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坛]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环境教育
作者:陈平辉
《文学教育》 2007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事业,应关注人的生存、发展、培养人文素质。当今世界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在语文教学中应关注其人文性,关注人文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人生、关注自我。如何在语文课堂里融入生态环境教育,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在入情品读中渗透
语文课堂是最富情景性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生态环境教育,所取得的效果往往是十分有限的,最好的教学效果是在入情品读中悟出道理。
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教学《大瀑布的葬礼》一课对我们的启发很大。他围绕“激动、惋惜、希望”这些情感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对比,在对比中感悟,在感悟中获得升华,由情到理。学生分别读“激动”、“惋惜”、“希望”这三部分内容。读“激动”部分,教师放手让学生读。引导反复读“滔滔不绝,一泻千里。”飞流直下,落地撞开万朵莲花,溅起的水雾飘飘洒洒,水声震耳欲聋。读“惋惜”部分,学生用低沉而失望的语调反复读“它在群山之中无奈地低下了头,像生命垂危的老人一般,形容枯槁,奄奄一息。这样的课堂书声朗朗,情意浓浓,学生时而静静深思,时而激情昂扬。
支老师又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读“激动的”,一组读“惋惜”的,在强烈的对比中获得感情上的共鸣。
在朗读的基础上对话,“听了这种强烈的对比,你有什么反思?读了课文,你最想说什么话?学生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破坏大自然,这是一个永远的伤口。”、 “伤害自然等于伤害自己,让自然的艺术品永存。”……
语文课堂让学生充分地读,读出了感情,文章所蕴涵的思想学生也就领悟出来了。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无需教师费尽口舌,生态环境的教育就在朗朗的书声中渗透。新课标“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学生多诵读,在入情品读中,促进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
2、在美丑比照中渗透
美陶冶人的情操,让人情思荡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赏云蒸霞蔚,听流水潺潺,闻花树缤纷,可以获得心灵的净化。丑引发人们思索,让人掩卷沉思。美丑对照,在巨大反差的情景中,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
如教学《桂林山水》,先引导学生感受美景,再让他们感受“丑”景,通过美丑比照,悟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教师把他们带入美的情境:漓江畔,有好些小船正等着我们呢。现在我们一起乘着小船,轻轻摇荡在江面上。轻轻地用鼻哼唱《让我们荡起双桨》,学生听着音乐想象,感受着美带来的快乐。
学生领略了桂林山水的美之后。教师出示下列片段让学生朗读:漓江的水真黑啊,黑得让你见不到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太浊了,浊得仿佛那是一块模糊的镜子。天空烟尘弥漫,地下死水潭潭。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烟尘滚滚,山间黄烟弥漫。真是“人在江边走,心里直悲叹。”
学生一脸的迷茫,因为这样的情景和文中描写的美景迥然不同。教师告诉学生,这并不是老师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描写真实的桂林山水,是过去的桂林山水。桂林山水甲天下。但是宋明以后特别是民国以来,由于战乱和城市疏于管理,桂林山水每况愈下。那时的桂林水是脏的,山是秃的,城市的大气也不好。全城虽然湖泊遍布,但互相隔离,互不沟通,是死水、臭水;山峰虽秀丽,但多被建筑物遮挡,“犹抱琵琶半遮面。”
然后反复让学生对比、感悟、探究。“如今的桂林山水和过去比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学生探究其中的原因。然后教师介绍这样的事实: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桂林市政府怎样对这里的环境进行治理。在生动的例子中,学生受到了深刻的生态环境教育。
这种对比是十分明显的,无论文章描写的美景,还是教师根据史料撰写的“丑”景,都能给学生带来心灵的震撼。桂林现在的美是自然给予的恩惠,更是人民付出的努力。当学生完全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中,心在文中美化的时候,用一种完全相反的而又不是凭空创造的情景,让他们感受另类,思考超越文本内容的东西。俄国“陌生化”的文艺理论曾被引用到语文教学中。“陌生化”像一股清风把人吹醒,使人顿悟,产生新的发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丑”景是对教材的陌生化。学生自然而然地思考陌生化背后蕴涵的意义。
3、在两难的困境中渗透
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创设两难情境,学生在两难情境下经历他们人生的抉择,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生态环境的产生、发展和解决中都存在不同的价值观念,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往往会发生冲突和矛盾,如何判断和选择,直接关系到决策和行为的有效性。
学习《井阳岗》,学生都被武松的勇敢所折服了。但是武松打虎和我们现在所倡导的生态环境教育相违背。武松这种行为对吗?教师设置了下面一个情境:假如你是武松,面对着老虎,你是否会打死老虎?这是一个两难问题,要么打死老虎。要么被老虎吃掉。当生命和生态保护产生矛盾时,舍去生命,那是对生命的亵渎。打死老虎,违背生态。或许学生没有办法讨论出结果来,但是他们明白了生命是共同的渴望,生存是永恒的权利。但生命的意义不会存在于一方光秃秃的石板上。教师相机诱导:如果还有其他方式可逃生,你愿不愿意选择其他方式?为什么?接下来学生个别思考个人的判断及理由,然后小组讨论,全班辩论。
通过问答、角色扮演、小组讨论、辩论等方式激发学生思考,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价值。武松打虎的行为违背生态意识,教师提问学生:有没有必要写一封信给课本的编辑,建议删掉这一篇课文?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我们学习武松,不是要学习他打虎的行为,而是要学习他勇敢的品质。
运用两难选择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生态问题站在道德与价值的高度进行客观分析,理性思考,做出判断和决策。在判断和决策的过程中,他们认识到人和自然平等、和谐的关系。
4、在想象中渗透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儿童明亮的眼睛里潜藏着无穷的智慧。在教学中应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带着想象去学习,在想象中得到情感的升华,理智的启迪。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不仅了解到当前的生态环境,而且要张开想象的翅膀,展望未来的生态图景。
有这样一篇习作《二十年后故乡再见》,很多同学展望未来的美好图景:蓝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美丽的大自然,一座座高楼林立着……总之这一切是非常美好。教师播放美妙的音乐,让学生体味乡情的珍贵。人世间有千种美、万种美,唯有乡情别样美。故乡山美、水美、人更美。学生在美好的想象中完成作文,写出来特别生动。
也可以引导学生换一种方式思考,教师用简笔画画道:一位小朋友正吃力地举着笔,贪婪地望着蓝天和白云,背景是蓝色的天空,黄色的云。旁边写着:二十年后的故乡。然后提示:地球是我们美丽的家园,如果不注意保护它,随意破坏它,那么原先美丽的家乡会变成什么样呢?学生充分展开想象,从另外一个角度写作。通过对比,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想象中体味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想象为现实和未来架起了一座桥梁,学生的经验、生态意识以及对未来的憧憬交融起来,他们带者自己独特的生态视角去想象未来,构画心中的图景。
陈平辉,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2006级教育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