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词坛文丛]经典的呼唤
作者:宋秋敏

《词刊》 2006年 第0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应该承认,当代流行歌词中有一部分作品是比较优秀的,但与此同时却也有很多作品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大体而言,时下歌词创作中信手涂鸦、粗制滥造的现象几已成为一种风气,大量胡言乱语,不知所云,甚至满纸粗话、脏话的“垃圾作品”随处可见,这种情况造成的后果小则蔽人耳目,污染大众的视听环境,大则颓人心智,足可导致一场文化危机。
       
  以文学创作中最基本的要素语言文字为例,流行歌词中就出现了“错字别字满天飞”、“语言苍白贫乏”、“词意混乱不堪”、“胡乱肢解成语”等“严重症状”和“语法混乱,不合逻辑”、“病句百出”、“大话连篇”、“陈词滥调,空洞无物”等“十大硬伤”。从语法到句法的种种误用、滥用现象在流行歌词中随处可见。如此混乱的局面就使得一些研究者对流行歌词痛心疾首,或者要为当代流行歌词“把脉”,或为其发下“病危通知”,有人则干脆呼吁将流行歌词中的低劣作品当作“语言垃圾”一样清除掉,以“净化语言环境”。
       
  当代流行歌词在题材内容方面出现的问题也不少。而内容狭窄(局囿于男欢女爱的恋情题材)、作品艺术品味不高,格调低下等现象尤为突出。以一个简单的数据统计为证,据报载,1996年1月在一家发行量甚大的流行歌曲出版物上公布的“排行榜”中的“原创音乐榜”上,1个月21首的上榜歌曲中除了三首不是直接或间接地表现男欢女爱的题材外,其余均系爱情歌曲,占总数的86%之多。而在差不多同时出版的一家音乐报纸与广播电台公布的“排行榜”上,为数不多的大陆原创歌曲中,又100%是爱情歌曲。既然题材上难有突破,许多歌词作者为了市场效益,索性选择媚俗搞怪或盲目模仿的创作模式。如不久前风行一时的《老鼠爱大米》一曲,其歌词将美好纯真的爱情表白为“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本来就匪夷所思,但更令人吃惊的是,这个所谓的“新意”和“亮点”,竟然吸引了很多词作者的眼球,于是乎,“我爱你,就像爱吃水煮鱼”(《水煮鱼》)“我确定我就是那一只披着羊皮的狼,而你是我的猎物是我嘴里的羔羊。……你让我痴,让我狂,爱你的嚎叫还在山谷回荡”(《披着羊皮的狼》)之类离奇怪异的歌词相继出炉。对此,我们不禁要问,照此趋势发展下去,流行歌词的出路何在?
       
  至于一部分赤裸裸地表现“欲望解放”和“物欲宣泄”的流行歌词,其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就更加不可轻视。如《震撼你的身体》、《赤裸裸》、《再来一次》等歌曲,歌词内容从题目就可见一斑,在这些公然描绘感观刺激和性快感的歌词中,“道德没有了,审美没有了,剩下的只有与大脑相脱离的感观和与心理相割裂的肉身,于是人的全部精神趣味,就凝聚在感观和肉身上。感观与大脑脱离,全部活动就变成对对视听觉的刺激,以及各种变着花样的刺激”。
       
  流行歌词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就本质而言,是现代社会文化的产物,反过来它也应该反映特定社会文化生活中人们的精神风貌、价值观念、审美取向,同时还对大众的心理气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当代流行歌词创作,似乎已经处于“重心失控”和“价值失范”的边缘。正如有识之士所指出的那样:“透过这铺天盖地的流行歌曲方阵,透过MTV那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喧嚣和火热,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呢?看到的只是狂热的煽情:做作的粗糙、病态和抒情的苍白。尤其是流行歌曲的歌词创作,泥沙俱下,良莠不齐,使本该产生经典的时代成了滥情和浅薄滋生的温床,正像假冒伪劣商品侵害着我们的物质生活一样,残次病态的流行歌词,正侵害着我们的精神生活。……低劣的文字水平、讨巧的立意、明确的商业目的制造的残次病态文化,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公害”。针对时下流行歌词高温发热、胡言呓语、茫然无措的现状,著名词作家乔羽先生曾疾呼:“当代流行歌词创作这种缺乏理论指导的状况,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因为它已经约束了我们的创作,盲目者是无法步履雄健的”。而向古典文学的诗情雅的韵回归,便正如向日渐混浊干涸的池塘内注入涓涓活水,具有着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有助于开拓当代流行歌词作者的视野,丰富其创作内容。前文已述,当代流行歌曲虽盛况空前,却也弊端百出。要产生好作品,创作者深厚、全面的艺术修养和高尚的思想意识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正如邓小平同志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祝辞中所说:“我们希望,文艺工作者中间有越来越多的同志成为名符其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要教育人民,必须自己先受教育。要给人民以营养,必须自己先吸取营养。”我国数千年珍存的经典文学作品,至今仍然具有“活性效应”,无论是其恬淡优雅的意境,还是其纯情静美的内涵,都足以引起当代词人重视,成为其灌溉当代歌词之花的丰厚养料。
       
  二是有助于提高创作者和欣赏者的文化品味。当代流行歌词不仅是一种经济形式,一种娱乐形式,一种艺术形式和一种大众文化,而且具有教化功能和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据调查,青年受众中常读流行歌曲歌词的比率高达70.5%——流行歌词对当代青少年的影响也许超过课堂和家庭的训诫之上。同时,它反映的社会生活虽然不全面,却很及时,因为流行歌词本身就代表了一种时尚。由此可见,当代流行歌词向唐宋词的诗意回归,具有超越歌词本身的积极意义。一方面,唐宋词中那宁静淡远的优雅韵致可以冷却部分当代歌词作者被经济利益冲昏的头脑,促使他们从艺术的角度反思当代歌词,并且重新为歌词创作定位;另一方面,流行歌曲的广大受众,尤其是青少年接受群,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古典文学的熏陶,提高自身修养。
       
  三是有助于保持民族艺术的独立性。正如有的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中国近两年的流行音乐,除了制造出一些新名词,实质上并没有多少新货色。流行歌曲基本上是翻版港台的东西,摇滚无非是复制欧美货色,而真正自己创造出来的音乐寥寥无几。”这话也许过于偏激,但却尖锐地指出了当代流行音乐的致命伤。流行歌词也是一样,除了模仿就是照搬,自己的东西少得可怜,经常出现“词不够,外语凑”的现象。如果我们对当代流行歌词作一番系统的整理工作,真正弄清属于“俗文学”的当代歌词与被视为“雅文学”的唐宋词的辩证关系,适当汲取唐宋词中的有益养料,寻回被遗忘已久的“诗意世界”,必将对中国当代流行歌词创作起到“补充”作用。毕竟,作为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流行歌词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心理和审美视角与规范,它只有体现本民族的思想感情、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审美趣味,才会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