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课文研析]《再别康桥》对中国古典别离诗的继承与超越
作者:叶军彪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多情自古伤别离”,“别离”是中国古典诗歌的表现主题之一。现存最早的别离文学作品是《诗经》中的《邶风·燕燕》,清人王士禛《分甘余话》称其为“万古送别之祖”。在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别离主题的创作发展非常成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意蕴、审美功能和情感指向,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后人此类题材的写作。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就是在继承中国古典别离诗表现手法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知识分子的个性色彩,使别离这一古老主题获得了新的时代品格,从而成为中国20世纪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
       诗歌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而抒情则贵在能将其抽象的情意概念化为可具感的意象,意象由此成了中国传统抒情文学的重要审美范畴,在诗歌的表情达意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意象将创作者在特定美学理想、文化心理支配下的情思凝结起来,形式化和有序化;也是意象将读者引到他们关心与感兴趣的地方。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别离主题也不例外,往往借助某些具有特定情感内涵和文化基因的意象得以生发,其中最具典型性的意象有“柳”、“水”、“月”、“酒”、“草”、“云”、“雨”、“黄昏”等,这一点,在宋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秦观《八六子》);“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唯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吕本中《采桑子》);“但徘徊班草,唏嘘酹酒,极望天西”(周邦彦《夜飞鹊》);“那信江海余生,南行百里,属扁舟齐发,正为鸥盟留醉眼,细看涛生云灭”(邓剡《酹江月》);“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秦观《满庭芳》)等等。
       这些意象,在《再别康桥》一诗中,基本上都出现了。全诗所描写的主体,就是康桥那“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康河。诗歌的第2至第6节,沿着康河“漫溯”,诗人分别描写了夕阳照射下(黄昏)的河畔柳树,水波荡漾中的河底水草,榆阴覆盖着的一潭清泉,灿烂星空下的河上泛舟。而诗歌的首尾两节,则选择了“西天的云彩”作为告别的对象。在同一首诗中,选择这些古典别离诗惯常使用的意象作如此集中的处理,绝非是一种巧合,显然是诗人的一种自觉的审美追求,是对古典别离诗表现手法的继承。由于意象具有沿袭性,即意象往往可以被诗词作者不断袭用来表达某种既定的情感,因此,读者有时不需要借助任何文字,仅由交织在诗中的意象,就可捕捉到作者的情感趋向。《再别康桥》一诗也是如此,通过这些典型别离意象的组合进行造境言情,为读者营构了一种浓厚的别离氛围:深深的眷恋、依依的惜别。同时,这些意象的描写,使全诗淡化了离别之情的直接宣泄,而是侧重于通过康桥自然景色的描写,将自己的爱和眷恋与对自然美景的歌咏融为一体,使全诗景中含情,融情入景,在亦情亦景、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将一个现代海外学子的离别之情表现得深沉而含蕴,朴实而自然。
       古人之所以对别离主题的表达情有独钟,是因为他们不仅仅把别离看作是一种生活现象,更把它当作是一种生命现象。意识到了生命的可贵与短暂,从而产生种种离愁别绪,甚至因别离而痛不欲生。所以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哀怨与愁苦是绝大多数别离诗的感情基调,江淹在《别赋》中就曾断言:“有别必怨,有怨必盈。”仅以唐诗宋词中的别离诗为例。李白的《送友人》算是写得洒脱的了,“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却同样透露出内在的辛酸与故作豪放。而宠罩着离愁别绪的宋词,则更是俯拾皆是。如“春花秋草,只是催人老。