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读者]现代诗歌的解读理念
作者:宋成广

《文学教育》 2005年 第1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诗歌,作为一种更为凝聚的文学样式具有超前性和实验性,而历来为青少年所喜爱,中学生与诗歌之间有一种天然的隐秘、契合的精神的对称性。他们是一个充满想象、浪漫、唯美、希冀、憧憬的群体。他们从本质上与诗歌精神更为接近。审视当代母语教育中的现代诗教育并使之纳入语文素质教育的体系无疑是一项必要而重要的长期工作。
       目前,各种新版的课本中几乎囊括了新诗史上差不多所有的新诗流派和重要诗人,自由体、新格律体,有“七月诗派”、“现代派”、“朦胧诗”、“第三代”诗和九十年代的诗都进入选编视野,较客观地呈现了中国新诗百年发展的整体面貌和艺术水准。这就使得学生的视野更开阔,对丰富变化的现代诗充满兴趣和渴望。与此同时,中学现代诗歌的解读问题必须重新考虑,及时地转变视角和理论观念。
       现代诗的耐读性,在于它调动各种艺术手段,还有词语本身的造句,它的陌生而由此产生的新奇感。词与词之间的无穷尽的惟妙组合所产生的令人叹为观止的张力——由此对一首诗的多解,或对它的诠释的不确定性,引领读者不断地前往思索的可能,或越过语言障碍,获得入乎其中、出乎其外的满足。
       现代诗歌由于语言的精炼程度高,诗歌语言的含蓄性和形式上的跳跃性,所以,朗读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语感。有敏锐的语感,才能准确地领会其语义,把握语脉,而朗读专注而又动情地朗读,就会给联想、想象创造有利的时间和空间,给语感培养提供有利的条件。虽然现代诗歌没有古诗押韵平仄造成的音乐感,不容易记忆,但是现代诗歌情绪中强烈而又独特的音乐感,又使它跟传统诗歌接上血脉——这就是诗歌的可吟可诵和可记。一些现当代大诗人的作品,仍然保留这个美德。
       通过读诗进行诵读的训练,不但是一种包括发音、拼音和认字的训练,而且,也是提高记忆和理解力的训练。叶圣陶先生早在六十年前,就批评“学生吟诵的功夫太少”告诫国文教师:“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生受用不尽。”叶圣陶先生所提倡的“美读”对于新格律诗和基本押韵的自由诗的教学都是很有益处的。对选入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诗歌的解读,不能像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诗歌那样可以从头到尾进行“顺读”,而往往需要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和细读(close reading)。读懂一首诗,是一个理解、接受和认同的过程。诗歌的解读不吸引学生说明诗歌有一定的隐藏度。教师应承担起解读的工作。目前,教师进行新诗教学思路的基本要求:整体感知,把握意象。而培养学生一种诗歌的悟性和对诗歌无穷意味的追求,则是诗歌教学的本质所在。诗歌发展有自身的连贯性的内聚力,永恒性质的内容,高洁的情操自由的精神,对人际和生命的认识和体验,是诗歌对心灵的魅力所在。讲“诗歌”必须直抵诗歌的内质。如果教师在教授新诗时没有对诗歌清晰透彻的解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诗歌思维能力是有困难的。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期,诗人金克木指出,“用理解散文的思维无法准确理解现代诗”,“几乎所有情绪微妙思想深刻的诗都不可懂,因为既然不用散文的铺排说明而用艺术的诗的表现,就根本拒绝了散文的教师式的讲解。”这里的“艺术的诗的表现”可理解为现代诗人的诗的思维,而“散文的教师式的讲解”就是违背了这种“诗的思维术”的习惯思维的理解。因此,就要求老师在讲授现代诗时必要克服老一套的时代背景——段落大意——字词解释——艺术特色的串讲。
