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作家立场]告别“男子汉”
作者:王力雄

《天涯》 2002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广义上说,妇女问题也是男人的问题,因为这二者从来都是不能单独存在的。当代社会面临的妇女问题多种多样,其中有许多是旧时代遗留的旧问题,还有一些是随社会进步出现的新问题,并可能在未来社会进程中变得更加尖锐。职业女性面临的问题就属于后一类。作为一个打心底希望女人比男人过得更好的男人,我常常想为她们的美好、善良和痛苦给她们一个忠告:作为已经不能再退回到旧时代的新女性,必须放弃对那个旧时代的概念——“男子汉”的向往。
       “男子汉”已经死亡。至少相对于职业女性所代表的社会趋势而言,“男子汉”已无法不随进步消亡。本文的讨论只限于这个范畴,不涉及传统的男女问题。
       重新女性化——行为与心理的脱节
       我认为男女存在于三重意义之上:生理男女、行为男女和心理男女。生理男女是两性关系的基础。这重意义比较明确,不多讨论。行为男女主要指男女在社会分工中扮演的不同角色。心理男女虽然一定程度上由生理区别造成,但我认为更主要地产生于行为男女。
       在广泛地出现职业女性之前,男女的上述三重意义基本是统一和协调的。虽然以今天的眼光衡量,那种统一并非没有糟糕的甚至很坏的东西,但如果在当时是必然并且是必要的,就不能用今天的价值标准判断。那种统一在于:生理男女的肌肉力量之区别与繁殖后代的分工,导致行为男女的社会角色分工,男性承担起保证女性(及家庭)安全的责任,并随文明发展将安全的含义扩展到供养家庭和充当家庭与社会的接口——即所谓“主外”。作为回报,女人给男人以舒适、服从、忠贞,持家育儿——所谓“主内”。在心理层面上,女人对男人的依附与行为上的依附是一致的,“男子汉”的概念是那种男女关系顺理成章的产物。
       现代社会的发展使传统男女关系的中间一环——行为意义的男女——发生了变化,这变化集中体现在职业女性身上。女人与男人在行为上的差别越来越小,旧有的依附关系已经解体,“主外”、“主内”的分工也不再需要。保护所有人生命财产之安全的职能统一被社会交由法律部门和警察机构承担。在一个被严格秩序统治的世界,男人不仅不必承当保护女人的职责,连他们自身也同样成为法律和秩序保护的对象。技术进步使女性可以和男性一样参加各种劳动,使她们从“内”到“外”,走出家庭,获得了独立的经济地位。这种变化有社会进步的因素,也有妇女解放运动的争取,还有意识形态运用政权力量所做的推动。
       一方面,女人做到了男人能做的一切,开飞机,上太空,登珠峰,当老板,编杂志,做政治家,追捕罪犯或抢劫银行,研究科学,搞大批判,从事恐怖主义,还有举重,踢球,乃至摔跤拳击……另一方面,男人肌肉萎缩,皮肤白细,肚皮松软,下班提篮买菜,斤斤计较,回家抱孩子做饭,过日子精打细算……也具备了过去本属于女人的那些行为和特征。男女在行为层面上的分工和界限日益模糊,这是当今世界的共同趋向。不过1949年以后的中国,这个进程尤为迅速。中国妇女被誉以“半边天”之称——“男同志能做到的事,女同志也能做到”。本质上,这种由意识形态自上而下推动的妇女解放,给了妇女在行为上与男人同样的权利,却同时也剥夺了她们在生理和心理上继续做女人的权利。那种“妇女解放”本质上相当于改变妇女性别,把她们集体地变成男人。应该说当年的变性做得相当成功,以至最终使中国的男女几乎只剩身高还有差别(曾在1970年代被外国人颇为困惑的一个世界独一无二的现象——中国女性择偶标准的第一要素是男性身高,我想根源就在这里)。
