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东莞面临台商撤退考验
作者:肖南方
《中外书摘》 2008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指标是令人鼓舞的。然而,在繁荣的背后也潜伏着某些危机。这些问题如果不引起重视,将影响东莞的发展后劲。
“诸侯”割据中心黯然
尽管有诸多值得自豪的方面,但在中国,东莞的形象一直定格于“制造业比较发达”的状态,而与“文化”、“内涵”、“实力”、“繁华”、“安全”等词语都挂不上钩,“遍地皆工厂、满街是农民”、“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好似成了东莞的一个“特色品牌”。即使最近五年东莞市区的面貌发生了许多变化,但很多人依然无法抛却“东莞算不算是大都市”的疑问,因为东莞原来“脏、乱、差”的形象在人们的心中太过根深蒂固了。
东莞市政府的另一块“心病”是东莞的“无中心论”。东莞总共32个镇(区),其中不乏有长安、虎门、塘厦、东城等GDP超过百亿元的镇(区),而相对来说,莞城的经济却黯淡了许多。正是因为周边镇(区)财大气粗,颇有点看不上中心区这种“中心地位”,甚至有一段时间还传言东莞西部的一个经济重镇打算从东莞分离出去,“划镇为市”,成为珠三角的另一座“新城”。“大东莞”包括多个“小东莞”,谁也不服谁,你方唱罢我登场,“大城”“小城”故事演绎不断。的确,东莞城市的混乱严重影响着城市形象的提升。
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了2001年,随着政府“一城三创五争先”、“一年一大步、五年见新城”及“一网两区三张牌”口号的带动,以原有三区及万江区、东莞大道为纵向轴线的城市中心大格局延伸开来,又形成了松山湖、虎门港、东部工业园三大区域,整合力量,优化资源,城市经济实力和产业格局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今天的东莞,在城市建设上,好似有了一点“现代化”的气息,而号称“亚洲第一广场”的市中心广场自然而然成了东莞人引以为豪的地方。但是对于这样的宏伟工程,人们褒贬不一。支持者认为这大大提升了东莞的城市形象,反对者却认为这是劳民伤财,每年上百亿元的资金砸进方圆几平方公里的土地,自然造就了寸土寸金的局面,让人既爱又恨。不过不管怎么样,中心广场的建成,无疑成了提升东莞城市形象的重要砝码。
被严重缺工所困扰
2004至2005年,拥有近1.5万家外资企业的东莞一直被缺工严重的问题所困扰,时任东莞市市长刘志庚代表官方表态说:“据我们政府调查,确切数字(指缺工)应该是30万左右。”
实际上,作为最大的民工基地之一,东莞市政府有关部门(劳动部门、教育部门、治安部门、交通部门、文化部门)近两年也要求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真正将温暖送到这些处于弱势的民工群体中去。比如说帮助民工子女就近入学,搞好民工业余时间的文化生活,提供适当的学习培训机会,让民工能够安心顺利地返乡,保护民工的正当权益,打击侵犯民工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等,但收效并不大。据东莞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透露,东莞市2005年春节后缺工近20万人,严重缺工的有电子、玩具、制衣、电脑、制鞋等多个行业。
此外,东莞工业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在东莞引进“三来一补”(“三来一补”指我国企业与海外企业之间进行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四种经济合作方式的总称)的初级阶段造成的工业污染、环境污染仍有许多遗留问题至今未得到有效解决。运河的污染就是典型的例子。
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影响环境保护、城市建设、工厂建设、人民生活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东莞是个沿海城市,河流纵横。可是现在除了东江水质稍好外,其他的河流大多数是臭水沟,夏天是“黄河”,其他季节是“黑龙江”。钢铁、水泥、电解铝等企业的废水、废气、废渣污染严重,还有禽畜养殖业污染。位于东莞虎门的沙角电厂的“标志性建筑”——四条高度均在210米以上的巨大烟囱将电厂燃烧的废气向高空“尽情”排放。
