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探索者]预习课指导及其课例
作者:方小鹏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他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东西。说明预习是学生掌握知识最为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新的教育理念已把学生的预习能力列为未来杰出学生必须掌握的14种学习能力之一。我们知道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实践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搞好预习是教学的关键,尤其是语文教师。
       一、加强对学生预习的导
       人的行动是受意识所支配的,有了明确的思想意识才能保证行动的顺利进行。中学生正值花季年龄,好玩之心依然存在,自制意识尚未成熟,需要教师教给他们一些方法,因此,教师对预习的导就十分重要,主要包括:明确预习意义、激发预习主动性的导;制定预习提纲,使预习任务具体化、目标化;规范预习要求,使预习能够循序发展的导;搞活预习形式,使预习活动多样化的导。这样,就能提高预习效果,培养学生预习能力,逐渐促使学生自主预习。指导预习过程,要渗透目标展示策略,指导自主策略。
       二、教给学生预习的法
       1、给学生自主预习的工具——画“知识树”。课前预习顺利实施的前提,是教师在每一节课要结束的时候,都要布置下节课要预习的内容,并提出自学要求,说明预习的方法和要达到的目的。为了让学生在预习时有一个“抓手”,教师要求学生在预习时根据教材内容画“知识树”。学生课前预习就是画知识树,把一节课的主要内容用树状图勾画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会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在完成知识树的过程中,就构建了知识的整体,同时能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带着“这棵树”和相关的问题走入课堂。
       2、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掘墓者。传统的语文教育大多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实现教师的教学目的,但也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把挖掘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也是实现课前预习的一种手段,更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一条重要渠道,有时甚至收到出乎意料的效果。
       三、落实对学生预习效果的查
       为了避免学生不按时完成任务,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应先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检查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可以让家长在预习作业上签字;可以同桌互查;可以学习小组成员间互查;可以教师抽查。对于不能完成任务的同学,教师给予批评教育,尽可能采取有效的补助措施。
       四、因人而异,分批布置课前预习
       为避免盲目布置预习而造成“一厢情愿”(即学生预习的效果达不到老师的要求),课前预习和课堂教学一样,也需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因为受家庭、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一个班级中学生的个性、智力、兴趣、爱好等都是存在明显差异的。对思维活跃、基础扎实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将预习重点放在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理解有关句子的意思;而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不妨就从字、音、词、句着手预习,有助于使他们学习新课时较容易地跟上老师的思路,掌握学习重点。预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效果,使学生灵活掌握新授的内容。但我们更应该以发展、辩证的眼光去看待预习,结合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多变、精心地安排好预习。
       案例分析
       新生开学第一节课,面对班上48张好奇的充满着求知欲望的稚嫩的面容,心里荡漾着一丝作为教师的幸福感,我想用全新的教学方法来教好语文,一定要用新的学习理念,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们在一种和谐的民主的合作的学习氛围中健康成长,让他们不再感到学习的无趣和无奈。
       “同学们,欢迎你们来到这个洋溢着桂子清香的校园里学习,老师保证在这三年里让你们很愉快地度过……”就这样开始了我的第一节语文课。
       “现在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一课,在正式学习新课之前,老师想做一个小小的调查,请问你们都预习过这一课的内容了吗?谁能够把课文的大致内容给我们讲一讲?”我用期待的眼光向学生们扫去,学生们积极性很高呢,也许会刷刷地举起一大片手呢!我暗暗得意地想。一个,两个……三个……,陆陆续续有几双小手骄傲地举了起来,四个、五个……又有几双小手犹犹豫豫地举了起来,更多的学生则是表现出茫然的神情,有几个学生不好意思地把头低了下去,也许是觉得对不起老师期待的目光了吧,多么可爱的学生啊!在内心欣慰的同时,心里也在暗暗地着急,只有不到十个同学在课前进行了预习工作,完全打乱了我的教学计划,怎么办?看来只有放慢节拍,调整原先的教学安排,把预习工作留在课上进行了。也好,也许他们在小学还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我正好可以慢慢地教给他们。让学生按照我的预习模式来,这也不失为适应老师风格的一个好方法。
       “现在请同学们把笔拿起来,古人告诉我们:不动笔墨不读书。大家先把课文看一遍,可以小声地朗读,也可以出声地诵读,读的时候把不清楚的字、词用笔勾画出来,也可以在你认为重要的和你最欣赏的优美的句子下面划上横线或者波浪线,……听明白要求了吗?”
