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词坛文丛]追问的魅力
作者:朱小松

《词刊》 2007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翻开中国文学史的漫漫长卷,我们常常会惊讶地发现:每逢社会发生激烈动荡或巨大变革的时候,总有一批中国词人(也是诗人)通过他们的作品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地对天对地对社会对人生对爱情发出一连串地追问,它是中国词人忧国忧民、文以载道的真实写照。从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所折射出来百折不挠的意志,到三国时期的政治家曹操《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发出的人生感叹;从“孤篇压全唐”的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探寻自然本源的设问,到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所宣泄出的亡国之恨;从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为孙仲谋!”的壮志寄怀,到现代领袖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报国雄心,可谓荡气回肠光照千秋。凡此种种,都包含了词作者执著追求的社会理想和品格境界。所谓“追问”在于追根究底,直面人生,活个坦坦荡荡、明明白白。
       
  现代歌词作者同样继承了追问这一优秀的文化传统。他(她)们不是为一己私利而追问,而是为了天下苍生、民族前途、国家兴亡而追问。它既体现了中国词人坚韧不拔、勇于探索、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精神特质,又彰显了中国词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们以“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自我牺牲精神,追问着大众所关心的问题。他们不局限于先人或现实给出的现有答案,他们让新我向旧我追问、未来向今天追问、理想向现实追问,世界向中国追问。他们或自问自答、或光问不答让受众去猜想,无论这追问的结果是灵魂的挣扎、情感的煎熬、还是精神的抚慰,都将撞击着人们的心灵,启迪着人们去思考和生活。“‘女郎,单身的女郎,你为什么留恋这黄昏的海边?女郎,回家吧,女郎!’‘啊不,回家我不回,我爱这晚风吹’——在沙滩上,在暮色里,有一个散发的女郎——徘徊,徘徊……‘女郎,在哪里,女郎?哪里是你嘹亮的歌声?哪里是你,窈窕的身影?在哪里啊,勇敢的女郎?’黑夜吞没了星辉,这海边再没有光芒;海潮吞没了沙滩,沙滩上再不见女郎,再不见女郎!”徐志摩的《海韵》借海边的那位让人牵肠挂肚又意味深长的单身女郎的留去,来抒发五四运动后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的苦闷彷徨与希望的幻灭。“金姐,有爸爸爱;银姐,有妈妈爱;秋香你的爸爸呢?你的妈妈呢?”黎锦晖的《可怜的秋香》通过对秋香苦命一生的追问引发人们对苦命原因的追问。“我们是要选择‘战’还是‘降’?我们要做主人去拼死在疆场,我们不愿作奴隶而青云直上!”田汉的《毕业歌》让人们在国难当头时明辨是非做出正确的选择。“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张寒晖的《松花江上》对故乡的无限眷恋和悲愤之情穿透了中国人的胸膛。“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公木的《英雄赞歌》把革命英雄主义写活了,让你每个毛孔都澎湃着热血和正义。“做完了一天的功课,我们来尽情欢乐。我问你亲爱的伙伴,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乔羽的《让我们荡起双桨》在享受幸福中追问,甜蜜尽在不言中。
       
  当代华人歌词作品中的追问,更是不胜枚举。其原因:就大陆而言,我们的社会正处在转型期,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层出不穷。用小平同志的话说,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现成的答案。而就世界而言,现代化、经济全球化给我们生活带来许多便利和享受的同时,也带来许多难以克服的社会问题、环保问题和能源问题。因此,人们的困惑和烦恼增加了。于是歌词成为一个便利快捷的宣泄途径。“谁能告诉我,谁能告诉我,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和你?”吴念真、罗大佑的《一样的月光》感叹于个人力量的渺小和世俗习惯的强大,充满了对现实的批判。“天上有个太阳,水中有个月亮,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哪个更圆?哪个更亮?……山上有棵小树,山下有棵大树,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哪个更大?哪个更高?心中有个恋人,身外有个世界,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应该属于,属于哪一个……”李文岐的《心中的太阳》借自然现象来隐喻社会现象,对以往的思想观念和价值标准提出了大胆的质疑。按照过去的观念太阳肯定比月亮圆比月亮亮,山上的小树借助山势险要肯定比山下的大树要高,“我”应该属于身外的世界,不属于心中的恋人,因为在那个不以人为本的年代里,个人的正常需求常常被忽略和扼杀。但现在时代不同了,旧标准不能用了,新标准还没有出台或完善,难免叫人无所适从。词作家也应是思想家,而不是简单的“抒情家”。“千万里我追寻着你,可是你却并不在意。你不像是在我梦里,在梦里你是我的唯一。time and time again you ask me,问我到底爱不爱你? timeand time again iask my self,问自己是否离得开你?我今生看来注定要独行,热情已被你耗尽。我已经变的不再是我,可是你却依然是你。问我到底恨不恨你,问自己你到底好在哪里,好在那里?”冯小刚、郑晓龙、李晓明的《千万次的问》把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和内心的矛盾痛苦通过追问展示出来,“你”还是你,而“我”变了,是变成熟呢,还是堕落呢?留给我们广阔的想象空间。该词真实准确地反映了出国大潮中新一代移民的矛盾心态。“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有多少人愿意等待?当懂得珍惜以后回来却不知那份爱会不会还在,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有多少人值得等待?当爱情已经桑田沧海是否还有勇气去爱。”初恋时不懂爱情,懂得爱情时又没有勇气去爱,真叫人无奈。何厚华的《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把天下失恋者那种想重头再来,找回真爱的内心独白刻画得淋漓尽致。
       
  总之,追问的魅力来源于词作者长年的思考积累、人生历练和情感孕育。一旦触景生情、由情及理,追问就应运而生了。其效果往往能造成出其不意、猛虎掏心的心理冲击力,提高了歌词艺术的感染力。有志歌词创作的同行不妨试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