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直面现实]人民代表为什么“大多数沉默”?
作者:孙振军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04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曾有学者尖锐而深刻地指出:在当今社会转轨变型、各种矛盾并存、社会各阶层利益剧烈碰撞之特殊时期,农民等弱势群体是“沉默的大多数”。农民为什么沉默?不是他们没有需要表达的愿望,不是他们没有正当而急迫的诉求,而是他们没有足够的话语优先权。通俗地讲,就是没有说话的地方。其次,农民的知识、文化、见解、胆略、抗风险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底气”不足,也迫使他们无可奈何地选择了沉默。
       那么,是不是具备了上述两个重要条件妁人群,都能做刹畅所欲言、直言不讳、知人论世、议论风生呢?也不尽然。比如各级、各地人民代表大会的人民代表,除个别地方少数人民代表在个别事例上有所作为外,大多数地区的大多数人民代表,都保持了令人匪夷所思的、高度一致的沉默。这个结论得的很容易——只要知道广东省环保局局长曾经被人民代表联名弹劾、沈阳节中级人民法院提交给人民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首次未被通过——这些本不应该成为新闻的人民代表依法正常履行职务的行为,却成为轰动一时的大新闻,再用逆向思维法反推理一下,就再明白不过了。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地方的各级人大组织,是国家权力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郑重地写在我国的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里的。各级人民代表,是各级人民代表欠会的主体,是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体现人民意志、议政监政督政的法定代言人,为什么他们大多数都沉默无语呢?
       若细究其原因,是复杂而多方面的,比如:代表产生的渠道和程序问题(名义上是自下而上,实际上是自上而下的),代表的政治热恃问题,代表的自身素质和参政水平、参政能力问题;代表的认识误区问题,代表参政议政督政的政治生态环境问题等等。但依笔者之见,人民代表的“大多数沉默”,是因为当前的这个群体还在吃着“政治大锅饭”过着计划经济时代“干好千坏一个样”的幸福生活。
       人民代表”不是荣誉、不是称号、不是特权的象征和虚张声势的“红帽子”,在今天已是人所共知。那么代表是什么呢?代表是肩挑重担;身负厚望的一种职务。虽然是不拿工资、不领津贴的职务,但职务终究是职务。而有职务的人就应该负责任。这也是我们常将“职责”连成一个词使用的常识。从理论上讲,担任“人民代表”职务的人是“人民”投票选出来的,可是,人民除了在记者的镜头下看到过人民代表在开会、在学习、在记录、在讨论、在发言、在鼓掌、在举手外,又有谁见过人民代表回到自己的选区向选自己的选民们做过述职报告、工作总结呢?要是人民代表必须得定期向人民汇报一下上半年干了啥、下半半干了啥、去年。干了啥、今年干了啥、明年计划干点啥以及当代表后的功过得失、经验教训,要是人民能制度化地行使对人民代表的监督权,在相应的机制下轻而易举地让“劣质”人民代表。落选和提前终止不称职代表的职务,那些怀揣“人民代表证”的人,保准不会再默默无语两眼空、噼里啪啦乱拍掌了。
       党的十六次代表大会结束后,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加快,政治体制:改革的节奏也必将提速。胖子一天吃不成,高度民主的公平社会也是不可以一蹴而就、一夜建成的。因此,人民代表必须做出榜样,先行一步,真正担当起替民做主、为民代言的时代重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