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词坛文丛]从歌曲流传后的沉淀中获得的启示
作者:韩德仁

《词刊》 2008年 第0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一首歌曲能够得以流传,关键在于优美的旋律,但歌曲流传后沉淀在人们心中的往往是歌词中那些触动人们心灵的语言。比如,当歌曲《十五的月亮》流传开以后,留在人们记忆中的并不仅仅是旋律,而是“军功章啊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这句歌词,人们不仅把它牢牢地记住,而且在生活中常常被借鉴。又如人们听了歌曲《说聊斋》后,牢记不忘的并不是整首歌曲,而是“牛鬼蛇神倒比正人君子更可爱”这句歌词,由此即可看出这便是歌词所产生的社会效应。仔细想想看,为什么单单这几句歌词沉淀在了人们的记忆之中,而且久久难以忘怀?原因很简单,就因为它触动了人们的心灵,使整个作品的深度得以升华。然而这些佳句并非只靠个人的聪慧就能够脱口而出,而是作者在对生活具有深刻体验和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和提炼出来的佳句,如果没有作者心灵被触动的前提,仅靠文字功底是难以达到的。当然这种被触动也并非凭空产生于作者的情感世界,这与作者能长期在生活中磨炼而具有深厚的生活阅历是分不开的。总之,要想写出能够触动读者的佳句,首先需要作者的心灵被所表现的事物所触动。
       
  遗憾的是,现在有些词作者压根儿就没有精品意识,只是想从大路边捡拾一些路人散落的东西,然后将其拼接成所谓的作品,读来总让人感到似曾相识。这样的作品自然难以触动读者的心灵,还有的词作者,出于商品意识作祟,只要作品推出就一切了事,并不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
       
  花大钱可以买到高档商品,但花大钱却未必能买到高档作品。从各地举办的征词、征曲中即可看出,征得的东西没几件能够得以流传,几乎全是一次性的,精品的产生既不靠下达任务,也不能划定时间限制。佳作是作者长期生活积累的艺术表现时的偶得。作者的聪慧只是一种具有粘合作用的“酵母”。需要作者有写出不朽之作的欲望和追求,有在生活中长期磨炼的刻苦精神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更要投入自己真实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