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社会]“中国制造”影响日本的衣食住行
作者:赵忆宁

《中外书摘》 2007年 第1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往日本生活一段时间,只要细心观察就会发现,中日两国经济融合的程度令人难以想象:在日本餐馆就餐,筷子、瓷器很多来自中国,吃生鱼片必备的苏子叶几乎全都来自中国上海的基地,每天有几万吨苏子叶运到日本;中国制造的服装已经占到日本进口市场的16.7%。日本学校、酒店与家庭使用的家具很多来自中国。可以说,中国制造已经影响到日本人的衣食住行,也为日本普通老百姓所接受。
       在日本市场中,“中国制造”改变了原有的“价低质次”的形象,也可以看到中国生产的七八万日元甚至十多万日元一套的西装。中国出口到日本的产品已经从廉价走向高档。
       正是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成长,凡是与中国“沾边”的日本企业,都会有钱赚:日本全日空的海外利润当中,有60%以上是由于中国因素。正是与中国双边贸易往来的频繁,全日空在全世界所有的航线,只有往返于中国的公务舱经常爆满,必须提前预订。
       中日两国的贸易越来越一体化,中国产品出口日本的份额在2004年首次超过美国,中国成为日本第一大进口来源国,中国产品已占日本进口市场的1/5,为此,日本每年节约的外汇多达1.9万亿日元。
       中国如何成就“似鸟”与“优衣库”
       位于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黄埔新港,是中国华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对外贸易港。这个港口国际海运通达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日邮NYK每周五班往返于东京、横滨、名古屋、神户与广州港之间。这间公司的一个大客户,即是具有“日本宜家”之称的似鸟株式会社(NITORl)。该公司每年从广州港运往日本4.8万吨标准箱,作为单一企业,此数量是日本最大的进口量。货物在该公司日本关东与关西两个11万平方米和9.9万平方米的物流中心短暂停留,之后分散到全日本150家连锁店中销售。
       以往,可以说日本是全世界物价最贵的国家之一,在日本没有一件真正意义上的“便宜货”。但是现在由于中国产品的进入,可以买到相对优质价廉的商品了。在似鸟东京赤羽店中,可以找到很多设计精美、品质一流的廉价品。三人奶白色合成革沙发售价是2.9万日元(相当于1885元人民币),不锈钢脚踏式垃圾桶售价为999日元(65元人民币),白色瓷盘99日元(6.5元人民币),各色柔软的毛巾199日元(13元人民币)。如果与东京百货商店的同类商品比较,似鸟的价格只相当于其1/3或者1/2。质量之高、价格之低,令人不敢相信这里是日本!
       正是这个原因,到2006年2月(日本的财务结算为每年3月),似鸟公司销售额为1560亿日元(约101亿元人民币)。作为日本第一大家具制造销售公司,似鸟的年销售额增长率是排位第二的公司的一倍。
       2006年,似鸟销售利润率高达到12%,既高于世界500强的平均利润率3%,也大大高于日本企业的平均利润率。从1990年到2005年,日本的制造业企业平均利润增长率只有1.5%。为什么这家企业可以有如此惊人的业绩?日本以贸易立国,很多企业是以出口为导向,而似鸟为何反其道而行之,以进口为导向?
