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外国文学]论《呼啸山庄》的叙事视角
作者:郭蔓娜 彭祖鸿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2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在现代文学及理论中,读者在整个文学活动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而对读者反应的重视也成为现代文学批评衡量文学作品价值的一条重要依据,受这一思潮的影响,许多作家开始重视读者的反应,讲究讲故事的技巧,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而反过来对读者及叙事技巧的重视又使得许多作家功成名就,赢得了众多的读者。然而将时间推移到十九世纪上半叶,情况却大不一样:现实主义特别是批判现实主义大行其道,对于真实地反映社会的追求让作家和批评家们对于技巧性的东西采取了一种轻视的态度,而艾米莉·勃朗特却反其道而行,追求叙事技巧的多样化和对人非理性心理的深度发掘,这种重技巧、重主观真实的作法,注定了在当时会倍受争议,尽管有个别评论家的高度评价,但无法逆转整个社会对她作品的指责和批评,也就直接导致了她的人生悲剧。因而从叙事技巧特别是叙事视角层面对她的作品进行考察,对于揭示其作品在十九世纪上半期倍受冷落而十九世纪末以来却颇得好评的原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研究艾米莉是如何体现其读者意识同样具有重大的意义。
       《呼》中以洛德乌克先生这样一个普通房客的身份来开始叙述,主人家的怪异表现让他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再加上在所住的房间里发现凯瑟琳·林惇的书籍又使得他产生了更大的疑惑,于是千方百计地想了解个中的缘由,既然无法从主人嘴里得到什么,那么试图从身边的仆人(与他们的主人生活过的人)口中寻求答案就顺理成章了,丁奈莉这个对整个事件都非常熟悉的人出现了。当然,要丁奈莉讲出整个故事还需要一定的契机,恰巧,“我”病了,作为一个病人自然有了某种特殊的权利并享受特殊的待遇,在“我”的软磨硬泡下,丁奈莉开始了她的讲述,她讲述的方式也不是一泻千里式的将整个故事合盘托出,而是在讲述中不断地加到“现实”中来照顾“我”这个病人的情况。这样她整个讲述过程便分成了几段,慢慢地将整个故事呈现在“我”的面前也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小说中的洛克乌德先生这个角色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他是小说人物(或者说故事角色)吗?在洛克乌德身上虽然好像有一个故事,但与丁奈莉所讲述的情节曲折动人的故事相比,他的故事则过于平淡和简单,只能算是一个小小的插曲或曰序幕吧,因此洛克乌德也算不得是一个故事中的人物。既然他非故事人物,那他会不会是一个故事讲述者(叙述人)呢?从表面上看情况似乎如此,整个故事由他开始讲述,但实际上真正的讲述者是呼啸山庄的女管家丁奈莉,因为她才是整个事件的见证人,只有她才有资格充当故事的叙述者(当然,事件当事人希刺克厉夫先生也有资格,但他不会说出来),因而,乌德洛克先生也算不得是叙述者。那他(也即文中的“我”)应该算什么角色呢?其实,“我”在小说中充当的是一个充满好奇心的观众(读者)角色,这一角色在古代小说中似乎无关紧要,但在《呼》中却是非同小可,他的出现表明艾米莉对故事技巧重视和读者反应的重视,也可说是文学史的一个标志(虽然这个标志出现得似乎不合时宜)。
       作为一个讲故事的高手,丁奈莉非常讲究她的故事对于听众(读者)的吸引力,同时又根据洛克乌德先生的实际情况来安排自己的讲述,每次讲述的时间都不会太长,这种有意经常中断故事叙述的做法及时调整读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与传统小说的作者追求真实到让读者难以分辨以致无法分辩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界限的作法不同,艾米莉可以说真正做到了把小说当故事而非现实来写。她所追求的是一种离间效果,不断地从故事的叙述中跳出来以提醒读者作者所讲述的不过是个故事,不能过份沉浸其中,在读者与故事之间形成了当时现实主义文学理论无法概况的(而只有到了现代主义文论才作出的)审美距离,使得读者能够对故事采用有距离的审美观照。这在现代主义艺术特别是戏剧及戏剧理论中找到了回应(现代艺术非常讲究戏剧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读者与故事拉开了距离,才能真正地完全从审美的角度来对故事进行观照,从而进入到一种真正的审美状态,不是像传统小说带给人的是强烈的情感刺激,而是艺术美的享受。这不能不说是艾米莉对于小说创作及理论乃至文学创作及理论的一种突破和创新。
