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小说新干线]印象.感觉乔叶
作者:郑彦英

《十月》 2005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第一次知道乔叶这个名字,是一九九八年春节前夕。那时候我独身一人在遥远的豫西山区工作,许多空闲时间都打发到阅读报刊杂志上,我就是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读到乔叶发表在《十月》上的短篇小说《一个下午的延伸》的。当时我对乔叶一无所知,但可以肯定她是个女作者。从文章所表现的内容看,应当是一个年轻女性。因为文章所表现的是一个初到机关工作的年轻女子,与一个已婚男人之间的雾一般飘忽的爱和雾一般松散而又缠绵的关系。但从叙述语言的老道和断章谋篇的自然严谨、对已婚男人和未婚女子那种比友谊多、比情爱少的感觉和若即若离的男女关系描述上看,又明显是一个写作老手。再从我和我周围成名作家的经历上看,写作到了如此程度,需要长久的磨炼,那么,年龄应该在四十左右。这种猜测表述起来用字不少,但在当时,我也就是想想而已。紧接着就去阅读下一篇文章。被窝越来越冷,我往被子里越缩越深,枕边的书越来越多。
       接近除夕的时候我回到省城郑州,第一件事就是去拜访先生。先生博览群书,又对文学界发展态势了如指掌。我长期在基层工作,总觉得自己若井底之蛙,需要不断地充实。于是,拜访先生就成了我每到省城的必修课。
       先生家里很暖和,我们的谈话就在暖暖的屋子里纵横于海内外,后来我们谈到了河南省目前的创作状态,谈到了老人的新作品和新人的新作品。就说到了乔叶。
       “乔叶是河南人?”我脱口问道,“从写作情绪和情感写作经验上看,传达出一个江浙女子的柔雅和细腻。”
       “但她就是土生土长的河南人。”
       “年龄……”
       “还没有见到人,只知道人在新乡。”
       过完年我就去豫西上班了,在整理枕边书刊的时候又想到了乔叶,甚至停下手来,拿起《十月》又翻了翻。心里就琢磨着乔叶,眼前自然而然地就出现了乔叶的形象:生气勃勃、时髦新潮,目光利锐,甚至还抽烟。
       后来听先生说,乔叶被调到省文学院任专业作家。我心里吭腾一声,我想专业作家虽然说是一个职务,但同时是对一个作家创作成就的肯定,二十多年以来,河南省文学院调进的每一个专业作家,都是慎之又慎的,起码的一个标准,就是在写作上有一定的成就,在全国范围内有较高的知名度。那么,她的年龄……
       先生笑了:“你猜。”
       既然叫我猜,肯定和文章中所表达出来的乔叶年龄是不一样的,而且……应该是比印象年龄……小!对,肯定是小!于是我说:“三四十岁吧。”
       先生又笑了:“二十多岁。”
       我大吃一惊,“二十多岁的小女子,作文如此老道,看来我真是想象贫乏了,应该与时俱进!”
       没想到几年以后,组织部门用一张带红头的纸把我和乔叶团结到一个单位。我从豫西山区调回郑州,到省文学院就职。而且在就职的第二天,我就见到了乔叶。
       那是在文学院全体大会上,新老院长进行例行公事的交接。上级领导将我介绍给文学院全体职工,职工中有专业作家、编辑和行政工作人员。其实这些人员我大都熟悉,因为去豫西工作以前,我就在文学院任专业作家。所以仅有的几个不熟悉的面孔中,肯定有乔叶。
       那就是乔叶吗?肯定是,因为从年龄上看,只有她是。但和我对她的想象差别太大了,她根本没有利锐的目光,她的眼睛看着面前的会议桌,很安静,重要的是她没有年轻人的那种浮躁,她悄’没声息地坐在后排,梳着平平常常的头,穿着平平常常的衣服,手放桌子上,静静地放着。
       我也有过二十多岁的时光,那时候我很爱表现,很喜欢做出与众不同的样子,完全没有她的成熟和安静,这就很让我感动。我就想,这个人,在那里安静着,应该是在歇着,攒着劲儿,她可能在许多和她关系不大又必须参加的,活动中都歇着,把攒下来的劲儿都用在写作上。她也有张扬自己的地方,那地方就是她的作品。
       这之后我们,见面的机会就很多,乔叶给我的印象是清纯、安静、深邃。有这样一个有实力而又不事张扬的女性,我这个文学院长也变得很有信心。
       乔叶的长篇小说《守口如瓶》发表以后,文学界好评如潮,我也很喜欢这部小说。专门找了一个天气很好的日子和先生一起讨论这部小说和乔叶的创作。讨论的结果是:乔叶,一个具有敏锐观察力、丰富想象力、能够娴熟地运用小说、散文等多种文学品种表达自己心中的世界,能够充分利用汉语言的魅力感染读者的年轻女性。
       以上关于乔叶的这么多话,我和乔叶数次见面也没有说过这么多,有私房话的味道。看来与一个优秀女性,特别是一个年轻的优秀女性交流,最好是相距遥远,以笔谈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