据东莞环保部门介绍,近几年东莞城区平均每下三场雨就有两场是酸雨,沙角电厂排出大量二氧化硫是导致这里酸雨频繁的一个重要原因。据悉,沙角电厂在实际发电量仅为设计发电量65%的情况下,其二氧化硫、烟尘、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就占了东莞市排放总量的一半以上。
严重的污染,影响着东莞的投资环境。现在政府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花大力气整治,但积重难返。许多镇的污染就是用全部的财政收入投入治理,也难以恢复昔日的绿水蓝天了。
面临台商撤退考验
东莞靠“三来一补”完成原始积累,成就了今天的城市格局和第一次产业化升级。多年之后的现在,“三来一补”越来越成为限制当地劳动资源最优配置的桎梏。
随着经济向深层次发展,东莞的“三来一补”型发展模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批评。不少人认为,东莞的“三来一补”企业“层次低”、“满天星斗,不见月亮”。同时,这种“三来一补”型企业在工业结构中分量过重,如在制造业上,加工制造中间环节强,研发、流通两头弱。东莞经济发展模式在一些经济学家眼里也被理解为“台湾接单、东莞制造、香港出货”的简单三角关系,东莞只赚到了中间生产部分的加工费,但没有增强自身的研发能力和形成自己的品牌企业。
经济学家樊纲曾尖锐地指出,靠“三来一补”起家的东莞经济存在三大弊端:一、缺乏土生土长的大企业和本地著名品牌;二、一旦国际经济环境恶化,就将导致订单数量急速下滑,外资撤资,生产线停工,大批工人下岗;三、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负面效应,使得环境质量欠佳,市政建设滞后,最终不利于投资环境的改善。
如果这还仅仅是在理论层面议论的话,几家东莞台商的北迁则让东莞人心惊肉跳。东莞能跻身世界加工厂之列,台商功不可没;说台资企业成就了东莞经济奇迹,这话一点也不为过。因为据东莞市台办统计,自1987年第一家台企落户东莞,到2006年7月为止,东莞历年累计引进台资企业4372家,约占台资企业在大陆投资总数的十分之一,广东省的三分之一。
早在2002年前后,台资北移的风声便悄然吹起。与东莞资源贫乏的困境相对应的是,沿海地区恰恰由于开放而步入成熟期;在东莞面临土地、劳动力等生产成本上升,不能满足企业投资回报和进一步发展需要的困惑时,华东、华北地区所拥有的市场辐射能力、土地和劳动力优势,以及一些地方的优惠政策,对东莞台商的资本流出充满了诱惑。
最早来东莞的台商之一张汉文也证实:此前所传出的台资北移现象,绝非东莞的台资全部搬至长三角。“电子产业的企业出去的多点,因为长三角的产业配套差不多齐全了。但传统产业的企业却很少有搬迁的,东莞在这方面还很有竞争力。此外,需要做内销的企业,的确在外地设厂了,这是市场所需”。
这里的品牌没有故事
东莞老板的心态决定了企业成长的随意性。腾源毛织厂的周老板指出,很多制造企业老板淘到第一桶金后,就会沉浸在往日的成功中,观念还停留在十年前的水准。目前,东莞企业主们的一个通病是:过于注重实利,对企业缺乏长远规划,缺乏危机感,今天如有钱赚一般就不会去考虑明天。所以,很多企业在手头有OEM单生产的时候,就根本不愿意花力气去培育内销市场;在批发市场还有利可图的时候,也不会去考虑打造品牌。
张汉文强调:“其实,很多人也考虑过打造品牌,但打造品牌的工程是很艰巨的,企业得成长到一定程度,肯定得具备一定实力后方可实施品牌战略,还要有长期投入的决心。这份投入,无论从资金还是毅力方面,都是很巨大的,不是所有企业都能承受的,还不如买一个品牌来得快、来得实惠些。”
在这种心态下,更多的老板愿意把东莞作为一个工厂、一个制造基地,而不是一个完整的企业。因此,东莞大朗号称羊毛衫名镇,却怎么也没见有个“恒源祥”、“春竹”之类的品牌冒出来;虎门镇号称“全国四大服装基地”之一,服装生产企业有800多家,还俨然是“南派”服装的代表,却没有一个真正叫得响的名牌;厚街镇号称全国乃至东南亚著名的家具集散中心,同样没有叫得响的名牌。
一个地域性的产业,如果没有大品牌的支撑,永远成不了大气候,也无法引起更多的关注,这样的产业群终究只能算是一个加工基地,和一个大工厂无异。“台资北移”的风声表明:东莞的外资既然是转移而来,那么一旦别的地区有更好的比较优势,就会向别处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