       其次,我们的读者应该会注意到这样一种情况,在小说中,每当丁太太讲述结束的时候,反而给洛克乌德先生(也可以说的我们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悬念,这样伴随而来的是一方面洛克乌德先生非常渴望听到故事的发展,但他并非消极地等待丁太太的下一次讲述,而是采取了主动,先是亲自去呼啸山庄去了解情况,然后想方设法引导丁太太进行讲述,并且在丁太太的叙述有时间上的空白的时候自己加以想象:“他是不是在欧洲大陆上完成他的教育,变成一个绅士回来了?或是他在大学里得到了半工半读的免费生的位置?或者逃到美洲去,从他的第二祖国那儿吸取膏血而获得了名望?或者更干脆些在英国公路上打劫发了财”。这里小说给了我们一些重要信息:一、作者非常重视故事对于读者的吸引力,因而丁太太每次讲述结束时都留下悬念,充分考虑到可以说人皆有之的好奇心理,并且知道如何才能将读者的这种心理调动起来。二、作者非常重视读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小说中的洛克乌德先生就是作者假想中的这样一位想象丰富且具有一定创造才能的读者,上述洛克乌德所做的这些事情便是明证,艾米莉采用丁耐莉这样一个既在场又不在场的人物这样一种限制性叙事视角而绝大多数传统小说全知全能叙事视角,她只能观察到她所见的人的表情、动作和语言,而对于她视野之外的其他东西就一无所知了,这样,故事中的主人公凯瑟琳、希刺克厉夫在想什么等一些对故事发展起重要作用甚至起决定作用的事物都缺席了,这些“在本文中有明显的痕迹但又缺少一些重要的环节”,“就形成了一种‘空白’文本”[1]这空白文本就需要读者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填补或者说具体化。
       再次,《呼啸山庄》中丁奈莉对于故事的并非纯客观地进行叙述,甚至不是接近客观,而是带着强烈的感情的,因为她本身即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虽然限于女仆的身份对于故事的发展无法起到重要的作用(但这不会妨碍她对于主人的深厚感情)。丁奈莉毫不掩饰她对于她看着长大的女主人凯瑟琳的爱和对失踪很久才回来的希刺克厉夫复杂情感(即恨又怕),这从她的叙述语言即可看出,如对于凯瑟琳,时不时地会用一些坏家伙之类的词,但读者不难从这些词中读出亲昵和母爱来。可以说,整个丁奈莉的叙述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情感而进行的。洛克乌德先生则作为一个局外人对整个故事都抱一种局外人的客观态度(虽然他对小凯瑟琳有好感,但这并不影响他的局外人身份)。这便形成了巴赫金所说的“多声部”的效果,整个作品及其接受过程就像一部交响乐,这部交响乐是群奏但非合奏,也就是说在小说叙事及阅读过程中,作者用她独特的叙事视角(一个非常主观化情感化的视角丁奈莉和一个相对客观的视角洛克乌德)让这部作品暗示读者应当充分发挥他的能动性,对故事及故事的叙述方式形成自己的看法,丁奈莉所说的是否是事情的真实面貌吗?洛克乌德先生的观察是否准确?都需要并且鼓励读者进行思考。
       可以说,以独特叙事视角选择为代表多样化的叙事技巧使得《呼》在十九世纪上半叶显得独具一格,并对世界现代文学创作及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经典以其别开生面的叙述,深入细致的人性分析在文学史上树立了一座丰碑。
       
       注释:
       [1]马新国,西方文论史(修订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2版,P583.
       郭蔓娜,广东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教师;彭祖鸿,广东罗定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