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探索者]新课程下教学方式的五大转变
作者:浦国亚

《文学教育》 2005年 第1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以组织教学、讲授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来展开,其基本做法是:以纪律教育来维持组织教学,以师讲生听来传授新知识,以背诵、抄写来巩固已学知识,以多做练习来运用新知识,以考试测验来检查学习效果。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下,它的缺陷就显现出来。它以知识的传授为核心,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按照上述五步进行教学,虽然强调了教学过程的阶段性,但却是以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为前提的,没有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没有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因此,革新教学方式势在必行,“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质疑为主线”的教学原则越来越被摆到重要的位置。笔者认为我们在教学方式上亟须实行以下几个转变:
       一、变“组织教学”为“创境激趣”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系统中重要的动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没有学习动机,就不会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不会无缘无故的产生,而要靠教师在师生的交往中去激发、去培养。变“组织教学”为“创境激趣”就是让学生在师生交往的情境中,受到某种刺激,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需求的欲望,进而形成学习的动机。比如《雷雨》的教学,可先安排几位学生表演课本剧,其余学生则根据课文内容来评价几位学生表演的得失。在师生共同活动中创设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研究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变“讲授知识”为“主动探讨”
       变“讲授知识”为“主动探讨”就是让学生摆脱教师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根据自身的实际来选择、探求蕴藏在教材中的知识。在这一阶段,要突出“自主求索”四个字。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瞪着眼睛站在讲台上看着学生学习,更不能再用一套讲义来应付全班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而应和颜悦色地走到学生之中,帮助、引导学生学习。教师既要提问学生又要让学生提问,让教学在彼此质疑、共同思考之中展开,让学生的学习在彼此交流、相互促进之中深入。教在学后,学在教前,生为主帅,师为参谋。这个阶段很重要,也很复杂,操作的难度较大,一般可以采用“问题讨论法”、“主题研究法”、“师生互谈法”等方式展开教学活动。
       如《边城》一文没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而且节奏缓慢,如果依据传统的小说教学模式,恐怕很难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于是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默读课文,谈谈作者是怎样写一个关于“爱”的故事?再次回味从字里行间透出来的他们之间的爱,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字读读,并说说喜欢的理由。翠翠的哭是小说的精彩之处,通过哭的动作较能反映人物的内心,那怎样理解翠翠突然的哭?如何理解翠翠两次梦摘虎耳草?总体感受翠翠对祖父的爱和在梦中的爱有何特点?这种感觉在爷爷和天保身上有吗?简单说说……学生先默读课文,相互交流,然后根据问题讨论、研究,再通过师生共同探讨,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由地阅读,学生就会平心静气地去感受文本的语言和触摸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通过品味语言走进了翠翠的内心世界,借此,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品读课文,走进爷爷和天保的内心世界,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实现阅读能力的提高,从而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三、变“巩固知识”为“张扬自我”
       变“巩固知识”为“张扬自我”就是让学生免除机械记忆、重复练习之痛苦,以自我表现的形式,一方面消化、深化知识,并内化成自身素质,另一方面凸现主体、张扬个性、加强合作,养成活泼自信的品格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在这一阶段,要在“动”字上下功夫,要力求做到脑动、手动、口动、人人动。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可以采用模拟表演、对抗辩论、演讲朗诵、趣味游戏等形式鼓励学生动起来。学生在动中学,在学中动,在动中战胜自我,发展自我,在动中发现不足,弥补不足。
       如《林黛玉进贾府》以林黛玉的行踪为线索,通过她的目见耳闻,第一次全方位地展现了贾府的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从而让我们具体感受了小说的情节、人物和环境。偌大一个贾府,众多亭台楼阁、假山花园、曲径幽廊、翠山绿水……不正是一处绝美的风景胜地吗?黛玉首次来自己的外婆家,可谓是“荣国府中行,如在境中游”。所以我让学生做一回导游小姐或导游先生,给黛玉带路,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贾府各处建筑的特点,写成导游词。学生对这项任务很感兴趣,三五人成一组,分工合作,都动起来了,不仅对课文内容有了较深入的研究,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活泼自信的品格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四、变“运用知识”为“实践创新”
       变“运用知识”为“实践创新”就是让学生打破书本的局限,突破经验教训的禁锢,不做知识的奴隶,不做教师驱赶的绵羊,着力培养自己求异、求新的创新思维和敢疑、敢闯的创新精神。
       从学习过程的整体上看,这一阶段是实施全过程的归宿环节,前三个阶段的活动都是在为这一阶段的完成蓄积力量。一堂课的学习活动是否成功,关键要看这一阶段的质量。因为只有搞好这一阶段的活动,才能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才能达到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目的。因此,教师在这一阶段要做探险队长、突围队长,打破常规,运用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来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学生解答一个问题后,教师可提问:这是不是最佳办法?此题是否还有其他解法?换一种说法是否效果更好?这里是否有错误或漏洞?
       如《敬业与乐业》有一句:“我便一点不迟疑答道:‘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没有职业的懒人简直是社会上的蛀米虫。”这里的“行”是读xíng还是读háng?配套的《导读与同步训练》标注的读音是háng,有没有错?这些问题我让学生课后借助工具书或网络,自己去核查考证。以此鼓励学生质疑书本,鼓励学生突发奇想,敢冒风险,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身体力行。
       五、变“检查知识”为“合作交流”
       变“检查知识”为“合作交流”就是让学生通过同学间、师生间的学习体会和情感体验的交流,总结知识,体验学习方法,感受学习的酸甜苦辣。这一阶段虽然是结尾阶段,但切忌流于形式。成果汇报、学习拾遗、几点补充等,都是很好的交流方式。总之,要让学生在相互的合作交流中,将所学的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组建崭新的认知结构来增长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总之,语文教学要重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只有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进行反复的探讨实践,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浦国亚,教师,现执教于江苏张家港职业教育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