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读者]从文化的视角解读《荷花淀》
作者:高重远

《文学教育》 2005年 第1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孙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可能算不上最伟大的作家。但他的作品在文学界影响非常大,他的小说以擅长描绘冀中农村劳动妇女而闻名文坛。以崇敬、热爱和弘扬的态度,诗意而动情地描绘和塑造冀中农村妇女的多情重义与美好形象,特别是抗日战争风云中白洋淀地区的农村妇女的美好心灵和高尚的行为,是孙犁的追求,也是他的贡献。《荷花淀》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是孙犁精心制作的一篇情景交融、意境优美的诗化小说,因其朴素淡雅、清新隽永的独特风格而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荷花淀派”,与赵树理等为代表的“山药蛋派”一起,成为四十年代解放区小说的两大主要流派,并对后来的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家的创作与作家所处的人文地域背景、所受的文化教育、他的人际关系等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孙犁来说,东辽城村的土地,子文镇的药王庙会,滹沱河的流水,都熏陶、浸润过他的心灵。此外,在安国的寄居求学生活,保定育德中学的苦读,两次去北平初涉人生的体验,白洋淀边的粉笔生涯,及孙犁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对他的创作都产生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孙犁同人民一起执干戈保卫社稷,先是参加抗日宣传工作,后又在抗战学院教书,经受游击生活的锻炼,在阜平的穷山恶水中度过日日夜夜……孙犁曾充满激情写过一段文字,“我经历了美好的极致,那就是抗日战争。我看到农民,他们的爱国热情,参战的英勇,深深地感动了我。我的文学创作,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我的作品,表现了这种善良的东西和美好的东西。”他还说,尤其是那些青年妇女,“她们在抗日战争年代,所表现的识大体,乐观主义以及献身精神。使我衷心敬佩到五体投地的程度”、“在写作中,我不可抑止地表现了对这些人物的深刻的爱。”由此我们看到,孙犁在他的作品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自己的感情,并形成鲜明的个性风格。表达了自己对“极致”的追求,即美的思想情感和道德情操,只能在特定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情景下,才能显示其极致的状态,并得到充分的发挥。他还说:“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就是它的极致”,“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这就是形色神态和环境的自然结合和相互发挥,这就是景物一体。”从孙犁的解释中,我们看出“极致”就是一种自然的和谐,什么事都要做得恰如其分,感情同样,各种关系也要处理得恰如其分。我们结合《荷花淀》来看看孙犁对这种“极致、和谐”的追求体现。
       其实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芦花象征着爱情,《诗经》中的《蒹葭》就有了这种意象。芦花的圣洁,芦花的凄幽,在芦花荡,发生了多少动人心弦的爱情故事。孙犁笔下的芦花荡、荷花淀,飘在、跳动在女人怀中的洁白的苇眉子,飘落在发际的芦花,让我们自然而然联想到特殊时期的夫妻恩爱,妇女们对丈夫的思念,对丈夫参加抗战的支持。水生和水生嫂的夫妻话别那一段对话,同样也体现了孙犁对人与人的和谐之美的追求。水生和媳妇的对话是非常简洁的,但是又是绝对的情意绵绵。
       这些女人都很含蓄,含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这也是中华民族艺术的一个追求,含蓄是适中和谐的一个表现。
       小说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现今我们解读小说的文本时,应当回到小说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才能正确理解小说所揭示的时代精神。一些评论文章认为《荷花淀》中水生对水生女人的嘱托“要和鬼子拼命”,及后面青年女人见到丈夫后,丈夫说她们“是一群落后分子”,表现了严重的夫权思想。这种解读就背违了当时特定的背景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语义的特定性。抗日战争中,日本侵略军的暴行之残酷和普遍,是史所罕见的,对妇女们身心的侵害是巨大的,作为一个从军的农民水生,他不可能要求妻子去作出别的选择,因为“生命的结束”的痛苦要远远小于“生”的精神痛苦。水生的要求的思想境界和话语内涵是丰富的,不是自己逃避只要求妇女牺牲,而是自己为国家和民族牺牲奉献之际,也希望妇女承担同样的责任。这样的道德要求中不乏来自于传统和农民小生产者的夫权观念的成分,更主要是包含着民族道德和气节要求成分,包含着丈夫对妻子的爱护与关怀——避免遭到蹂躏与痛苦。这三重因素构成了丈夫要求妻子“和敌人拼命”的话语结构与内涵。与此相同,水生嫂和其他农村妇女或“流着跟泪答应”或歌唱出来的,甘愿以身殉国和“殉夫”的思想意识,既有个体的为夫节烈,保持身体清白的传统“妇德”伦理的成分,也有集体的为国节烈,不受民族敌人侮辱和保持民族气节的民族大义和道德的要素,还有免受身体、生命暴力摧残的“痛苦理性选择”的原因。
       在中国传统的语境文化中,是“夫不夸妻”的,女人往往“正话反说”。小说中写了妇女们在自觉地参与和目睹了“伏击战”后,非但没有受到丈夫们的感激和表扬,反而被参军的战士丈夫说成“落后分子”,并受到埋怨和冷落。其实,丈夫们的批评与埋怨不乏善意的成分,这是中国农民的民族的含蓄羞涩的文化表现。同样,女人们在丈夫的埋怨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你看他们那个样子,见了我们爱搭理不搭理的。”“啊,好像我们给他们丢了什么人似的”,“刚当上小兵就小看我们,过二年,更把我们看得一钱不值了,谁比谁落后多少呢?”无疑,这是一种不乏爱慕和喜悦的嗔怪与牢骚。
       总之,对《荷花淀》的解读,我们可以从文化角度来观照,产生新的意义,这种文化的视角其实就是一个哲学,美学的概念。在孙犁的《荷花淀》中,我们可以看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可以看出中国的基本精神。
       高重远,河南平舆人,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