       株式会社创始人似鸟昭雄向记者介绍,到2006年为止,所有的商品70%是由海外进口的。其中90%来自中国。似鸟昭雄说:“我国战后经过高速经济成长期,现在已经成为世界屈指可数的经济大国,人均收入也居世界榜首。但是很多人在生活中却感受不到这些,原因就是日本物价高居榜首,与美国相比较,生活必需品和各种服务在日本的价格要高出其2—3倍,从某种意义上说,日本人的生活还是比较窘困的。”似鸟昭雄多次到美国考察,很惊叹其商品价格的低廉与应有尽有。最重要的是他看到了美国的商业秘诀:在全球各个角落寻找物美价廉的产品。似鸟学习美国,开始把眼光投向美国市场商品供应地——亚洲,特别是中国。
       在中国江浙地区有很多企业是似鸟的合作伙伴。就在记者采访时,有160家中国公司正在参加产品与生产说明会,更多地理解似鸟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针。这些中国定点加工企业与似鸟建立了长期战略伙伴的关系。
       如果说似鸟公司只有一半产品是中国制造的话,另一家大众服装商店优衣库(UNIQLO)则是100%中国制造。东京银座向来是卖高档服装的地方,优衣库在此开店,愣是把日本最高时尚的银座变成了卖2000日元(约130元人民币)一件毛衣的地方。自1984年在广岛开设第一家商店,优衣库到目前已经横扫日本所有地区,共开设了630家分店。这家商店的口号是:“以最低的价格提供最高的质量。”
       优衣库自2001年之后,所售产品100%是中国制造,但是在日本,这间公司并不强调是在中国生产。但在东京目黑区的一家优衣库服装店,记者有意识地翻看毛衣、衬衫、羽绒服等商品,标签上百分之百写着“Made in China”。在日本,优衣库是改变“中国制造”形象的开拓者,年轻人是这家店的主要消费者,他们正在乐于接受中国制造。在如今日本人均收入停滞甚至下降的时代,高品质、低价格成为人们的首选。优衣库目前已经在纽约、伦敦开店。与似鸟公司相同的是,他们在中国没有投资,而是采取OEM的方式。研发、设计、销售、服务都在日本。
       “中国制造”对日本的冲击
       如果说中国制造成就了似鸟与优衣库,还不如说中国制造成就了更多的人。五年来,中国商品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日本国民,影响速度之快、范围之广、程度之深都超出想象。日本的“百元店”(约6.5元人民币)、“千元店”(约65元人民币)、“千元街”都和中国制造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
       在东京记者所住的地方——东京工业大学附近的商业街上,有一家“百元店”,类似美国的“一元店”。商店的规模不大,但是销售品种应有尽有:各类食品(饮料、调料、点心等)和各类用品(厨房、洗涤、文化)等等,价格一律100日元,外加5日元消费税。经常光顾此商店的大多是学生、年轻人和老年低收入者。一般商品价格要比其他商店便宜至少一倍以上。比如一盒酸奶,一般商店为260日元,而这家商店只卖100日元。一双拖鞋,其他商店要300—500日元,这里还是只卖100日元。商店收银员说,大多数商品,特别是用品,都来自中国。
       整个小店一眼望去,从店面布置到每一件商品,购物环境与商品质量都要远远高于有些破烂货感觉的美国“一元店”。日本商品特有的精细全部在这里体现。东京到底有多少家这样的“百元店”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说到处都是。
       除此之外,东京很多年轻人会经常光顾一家叫“无印良品”的商店,照字面解释,应该是没有商标或者品牌的高质量商品。这是一家连锁商店,在主要商业区都有分店,它们的
       产品90%来自中国制造。店铺面积200—1000平方米不等。这家店的产品设计不仅有特色而且极有品位,无论是床上用品、服装或者文化用品,颜色都只有白、灰、黑、咖啡四种。一眼望去。整个店面既雅致又协调。
       最开眼界的应该是东京上野的千元街。上野公园对面有一条叫阿麦横的大街,有三四条街道,每条街道长约1000米左右。这里每天都聚集了上万人,用摩肩接踵来形容最贴切。各种摊位五花八门:生鲜干货、水果、服装箱包、各种鞋(运动、休闲)以及化妆品等等应有尽有。从中国进口的柿子,五个卖300日元,是日本本地生产的一个的价钱;一大包蒜只要100日元,而日本本地生产的蒜一头就要380日元;在一家箱包店门口,一个小伙子在高声叫卖:“贱卖了,贱卖了,所有箱包一律1000日元!”从这家店的收银员处得知,所有的箱包都是中国制造。
       记者从1998年以后访问日本有五六次,每一次都能感受日本的物价在往下走。“平成萧条”15年以来,日本一直处于通货紧缩阶段,商品价格指数从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以后一直没有上升,而市场的消费和人均收入也是下降的。在五六年前还很少能够看到中国产品,现在在日本可以找到甚至比中国还要便宜的商品。
