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拾贝者]对“婆娑”意释的商榷
作者:倪延韵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2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洪编初中语文第四册《白杨礼赞》中有这样一段话(为后文解说方便,分用①—⑤标记,标记不代表完整的句子):
       ①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②也许你要说它不美。③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④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⑤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教参对上文中“婆娑”一词的解释是:“盘旋。一般指舞蹈,文中指枝干屈曲盘旋。”对照文段的结构和思想内容,笔者对这种理解稍微有点不同的看法,谨在此提出供大家批评。
       首先,把“婆娑”理解为“枝干屈曲盘旋”,则句①中前后两个“没有”所携的句子造成了内容的重复,也不符合偶句自身的为使内容全面或语势酣畅或形成对比而并举的特点。而且,因为句式相同,却又不是(此处也无必要)抒情上的反复这种修辞手法,简单地把两个“没有”的内容理解为同一个意思,会导致句①中后一分句成为赘句,除非句①中的两个标点位置互换,单让“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与②组成复句,成为“也许你要说它不美”的原因。
       其次,从作者语言的意图来看,写①、②、③、④句是为形成比较,以突出句⑤中的内容,收到“欲扬先抑”的效果。所以,①、②、③、④句的内容在思想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和句⑤形成转折。这种一致性,就很明显地表现在句③和句①的内容的照应上。即句③中的“婆娑”与句①中“婆娑”照应,句③中“旁逸斜出”与句①中“屈曲盘旋”相照应。
       作者的这种行文意图我们还可以进一步从对句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上得到证实:
       ①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因果)②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并列)③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假设)④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转折)⑤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和句⑤形成转折的是并列在一起的两个部分:因果和假设。(因果复句里否定中暗含对“原因”的肯定;假设复句里肯定中表露“假设”的肤浅)句③句④构成的假设是对句①句②因果的递进归谬,最终作者想表达的,便是句⑤。这种递进归谬还表现在句③在句①的基础上多了“专指”一词,以明确“前文所言的美只是外在美,这种美是多么的狭隘”。这也表明句③的假设是承句①而来,是句①内容的强调。一言以蔽之,句①内容和句③的内容是照应的,两个“没有”所领的内容,就是句③中“或”字前后的内容。
       而句③中的连词“或”表示选择,选择关系的几个方面在内容上不应有交叉,所以,句①中“婆娑”与“屈曲盘旋”内容绝对不能相同。
       《辞源》中对“婆娑”的解释有六条,其中一、二两条被教参引用做了注解并引申为“枝干盘旋”。而笔者认为,其第三条(茂盛)、第四条(扶疏,纷披)、第五条(舒展)等注解所表现的对象内容都是和课文中描述的白杨树“力争上游”、“成为一束”等外形特点相迥异的。而且这三种解释都可用来形容树木的优美外形。特别是第四条“扶疏,纷披”更能体现我们在习惯上对“婆娑”理解的那种轻扬、繁杂、和窈窕等阴柔的外在美感,这与课文对白杨树这内在美的理解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符合作家对举反例的构想。
       另外,“扶疏,纷披”能体现出“分散、(随风)舞动的样子”,义域较宽。若这样理解,则更容易让人在读及“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一句时,在脑海中既产生诸如杨柳、藤蔓等疏动飘拂的形态,还产生出如书中所言的“屈曲盘旋”、“旁逸斜出”等桃梅的观感。在此之后,再转折对比,对比得才全面,才更显出白杨树品质的特别,特征的突出。这样就兑现了作家运用修辞的初衷。
       因而,我认为该文此处的“婆娑”解释为“树木枝条纷披轻扬的样子”比较好。
       倪延韵,教师,现居江苏赣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