总把千山眉黛扫,未抵别愁多”(晏殊《清平乐》);“自古伤心唯远别,登山临水迟留,暮尘衰草一番秋。寻常景物,到此尽成愁”(张先《临江仙》);“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等等。而在《再别康桥》中,同是表达别离的主题,诗人却跳出了古典别离诗哀怨与愁苦的感情基调,写得浪漫而深情,潇洒而飘逸。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一句用比喻,一句用描述,一句似客观的静观,一句有主观的介入,河畔的金柳,水里的波光,夕阳照耀之下的康河的美丽,已经与诗人的情感完全融为一体了。在这样的情景中,以致于诗人个人也要完全融化到自然中去:“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这种对自然美的感悟,这种人与自然的融合,是无拘无束的生命追求自由与美的吐露与象征。在对康桥自然美的歌颂里,寄托的是诗人追求的理想和人生之梦。“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是自然的“彩虹似的梦”,也是人生美好理想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就是这种寻找到理想之后,享受着自由快乐时光的写照。康桥成了诗人追求理想和自由的地方,成了他心灵的家园。
       现在,诗人即将离开这个自己曾经获取青春生命乳汁的地方,曾经给予自己智慧与自由情怀的母校。而母校的一切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宁静,夜色,星光,金柳,水草,清泉,彩虹,这一切构成了一个和谐的世界。作为一名前来寻找自由与美的海外学子,诗人不愿意去惊动这种宁静,打破它的美丽,希望能永远呵护着这份和谐。“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无声的悄悄是一曲深情别离的歌,无言的沉默是对康桥最美的告别,在“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古典情韵中,诗人至深至爱的别离情怀得到了更为充分的表现。首尾两节则通过回环呼应,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深情告别的情怀:轻轻悄悄的来,轻轻悄悄的走,外在姿态的选择,准确地暗示了内心的波澜,这样的描写,一下子就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桥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将诗的感情引入了与所描写对象完全和谐一致的境界,使自己对于康桥的眷恋的深情表现,达到了最佳的效果,给人以一种深沉与潇洒相结合的美。特别是最后一句“不带走一片云彩”,更是将自己对康桥的爱与眷恋化成了一个洒脱的意象,一个极富动态的姿态,这里不仅写出了诗人的深情,给全诗平添了几分诗意,增强了几分飘逸和潇洒,而且在出人意料的奇想中,用夸张的笔法透露出诗人的个性美,给诗歌增加了一份浪漫气息。
       《再别康桥》之所以能超越古典别离诗哀怨与愁苦的主旋律,写得如此浪漫而深情,潇洒而飘逸,其原因就在于徐志摩是一位现代知识分子,一个富有个性的浪漫诗人。在徐志摩短暂的一生中,人生信仰只有三个词:爱、自由、美。追求完美,渴望与自然融为一体是他的理想,而在康桥,他找到了他的梦想。剑桥大学不仅有自由的学术环境,而且有非常美丽的自然风光,对徐志摩的生活与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中,曾详细描写过这里美丽的风景和他在这里的自由自在的生活。诗人为大自然的优美、宁静与和谐所陶醉。在清晨,或在傍晚,他常常在织锦一般的草地上读书,有时俯身观看康河里的流水,有时仰头眺望天上的行云,有时撑一支长篙在康河里划船,有时则在夕阳西下的黄昏,骑上一辆自行车,独自去追赶天边的落日。正是在这里,诗人陶冶了性情,丰富了知识,获得了自由与美的意识的熏染,就像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所说的:“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于是诗人笔下的康桥,就融入了现代知识分子的人生信仰与时代追求,带有一个现代浪漫诗人特有的抒情姿态与色彩。
       可以说,正是现代觉醒者的寻梦意识和一个富有个性的浪漫诗人对于自由与美的强烈追求,使《再别康桥》这首现代的别离诗,能够在继承古典别离诗表现技巧的基础上,注入现代人对于自己生长的母校深情厚爱的情怀,同时更超越了古典别离诗离别眷恋的人情感叹,凄苦哀愁,具有了现代知识分子崇尚自我的个性色彩和追求自由的象征意蕴,在别离诗的万千乐章中,弹奏出悦人耳目的变奏曲。
       叶军彪,现供职于浙江台州市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