       今天,社会的正常化进程还给了中国妇女重新做女人的权利,但是她们当年按照男性标准追求到的行为能力和社会角色,并不会因为要重新做女人而被她们放弃。一方面因为妇女解放的意识已在她们心目中根深蒂固;另一方面,几十年伴随妇女解放过程而定型的中国社会结构再也离不开妇女参与,妇女在中国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半边天”。所以,中国职业女性的“重新女性化”对其社会行为几乎没有影响,而主要体现在她们的生理和心理两重意义上。前者表现为性意识觉醒,女性特征被突出和夸耀,美容时装类的癖好不断升级,这种生理女性的“回潮”为社会增添了美丽和诱惑,当属好事。产生问题的在后者——如果传统女性的心理这时也随之回潮,就会因为构成传统女性的中间环节——传统女性行为——的缺失,没有了立足基础,因而导致新的冲突和失落。
       还有“靠得住”的男子汉吗
       革命的超速、生活的磨难、传统教育同西方思潮的会合,以及个人主义觉醒等各种因素不可重复的奇妙组合,使中国职业女性成为世界妇女之林出类拔萃的一群;同时由于她们的解放是政权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缺少充分的文化进程,有拔苗助长之先天不足,一旦原来支撑其“解放”的意识形态解体,无处寻找新的心理依据,旧的女性心理就会自然复苏。这种披上现代外衣的旧心理最有代表性的表现,就在于她们对男子汉的热切渴望。
       一般来讲,她们渴望的男子汉与社会地位一类外在条件关系不大(行为解放使她们不再需要男人供养,使其心理至少有这样一种进步)。她们要的是更本质的男女关系,即男人给女人的所谓“安全感”。尽管实际安全已不需要靠男人,但是她们的心理安全仍然需要有人保护。能承担起这种保护的就是男子汉。她们心目中的男子汉应该顶天立地,遮风避雨,让她们做依人小鸟,捧在手心里受百般呵护。男子汉能拿主意,担责任,解决问题,承担压力,她们只需躲在那宽大的身影之后,天塌下来也不操心;男子汉应像父亲那样慈祥,对她们百般体贴温柔;像兄长那样宽厚,任她们撒娇使性只会傻笑;像独生子那样听话,还会不时来点可爱的淘气。男子汉决无小男人的妒忌之心,任女人在外自由飞翔,而他们自己却像矢志不渝的大树,除了等着自己的小鸟回来乘凉,对争妍的百鸟不屑一顾。
       这样的男子汉确实挺可爱,但是不难看出,这种形象的实质只是传统男人的改良品种。他们不再有供养型男女关系的男性优越感和对妇女的压迫,却继续承担保护性男女关系的男性责任感,保持中世纪爱情至上的骑士精神,加上“Lady first”的文明风度,以及当代影视文化塑造的侠骨柔肠英雄本色。妇女在行为上获得的解放虽然使具有自强精神的新女性敏感地拒绝在一切行为上依赖男人,但是在她们坚强的外表下,却常常更为脆弱孤独,特别渴望依赖和被包容,渴望男子汉带来的稳定和安全。她们多数是典型的完美主义者,尤其在爱情方面,对心中男子汉形象的认定非常执著,不容瑕疵,不肯将就。在她们似乎已经扩展到跟男人一样宽广的人生里,实际常常把两性爱情当成根本支点。那个支点的坍塌有可能使其全部世界随之崩溃。
       女人自己爱从生物性角度解释她们内心对男子汉的需求,从而断定这种需求不可改变,甚至企图对此进行讨论都有可能引起她们声讨。其实即使是生物本能,也并非不可讨论。举一个例子,雄性动物有尽量多占有雌性同类的本能,但是女人从不允许男人使用这个理由,反驳的道理很有说服力:“你是人,不是狗!”
       女人做了几千年的“内人”,我相信在其渴望依赖男子汉的心理中,社会决定的“内人”心态不会少于本能的成分,因此应该能随“内人”身份的改变而改变。我这么说不是跟女人过不去,有好端端的男子汉让她们靠着一定要给挑唆开。问题恰恰在于,今天的社会还有没有那种真能让女人靠得住的男子汉?为女人提供安全的男性行为是在男女行为的分工上建立的,现在,男女行为的分工已经消失,女人却依然保持“内人”心理,男人还能给予满足吗?