       其背后的原因非常清楚,近些年来日本经济的低增长和失业率上升,使得市场消费不足,特别是低收入家庭的购买能力不足。按照这种情况,如果要说中国的商品贸易对全球的影响,无论是对美国、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还是非洲或者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商品的直接受益者,都是这些国家的低收入者,他们得到了中国带来的消费福利。这正是中国对周边国家商品输出的正外部影响。
       家电制造接力棒传给中国
       东京秋叶原同北京中关村一样,ICT产品一应俱全。但如今想在这里找到一件“Made in Japan”的产品要费点工夫。电脑、手机、录音机、彩电、数码相机、DVD等大部分产品都标着“中国制造”,给人“日本家电中国造”的深刻印象。
       日本是世界家电王国,经过20年,目前日本从原来最大的家电生产大国变成了家电进口大国,其黑白家电全球市场份额开始下降,被中国制造所取代。
       根据《日本国势图绘》(2006/2007)的统计,2005年从中国进口的彩电占日本进口彩电总量的38.2%,DVD占74.8%,数码相机占63.0%,空调占71.7%,冰箱占52.4%,洗衣机占68.6%。其主要原因是日本的企业大量迁移到中国进行海外生产,因中国的生产成本相对低廉,与其在本国制造不如转移到中国,日本把家电制造的接力棒传给了中国。
       中国由此成为世界ICT产品的生产大国。例如彩电,2004年中国占世界总产量的36.6%,日本只有3.0%。其中日本超薄彩电占有优势,占世界总量的36.1%,中国占世界总量的15.6%,但是不需要太长时间,日本所占的份额就会下降,而中国则会上升;再比如摄像机,2004年中国占世界份额的64.8%,日本只占世界的2.3%;日本是数码相机的主要发明国、生产国和消费国,2004年中国数码相机产量首次超过了日本,占世界总量的44.4%,日本只占世界总量的41.5%,中日两家的总和已经超过世界份额的86%。由此看出,全世界主要的数码相机生产来自于亚洲,主要是中国和日本。
       最令人惊叹的是电脑和手机。2000年中国电脑占全球生产量的19.2%,但是到2005年已经达到了83.5%。日本1990年达到世界总量的7.7%,2000年已经降到2.6%;2003年是日本手机生产的高峰,大约达到6000万只的生产量,2004年日本手机产量占世界总量的7.9%,中国已经占世界总量的28.8%。
       为何日本电子产品产量下降?最主要的原因有三个:第一,日本家电和其他产品的生产企业大量向海外转移。如丰田、索尼等公司,其在海外的收益已经占到企业全部收入的60%-70%左右,三菱电机雇员有11万人,但在日本国内只有3万人,剩下的全在海外;第二,日本企业有一个明确的口号:中国能生产的我们不生产。三洋白色家电如洗衣机就让给海尔生产了,三菱电机主动放弃了手机电话的生产;第三,向高端技术产品的集中。以彩电为例,除了高端等离子彩电之外已经不生产普通电视机。三菱电机把原来卖得最好的产品全部让出,然后集中在最强的五个领域,像宇宙飞船推动电机与新干线技术等领域。
       正是这种结构的调整,使日本保持了高端技术出口的优势。日本一直属于技术贸易净出口国,2004年的贸易额是1.74万亿日元的出口,而进口只有5000亿日元。主要出口市场是美国,约占日本全部技术贸易出口的43.8%,中国只占7.4%。同时,日本技术贸易的进口也是主要来自美国,美国占了这一份额的72.2%,中国基本上没有。
       如果从就业分布的情况看,日本制造业就业人数的绝对数实际上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就开始下降,从1990年以后就业人数迅速下降。1990年制造业从业人员大约还有1179万人,但是2003年已经降到了866万人。主要原因有两个:其一,企业“用脚投票”,纷纷搬到海外生产;其二,少子化使劳动力短缺。这也正是日本与美国面对中国商品进入态度不同的最大根源。
       日本市场对中国商品的依存度惊人地提高,虽然按照技术的梯度转移,中国处于下端,但是不管日本人喜欢与否,中日经济已经越来越一体化了。
       中国制造正在全面地、深刻地影响着1.27亿日本国民的吃穿住行,中日双边经济一体化已经谁也离不开谁。应该说,“中国制造”能够进入日本市场本身实属不易,因为日本市场是世界上最为挑剔的市场,中国商品在日本市场的份额上升,首先看到的是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在提高。但是伴随着中国出口贸易量的扩大,出现了贸易的悖论,鉴于贸易存在收益的转移,实际上中国到底向日本转移了多少财富也是很难计算的,而且只多不少。这是因为中日两国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这一差距决定了“穷国”与“富国”的贸易,总是“富国”获得的收益大于“穷国”。中国的出口补贴实际上是对日本消费者进行了补贴。这就再次证明,为何中国已经开始由“出口导向”变成“出口导向”与“进口导向”两个轮子一起转的政策,中国只有进一步扩大进口,才能使13亿人民与日本国民一样,成为享受到最好的购买质量、最低的购买价格的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