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课文研析]关于《驿路梨花》的主题
作者:王明勤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2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驿路梨花》主要通过对哈尼小姑娘学雷锋、甘当无名英雄、热情帮助有困难的过路人的事迹的记叙,歌颂了我国人民群众助人为乐的美好心灵,显示了雷锋精神深入人心,弘扬光大。
       那么,作者是如何通过作品人物事件开掘与深化这一主题的?我个人认为,作者主要通过“由点到面”、“虚实结合”的写法,使主题思想逐步拓深加宽。
       所谓“点”,就是作品中涉及到的人与事。作者采用“以花喻人”、“以屋见人”、“以人衬人”的写法,塑造了梨花姑娘光彩照人的形象,这一形象,更以光彩照人的美质,表现人们对于雷锋精神的珍视。作品还主要通过文中人物间两次对话场面来深化主题。
       第一次对话场面即“我”和老余与老猎人在小屋中的对话:
       “主人家是谁?”“不晓得。”“粮食交给谁呢?”“挂在屋梁上。”“老人家,你真会开玩笑。”“我不是开玩笑。”
       简短的对话,可见老人在梨花姑娘影响下尽心尽力帮助他人的精神,同时,梨花姑娘、老人所作所为又对“我们”也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这从文中“我们”“明白”到赞美“多好的梨花呵”思想感情变化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也为下文“我”与老余(即“我们”)的行为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二次对话场面即第二天早上“我们”修葺小屋时的对话:
       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屋。”小姑娘赶紧摆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我问:“梨花呢?”“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可见梨花妹妹等小姑娘直接受到梨花姑娘的深刻影响,她们也像姐姐一样,根本不说出她们是来照料小屋,给过路之客送来温暖的。这种含而不露的做人精神是值得作者颂扬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这也照应了第一个场面,即“我们”的行为是在前面的思想影响下产生的,从而使前后内容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使主题开掘有了相当的深度。
       作者实写了两个对话场面,从表面上看,彼此可以独立,但它们有着内在的联系,即以“人人学雷锋,个个争当无名英雄”为“神”把两者统一为有机整体,从梨花姑娘到梨花妹妹到瑶族老人到“我”和老余,他们的心灵深处之美都被凝聚到这条“神”上来,使之产生了巨大的动力,推动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向前发展。这就是主题的深刻性所在。
       所谓“面”,就是作品中最末处引用的陆游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这是运用象征手法来深化主题的。这已经不是作品中几个人的问题,而是“处处”的问题。当然这里的“处处”首先是在作品具体描写人物之中形成的,并不是空洞无物的“处处”。因为雷锋精神是共产主义思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全国人民都应该学习的,所以,作者这样深化主题既和作品的内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又和主题的深度有着密切的联系,更和主题的广度关系极为密切。“梨花处处开”,已经不是单纯的客观的自然物,而是具有丰富内容的象征体,即在它身上蕴涵了新的内容,新的意义;蕴涵了作者热烈崇敬的主观感情。它获得了超过原有实体的内容和意义,具有无限的生命力,不再是单纯的被人喜爱而陶醉的对象,而是成了作者心中雷锋精神的象征,成了神州人人学雷锋的同义语。文章结尾的虚写,既从广度上深化了主题,又达到了“卒章显其志”的艺术效果。
       作者以点带面,点面结合,虚实结合,开掘思想内容,深化主题内涵,这种写法独具匠心,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王明勤,江苏灌云县伊山五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