       
       交易的前提已不存在
       人类社会关系的本质是交易关系,在社会进化中形成的男女关系也不例外。社会行为的分工造成男女双方互补的需求,如前面所说,男人给女人安全和供养,女人给男人舒适和服从,形成交换。就具体事情来说,可能存在大量不公平,总体却不能说不平衡。直到女人不再需要男人给予安全和供养,社会进步使原本专属男性的社会职能逐步丧失,无论从审美角度,还是从交易方面,男性行为都在减少。这除了会造成女性审美心理的失落,她们也再没有理由单方面给予男人舒适和服从,而会要求改变交易规则,如共同分担家务,有自己的主见,发生分歧时据理力争,各方面都要求与男性平等。
       尽管还不可避免地存在旧时代的残余,但是在职业女性的社会范围中,与之相对应的男人基本接受了这种交易的改变,即使男人在“主外”方面已没有什么可以交易给女性,就只有同意分担原本属于女性的“主内”,实现公平,对女性要求的独立和平等给予尊重。但同时,男人也会乐于放弃原本在心理上必须承担的责任感。责任是沉重的,放弃责任是一件轻松的事,所以男性完成这种心理转变不会有太大困难。过去承担责任是因为男人强,不能不承担责任,现在女人和男人一样强甚至更强,为女人承担责任的道义已经不存在,交易的理由也已没有。
       女性内心对满足审美有更强的渴望,被人保护的感觉自然也很舒服,所以女性相比于男性更不甘心放弃对男子汉之美的渴望以及受保护的舒服。不过她们不会接受交易观点,那是不可容忍的庸俗。她们用价值判断衡量男女在这方面的差距,得出的结论是男人堕落。不少高质量的女性可能一辈子找不到意中人,抱憾终身。并非她们愿意独身,而是她们对男子汉的期望太过执著,能符合期望的男子汉却一直不出现。在这种心态下,即便是理性地找了男人成了家,内心也仍然处于寂寞。以爱情为支点的人生将因为值得爱的对象无处寻觅变得凄凉而无意义。
       确实,这世界男人的质量越来越低。男人的含义只剩下生理意义,也许称为雄性更合适。男人相对于女人才能产生和存在。社会角色的混淆使传统男人失去了立足基础。尤其对出类拔萃的女性,她们在社会上的能力使大多数男性黯然失色,能承当对她们而言的男子汉者更如凤毛麟角。男子汉不能是一个没有行为支持的心理概念,他们的勇气、责任和信心得以建立的原始基础就在于女人弱于他们,因此多数男人对出类拔萃的女性敬而远之是不难理解的。
       这是一个只能拥有假男子汉的时代。尽管男子汉的词汇使用频率很高,但那大部分都属故作矫情、刻意模仿或仅仅是小男人的自诩。女人对男子汉的呼唤构成压迫,流行文化又广泛地制造着虚伪楷模,媚雌本能会使男人不自觉地“化妆”成女人希望的样子,甚至不惜拍胸脯发宣言作出男子汉的承诺。然而交易规则(不一定被明确意识)却肯定会让他们拒绝把赔本买卖当成义务。女性在这种交易结构中大占便宜:她们对男人既可以平等,又可以依赖,想平等的时候平等,想依赖的时候依赖,随她们的意愿自由选择。平等时用现代的女权理论,依赖时用传统的人格标准。无论在实际利益上,还是在道义观念上,面对这样的交易结构,男人不会无止境地认可吃亏,所以一旦感觉太不上算,结局往往就是溜之大吉。
       女人在交易结构中虽处于优势,在实际结果中却常常吃亏,原因就在于她们太希望世上存在男子汉了,太认为男子汉的存在应该是天经地义。她们不承认交易,为此更不可能正视交易结构的失衡。她们愿意相信眼前经过“化妆”的男人就是她们期待的男子汉,并且理所应当地把自己全部身心都挂到“男子汉”脖子上,双脚离地——作“藤缠树”状,等那“男子汉”终于不堪重负一撤身,就必然重重摔倒在地上。到那时,受保护的要求和被伤害的现实并存,将给女人的心理造成加倍的落差和痛苦。
       女人的悲剧常常是这样演出的。
       一人世界的平衡
       由此来看,妇女解放仅仅有行为解放是不够的,还需要完成心理的解放。这后一种解放的关键就在于摆脱对“男子汉”的依赖——即从“二人世界”的心理结构转换为“一人世界”的心理结构。爱情、婚姻、家庭都是二人世界的构成部分,女性在旧时代只有这些,没有别的,因此只能做二人世界中相对于男人的女人,无法做一个完整意义的人,离开男人就失去平衡支点。妇女解放使女性冲破二人世界的狭小天地,成为独立的社会人,原有的二人世界——从行为到心理,从糟粕到精华——也因此解体。这个解体出于女性的变,是女性自己的选择,因此需要女性自己承担后果。什么都想要,且都要好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不实现就愤世嫉俗,则不免有任性贪心之嫌。
       建立一人世界的平衡,核心在于先做人,后做男女。科学家归纳出来的男女不同有四十几种,从基因构成到生殖系统到大脑差别,然而男女有多少种相同?我想不下成千上万,彼此全都是一个脑袋,两只眼睛,四肢,五脏,七情六欲……男女的共性应该远比个性为多——这就是他们可以共同作为人而非分别作为男女的基础。作为男女,只有在二人世界中建立平衡,女人不能不依赖男人。而作为人,则不需要有对方存在就能在一人世界自我平衡。海阔天高,鸟飞鱼跃,囿于两性窠臼的人生不过是井底之蛙。如果把人生支点从男女关系转移,破除爱情至上的神话,这世界可以寄托人生意义、平衡自身世界的事物本有无数。何况站立于自己双脚,难道不是远比把自己交给一个“对方”更可靠?
