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拾贝者]背诵是积累语言文化的重要途径
作者:张菊兰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2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背诵是一种传统的读书方法。无论是我国古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方法,还是几十年前话务员熟记几千个电话号码的方法,以及我们日常学习工作中对知识的汲取,可以说没有任何一种记忆的好方法是完全脱离开背诵的。解放前的私塾先生也强调背诵。著名数学家苏步青上小学时就能背诵《左传》《唐诗三百首》,到毕业时已能倒背如流。著名作家巴金上中学时就能背诵《古文观止》中的二百二十二篇散文。著名作家刘半农十一岁,就会背诵《长恨歌》《琵琶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上初二时背诵《孟子》一书,他说自己从中获益匪浅。
       著名作家王蒙多次呼吁青少年要多读,从而提升青少年的语言文化底蕴。王蒙在自传第一部《半生多事》中细数了他少年时代的读书经历。他自幼喜欢读书,在家人的影响下阅读了大量的中外经典书籍。这些书不仅让他受到了文学的熏陶,更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王蒙回忆“童年时,我背诵《孝经》《大学》《苏辛词》《花间词》;少年时,我背诵冰心与巴金还有鲁迅的作品……”对于青少年积累知识、提升语文素养经典书籍功不可没。当代著名作家梁衡说:“我曾想,语文教材要解决什么……就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记忆优势,把语文教材同时变成一本记忆教材,为学生的一生打一个好基础。”小学、中学语文教材都系统地编录了许多经典文章,教师只要很好地指导和要求学生背诵积累,学生就会“润物细无声”般地感受到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从而更加热爱语言文化,自觉地学习、了解语言文化,不断增加语言文化的积淀。
       当前,语文教学改革成果虽说有了很多的积累,但有些教师对“新课改”理念认识粗浅,在课堂教学中追求表面的热闹、形式的前卫,变着法儿搞些出人意料的表演化设计。尤其一些作秀的观摩课,使得这种虚假浮夸之风更盛。难怪有些老教师无不嘲讽地说:“现在的教学又是多媒体,又是新教法,老师忙得不亦乐乎,学生学得稀里糊涂。还不如过去老先生说的“会教的教门道,不会教的教背书”。细细回味这些话不是没有道理。我上小学的语文老师就是一位本地很有名望的老教师,听人说他过去教过私塾,他在课堂上不是教我们写字,就是反复地教我们背课文,背一些他抄在黑板上的古诗词、成语、名言警句、三字经、谚语、歇后语等等。背过的这些内容我现在依然记忆犹新。过去人们所说的“博闻强记”“过目成诵”等,就是对那些记忆力强,善于用记忆方法积累知识、提升语文素养的人的称赞。
       反思现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斥着课堂的主要是基础知识的讲解,课文面面俱到的分析,大量的宝贵时间被白白浪费掉了。在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我认为,古人的一些有益的做法还是要继承和借鉴,比如背诵记忆。对于青少年来说,积累规范、优秀的语言是相当重要的。我们的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以及优秀的课外读物为他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书面语言资料库。知识的宝库是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庄子在《逍遥游》中写到:“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水的厚积成了大船破浪远航的前提,风的厚积成了鲲鹏展翅高飞的依托。这阐释了一个真理: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学生只有长期的大量的积累文学语言,把书本知识熟读、背诵、含英咀华“是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
       学生学习语言文化的过程就是将文章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过程。学生学习的时候,除了吸收文章蕴含的文化、思想内涵以外,还要通过熟读、背诵积累语言材料,积淀语感经验,自然流畅的语感就是靠熟读背诵积淀而成。“学文如聚沙”学习语言文化要靠长期积累,潜移默化地习染、熏陶。语言文化积累的越多,文化素养、文化底蕴才越深厚。
       既然背诵对于积累知识、提高文化素养至关重要,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就要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重视背诵。学生时代是一个人记忆力最强盛的时期,教师不仅对课文要求背诵的诗、词、文段一定要学生读背熟记,就是没有要求背诵的那些文章凡是贴切的比喻句,生动的描写句,精辟的议论句,优美感人的抒情句,以及名言、警句、短诗、格言、熟语、歇后语……无不可成为提升语文素养的材料,故不妨将其读背熟记。学生只有努力做到“入口成章”才会“出口成章”。
       张菊兰,教师,现居甘肃武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