发生后,姚雪梅、姚苹果、白露,她们纷纷在各自的亲情与恋情世界里做着挣扎与抉择……小说语言清新,诗意地揭示出情感世界的秘密。(秦晓燕摘编)
●徐坤新作《野草根》出版
著名女作家徐坤新长篇小说《野草根》日前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在《野草根》中,徐坤将作品的地域背景放到自己熟悉的沈阳,时间跨度则从“文革”到当下,笔触深入底层女性的成长、情感、事业中,把两代女性的命运起伏交织在一起,生动勾勒出若干人物形象。“《野草根》是继《狗日的足球》和《厨房》之后我自己比较满意的作品,可算是女版的《活着》,表现了中国人生生不息、坚韧不拔的生命哲学。”这是她对这部新长篇的自我评价。她认为作家有了很多人生阅历之后才会顿悟生命的哲学,更能体会草根阶层面对无数痛苦而积极向上的生命态度。“在中国传统观念中,无论遭遇怎样的艰难险阻都会不断向前,从这个意义上,这本书是以女性为主角的《活着》”。《野草根》中的部分内容已经先期在《中国作家》上发表,徐坤留意到网上的很多反馈,有些读者看到书中人物的故事曾经流泪,“能让读者流泪,也是有成就感的。如果读者看完之后能引发他们对于时代、女性、命运的思考,也就达到我的写作目的了”。(洪鸣摘编)
海外文坛
●乔伊斯经典《尤利西斯》走上舞台
西班牙当代话剧《私密·私语》于5月初在上海开演。该剧根据爱尔兰著名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经典作品《尤利西斯》最后一章改编而成,由西班牙著名剧作家桑切斯·辛内司特拉编剧,玛格·米拉主演。《私密·私语》不仅是《尤利西斯》最后一章中莫莉·布鲁姆的情感独白,也是女演员玛格·米拉在说话。在1个多小时里,观众看到的是一个女人深夜在床上讲述自己一生的感情,此时演员玛格·米拉与角色莫莉的感觉与经历在25年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最后,观众看到了一个奇妙的结局———舞台上是一个独特的角色,她拥有自己的灵魂,同时也拥有两个不同人物间的不同性格。(黄碧斋摘编)
●《指环王》“姊妹”欧美大卖
早已去世的《指环王》原著作者J·R·R托尔金“新”作一出,马上引起轰动。《指环王》“最终版”《哈林之子》(The ChildrenofHurin)第一版四月底上市以来,全球发行达50万册,吸引了无数书迷前来购买,情形不亚于红火一时的《哈利·波特》。在西方,不少人从很小就开始阅读《指环王》这部巨作。三部曲之后,托尔金从1918年开始根据芬兰民族史诗Kanteletar创作《哈林之子》史诗,但至其去世也未完成。后来,其子克里斯托弗·托尔金捡起该书,用了30年的时间重新编写完成,如今,克里斯托弗也已80岁了。四月底,几百本带有图书策划人、托尔金的儿子克里斯托弗签名的《哈林之子》同时在伦敦和纽约上市,上千名“指环王”迷排队前往购买该书。在曼哈顿第五大街的巴顿书店前,队伍排成了长条。“排这个队很值得!”这是一名来自莫斯科的23岁旅游者的说法,他说,“托尔金就是我的童年,那是完全不同的世界,我从记事开始就已经是他的粉丝了。”评论家穆卢奥布莱尔说,“我感觉这本书将无意间成为一个里程碑,我希望它的流行和力量能让它在英语神话中占据一席之地。”(老猛摘编)
●渡边淳一新作《钝感力》走红日本
著名作家渡边淳一的杂文集《钝感力》在近期的日本畅销书排行榜中已连续高居首位。有“写情圣手”之称的渡边淳一在他的这部新作里抛开了其擅长的情感话题,告诫现代人太敏感反而容易受伤,所以要修炼“钝感力”(迟钝的能力)。该书因被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用来建言安倍内阁,从而引发了日本民众的热烈追捧。渡边淳一在书中写道:“钝感”相对敏感而言,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人过于敏感往往就容易受到伤害,而钝感虽给人以迟钝、木讷的负面印象,却能让人在任何时候都不会烦恼,不会气馁,钝感力恰似一种不让自己受伤的力量。在各自世界里取得成功的人士,其内心深处一定隐藏着一种绝妙的钝感力。接受记者的采访时,渡边表示自己早在二三十岁就痛感钝感力的重要,“这个世界不过是一场生存游戏,所以必须要有顽强的意志。而要保持甚或加强自己的生存能力,钝感力又是必不可少的。与其有锐利的敏感度,不如对于大多数事物不要气馁,这股迟钝的顽强意志,就是得以生存在现代的力量,也是一种智慧。”(郑利玲摘编)
●纳博科夫颠覆《堂吉诃德》的讲稿出版
《洛丽塔》作者纳博科夫对《堂吉诃德》的颠覆讲稿即将出版。作为一位大师级的导师、批评家和小说家,纳博科夫在对西班牙经典名著《堂吉诃德》作了逐章概要讲解的基础上,创作了一部极为严谨的讲稿,充分展示了他对《堂吉诃德》的一系列洞见。一般认为《堂吉诃德》是一部温和的讽刺作品,但纳博科夫认为这种解释纯属陈词滥调,他将《堂吉诃德》视作这样一部作品:描述那位著名的骨瘦如柴的骑士经历一系列残酷事件,却仍葆有荣誉和天真。如同《文学讲稿》和《俄罗斯文学讲稿》,本书让读者跟随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位真正富原创力的文学思考者聚焦于西方文学名著的目光,经历一场对经典文本颠覆性解读的冒险。对幻想主题的精心阐述,多么有力,富有批评性和戏剧性。它是想象力反观自身的洞见。这些充满奇妙活力的、特别古怪而可疑的讨论……将引领更多的读者回到《堂吉诃德》。(张宝珍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