       当然,对女性来讲,一人世界会感觉很累。有另一个人依靠要轻松得多,哪怕仅仅是心理的依靠。问题在于这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你选择了解放,在摘掉你的枷锁的同时,也撤掉了你的依靠。你要解放,不愿再回古代,就必须承受自己依靠自己之累。
       坚强而温柔——二人新世界
       先做人不等于不做男女,一人世界也不等于就不要二人世界。在我看来,在一人世界自我平衡之上形成的二人新世界,完全可能比原来必须由二人互为平衡的二人世界更美好。先做人而后做男女,在男女关系中就不会把对方当作负有特殊功能和责任的另一个人种,不会对其产生特殊期望,因此也就不会产生失望。这种新型的二人关系是携手共进的关系,每个人都站在自己双脚上,即使对方甩手离开也不会摔倒,更不会就此爬不起来,毁掉一生。虽然也会有痛苦,但是那种痛苦将不会妨碍每个人继续走自己的路,迈向新未来。
       一人平衡基础上形成的二人新世界也容易保持理解和宽容。对方只是携手共进的伴侣,不负有保证自己命运的特殊使命,这会带来选择伴侣和适应伴侣的宽容度。对当今社会的优秀女性(行为和心理的冲突在她们身上最为突出)来说,这一点可能是有益的。而对当今孱弱的男性,如果女人的重量不把他们压得“肝儿颤”,开溜的几率也会降低。
       一人平衡的心理结构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心理意义的男女消失或弱化,至少在最核心的部分,那里已无男女。不难看出,这种变化正好能适应行为意义之男女的消失,由此解决当今心理意义之男女的危机。但是这并非说人在现实生活中真的可以做到无男女,因为还存在着生理意义的男女,那是永恒的、不可消失的。生理的男女互为吸引,需要结合,既是躲不过去的,也是值得追求的幸福。因此男女还是需要一种以两性身份共存与结合的方式。我认为此方式恰恰应该建立在男女行为之上。
       当今男女关系的危机正是源于男女行为的模糊和混淆。行为成为妇女解放运动主攻对象,确实是必要的,但是一旦进入“男女都一样”的行为状态,心理的男女就不能不随之发生问题。事事与男人比高低的激进女权主义结果是消灭男人,加速了男人对责任的逃避,落入性交以外无性别的状态。其实那种女权主义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心理软弱的结果,越是夸张的姿态、过分的敏感、有意让男人不舒服的举动,越是让人感到男人的阴影在她们心头笼罩,摆脱不掉。而如果实现一人平衡的心理结构,就不会在意自己行为方面的女性化。反而男女之间的良好共存与结合,很需要有意识地强化男女在行为上的不同。即便社会进步已能使男女行为彻底一样(据说妇科专家已断定科学能让男人怀孕哺乳——见德国《彩色》画刊1994.12),男女之间也不妨有意识地制造或保留一些彼此不同的行为方式。这在本质上是一种“戏剧”,在扮演过程中双方都能感到审美满足——如此而已。
       既坚强又温柔,这应该是男人女人共有的美德,而非男人只有坚强,女人只有温柔。不过坚强与温柔孰里孰外,男女应该不同。女人温柔在外,内心深处坚强。男人坚强在外,同时有一颗温柔之心。这样的男女才能形成最佳组合,既保持自我,又形成互补。在这方面,要达到准确的定位,在传统规范已经消失的今天,依靠“戏剧”是必要的。扮演小鸟,和真是小鸟不一样;玩一玩“三从四德”的游戏,不会损害独立的地位;打情骂俏能增加两性情趣;男人为女人效力有自豪之感,女人也会从中感到温馨……
       限于篇幅,我在这里只能说得如此简单。达到“戏剧”状态是一种至高极难的艺术,不仅是个人的修炼,也需要对手的默契,还需要整个社会背景的变化。男女关系的变革是最具革命性的,是社会之根的变革,不能不带来社会整体的连锁反应,甚至造就一个全新世界。在这个新世界没有出现之前,男女关系的冲突和危机必将是一个漫长持续的过程。许多人可能不得不在这个过程中牺牲,而首当其冲的,则是女性,尤其是出类拔萃的女性们。
       好自为之。
       王力雄,作家,现居北京。主要著作有《自由人心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