       ……
       接下来的教学任务就是按疏通字、词,理清思路的顺序进行,当这两项工作完成以后,我看了看手表,20多分钟过去了,一堂课只完成了课前预案三分之一的内容。
       第一堂课就这样结束了,通过这一节课我明白了我必须要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古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如果不在课下进行预习工作,完全把预习工作放在课堂上,一堂45分钟的课就进行不了多少内容。于是在课后反思里我记下了这样的话:“调整教学安排,把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作为第一单元学习的重点。”
       在进行第二课《捅马蜂窝》教学时,由于事先布置好了预习工作,同学们的任务都完成得很好,我只是简单的对字、词做了一下检查,用了不到三分钟,又点了几个同学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复述,用了不到五分钟。我对学生们表达了老师的满意和赞许。学生们的情绪在我的肯定下也都很高涨,不少同学都要求发言,没有被点到的学生脸上都浮现出遗憾的神情,这节课进行的相当顺利。
       这时我知道我该对学生进一步要求了,因为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一直是我的心愿,也是我正在进行的课改实验课题,我知道如果学生在没有进行预习的情况下,在没有充分感知文本内容的情况下进行的合作交流学习就只能流于形式,起码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真正地参与到讨论中来。
       于是在下课铃声响起前,我对同学们说:“老师对这节课很满意,首先谢谢同学们的配合,正是因为你们课前良好的预习使得我们今天这节课能够顺利的完成,记得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教育无非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现在你们正在养成这种学习的好习惯,但是预习仅仅只有这还远远不够,我们应该在预习中提出我们的问题,提出我们对文本的思考,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才是自己真正掌握的东西。老师要求你们在下一课里能够针对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
       这样的一个教学理念在《海鸥乔那坦》一课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课堂变成了辩论会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谈起了看法,有的同学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引用了海鸥乔那坦对“生存”和“生活”的看法,有的同学谈起了人生的意义,引用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的观点,而这是我备课时也没有想到的,课堂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一节课我始终没有讲几句话,所有的内容都在辩论中越来越明朗。这才是我心目中理想的自主、合作、探究模式啊!
       这一切都要归因于预习的作用,我开始尝到了甜头。
       还不仅仅如此,在第四课《望天树》的教学课上,我又有新的收获,同学们已经开始利用网络来搜寻自己所要的资料了。当时,我刚刚写完了课题板书,正准备按照惯例向学生介绍望天树是一种什么样的植物品种的时候,李馥思同学已经举起了小手,打断了我的话,“老师,你先不要说,让我来向大家介绍介绍好吗?”我诧异地问道:“你知道吗?”她说:“我当然知道,我昨晚就上网查了资料的,你看,我这里还下载了望天树的图片呢!”说完她向我们展示了她手里的图片,那是一幅很精美的,完全可以诠释望天树高大形象的图片。我在欣慰之余又有一丝惭愧,其实昨晚我也查了相关的资料,也准备下载一幅同样的图片,只是因为吝惜我的油墨,没有舍得把它打印出来,现在我的学生帮我完成了心愿,有这样可爱的学生我能说什么呢?我只能感到幸福了!
       在预习习惯的养成中,我了解了我的学生,使他们养成了预习的好习惯,同时,也促进了我自己的教学工作,不由感叹道只有老师教学观念改变了,教学的效果才会更理想。
       方小鹏,武汉黄鹤楼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