       象征派诗、现代派诗的朦胧性和多义性,允许理解者的创造产生多元的释意。但是无限的多元就变成无元,也就取消了诗本身的意义了。现代诗作品即使有多重意义,也有一定的客观性。现代诗教学要进行开放式的解读与赏析,力求找到最符合原意的“可能性”解读,这是靠近式的解读,而不是远离或僵化的就诗论诗。这种开放性解读是一种深度而准确的讲解,如上文所讲的是一种细读(close reading)需要考虑到时代背景、历史现实和文化内涵等因素,以及字句中复杂幽微的意韵。
       要理解一首诗,文本分析和背景分析得统一,了解它产生的“背景”是最基本的条件。不但要注意篇与句的背景,而且要注意意象和比喻的背景。“背景”注重诗的作者意图和社会意义的考察。在诗的深层意义上来理解,就是现代诗人的文化构成。文化构成,也就是一个诗人独特的文化修养和文化追求,如果我们不了解现代诗人的文化构成,用普遍的情感解释每一个个别的诗人,解释每一篇个别的作品,就会造成解诗中文化差异的误读。这与英国学者c.巴勒特关于阐释的方法是一致的,“批评家的作用是从文体的表层意义的空白或剪断处发现那些深层的隐义,这就是阐释。”教师的解读要给学生的想象和诗意之间搭起一座桥梁。
       一方面,分析一首诗的意义,要从意象的联络和语言的传达入手,一层层挨着剥开去,弄清每一个意象、比喻(明喻和暗喻)的内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每行诗句和每个词语的相互关系。解诗需遵从作者审美创造的逻辑性。另一方面,解诗又是对作品审美特性再创造的过程。强烈的参与创造意识使读者走进诗美的世界。朱自清讲的“细心看几遍”,“读者运用自己的想象搭起桥来”以完成现代诗中省略的空间的填补,就是讲的读者再创造的过程。这里从接受者的角度,说明了读者的想象和情感在作品审美再造中生生不息的作用。作品审美性的再造已经不是作者而是读者,包含了读者这种审美再造力的无限追求。从这个方面看,解诗又是对作者审美创造逻辑的补充和突破。
       现代诗有自己的特征,现代诗歌源自于现代人抒发情感的需要,它体现着现代人的思维,有着现代的情感之美。《大堰河——我的保姆》呼唤的是人和人之间永远不能割舍的真实和最宝贵的感情,以及对土地的眷恋。它所呈现的这种美是不能重复的。诗歌具有他者不可替代的对人的理想、心智和情感的重要教育和激励价值,而这种教育和激励价值又因在一定语境和意境中展开,与审美活动有机融合在一起,从而必然对青春生命产生终生难忘的深远影响。由于现代诗本体的复杂性和可知性,解诗就是对诗歌本体复杂性的认知和超越。解诗也就是以自身对作品复杂性的征服,给读者一把接近和鉴赏作品的钥匙。因为美就隐藏在这复杂的陌生里。对于复杂的陌生的征服和超越,是艺术鉴赏的准备,同时,我们鉴赏的愉快就包含在这理解和征服之中。一首现代诗即是一个独立的审美对象,解诗者在实践中缩短自身同审美对象之间的距离,因而理解的过程不是单纯的接受过程,而应该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艺术思维活动的实践。现代诗“远取譬”的想象、以象征和暗示曲折地表达情调等特征,使一首诗自身是一个艺术复杂的有机体,同时也在它的含蓄朦胧美中为读者留下了较大的创作空间。
       李健吾认为“一首美丽的诗永久在读者心头重生”,“它所唤起的经验是多方面的”,这主要就欣赏而言。人类教育的历史昭示出一个基本文化事实,即无论是从民间文化方面看,诗教都是“修习”本民族语言的最好方式,诗性语言和诗教理想则保留着民族文化传统中最有生命力的要素,它滋润着民族的心灵并保持着民族文化的诗性与心性自由。让诗歌参加到整个民族精神的提升过程中,让学生逐渐的接受、理解诗歌,这种民族精神的塑造,漫长而且要花大力气、大心血的。解诗是“一种解放,一种自由,同时又是一种情思的操练,是艺术给我们的。”
       宋成广,男,讲师,研究方向:古诗、现代诗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