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鉴赏者]霸王形象再认识
作者:廖家超

《文学教育》 2005年 第1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纵观项羽的一生:生逢乱世,相机而起;勇冠三军,叱咤风云;引兵北上,逐鹿中原;问鼎咸阳,裂土封王,政由羽出,号为“霸王”。可见,项羽曾经是一位主宰过历史进程的帝王级历史人物。他生前纵横决荡、战功赫赫……就是死,也死得慷慨磊落、壮怀激烈……从这些情景来看,项羽好像是表现出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其实,这只不过是一个勇夫所为,从项羽失败的原因中可见一斑。
       项羽在“乌江自刎”之前曾三次喟叹:“天之忘我!”,可见,项羽至死也不明白:他的最终失败是他自身的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一、项羽与刘邦争霸的动机不纯,决定着项羽的失败。
       秦始皇巡游东方,越过钱塘江,那场景:排场气派,威严壮观,声震八方。目睹其威仪,项羽毫不掩饰地说:“彼可取而代之。”由此可见,项羽揭竿而起,推翻秦政,以至于后来的与刘邦争霸天下,并不是代表老百姓的愿望:推翻秦王朝的残暴统治,建设一个国泰民安的社会。而是出自于他的一己之私,出于对富贵的追求、对权势的向往、对王者威风的渴望……这样的动机缺乏群众基础,最终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持,失去群众基础,是项羽走向失败的原因之一。
       二、项羽逐渐丧失了“支持霸业”的社会基础,导致他的最终失败。
       人们归顺于项羽,曾经拥戴项羽,一部分是那些代表封建势力的并且和项羽一样带着个人功利目的的大大小小的官吏,当他们看不到项羽给他们带来什么希望的时候,他们是不会继续为他卖命的,以至于后来项羽“怨王侯叛己”,怪诸侯们倒戈;丧失了封建官吏支持的基础是其失败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项羽缺乏“民本主义”精神,丧失了群众基础,老百姓归顺项羽,大多是出于对项羽的残暴的畏惧,并不是对那种视天下苍生为己任的侠骨柔情的敬仰,因为项羽根本就不具备视天下苍生为己任的侠骨柔情,老百姓也不可能把他当作自己心中的真正英雄,只不过是一个令人畏惧的勇夫而已。
       三、项羽在战略上的严重失误,也是项羽失败的重要原因。
       项羽在与刘邦争霸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一系列的战略失误:“鸿门宴”上,是杀掉刘邦的大好时机,可是他不顾谋士的暗示,居然轻易地放走了刘邦,近乎于放虎归山,为项羽的失败,保全了一个掘墓人。当项羽发现秦国降卒“其心不服,到关中不听,事必危”时,他便毫不犹豫地下令“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于新安城南”。当项羽大破秦军以后,本应该立即击破汉军,入主三秦,坐稳关中之王位,可项羽偏偏没有这样做,而是掉头而东,裂土封王……当项羽逃到乌江渡口时,有条件(有渡船)并且有时间渡过乌江,逃到江东,为他东山再起保存一点宝贵的力量,可是他没有这么做,而是担心无颜见“江东父老”,为顾自己的脸面而“侠义”地“以马赠人”、“以尸赠敌”,乌江自刎,为他失败画上一个带血的句号……如此等等,无不说明项羽在战略上的失误,注定了项羽的最终失败。
       四、项羽的性格弱点,决定着项羽必然失败。
       项羽性格是比较复杂的,他具有率直、豪爽、勇猛、重感情、光明磊落、视死如归的性格特点,但也具备许多性格弱点,他简单莽撞、凶残暴戾、刚愎自用、骄傲自满、在关键的时候又优柔寡断。这些性格弱点,决定着项羽必然失败。
       五、项羽学艺不精、浅尝辄止,也是项羽失败的重要原因。
       《项羽本纪》开头就做了记述:项羽小的时候曾经学习写字识字,没有学成就不学了;又学习剑术,也没有学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羽却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剑术,也只能敌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习能敌万人的本事。”于是项梁就教项羽兵法,项羽非常高兴,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底了。尽管项羽聪敏过人,但是,他学习知识和技艺不是精益求精,而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学艺不精,一知半解,不能让项羽学到“敌万人的本事”,又怎能成就帝业,走向成功呢?他的失败有其必然性。这对于我们当今的人来说,也是很有教育意义的。
       综上所述,项羽算不得什么英雄。他的失败,昭示我们,项羽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武夫,最多只能算作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勇夫罢了。
       廖家超,教师,现居湖北罗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