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归去来兮:14位海外学人回归的故事》 刘 瑾 编
王中军,华谊兄弟传媒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1982年至1985年,任国家物资总局物资出版社摄影记者;1986年至1989年,任中国永乐文化发展总公司广告部经理;1989年至1994年,赴美留学,获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大众传媒专业硕士学位。1994年创立北京华谊兄弟广告公司,任公司总裁。2000年至今,创立北京华谊兄弟影业投资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兼总裁。投资拍摄《永恒恋人》、《一声叹息》、《夜宴》影视剧等。
在美国
1989年就出国了。在美国一待就是五年,三十岁出头那一段创业的黄金时期都是在陌生的国度里、在学习和打工中度过的。
因为我在国内是学画画的,到了美国还是继续读美术,当时的生活特别的简单,就是一心一意地上学、打工。和我一起出国的那些人,很多都在为留在美国努力,是不是读书已经变得不重要了。因此,很多学美术的人都去当了职业画家,后来其中一些人也回到了国内,有的现在还颇有名气,像陈逸飞、艾轩他们,当年都曾经在美国留学。不过我始终都守着学习这条路,一直走到学成回国。
现在回想起当时的生活,真的是很苦。那种辛苦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虽然在餐厅给人送外卖,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精疲力尽的时候还要看书、画画,总觉得休息不够,生活条件就更不用说了。但我并不是不能吃苦的人,最让我觉得辛苦的不是体力劳动,而是心理上的孤独。美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但是那种发达的文明却始终不属于我们这些外来人。语言掌握得不好,首先就已经让我缺乏一份与人交往的自信心。
在美国我始终没有融入过那个圈子,也从来没有找到过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所以从一开始,我就没怀疑过自己是要回国的,即使回到国内不能事业有成也一样。因为我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个完完全全的中国人,国内的环境才是我的心理能够放松的地方,才是我能够“生活”的地方。在这方面我可能真的很传统,我适应国内的生活节奏,习惯国内的生活环境,也喜欢在国内的生活圈子。尤其是在国内,我会有很多朋友,他们可以和我一起分享成功,共同分担失败,彼此之间这种息息相关的感觉在美国是找不到的。
在美国五年的生活,总会有一些收获,有一些值得怀念的事情。说实话,当年如果留在美国,我可能永远都没有办法走进美国的上层圈子,也不太可能和明星、政经界的人士有什么交流,但这些回国后我做到了。当时梦想的车子、房子、公司、名气,现在我也都有了。
工作着
出国前,我在国内已经有十几年的工作经验。第一份工作是在国家物资总局,做美术设计、摄影记者。因为那时候刚刚从部队复员回来,对国家机关有一种莫名奇妙的憧憬,觉得在机关工作再怎么样也比工厂好。86年辞职到中国永乐文化发展总公司做过广告部经理。虽然没有干出什么成绩,但是开始隐约觉得广告这条路挺适合自己的。
1994年,我和太太带着10万美金回到了国内,没有什么犹豫就选择了开广告公司。一来我从小就喜欢画画,学的又是设计,广告这行我也干过,即使经验不算太丰富,但至少知道合自己的口味,既能干自己感兴趣的活,又可以学为所用,何乐而不为呢?二来资金问题也是个挺重要的原因,我们手头上一共就是十万美金的积蓄,我又是那种有点老派的创业者,习惯拿着自己的钱打基础,不会拿着想法先去融资。恰好传统的广告公司就是不需要太多钱的那种企业之一,所以很自然的,创立了华谊兄弟广告公司。
说到商人的成功,免不了会说起第一桶金。我的第一桶金来自中国银行。说起来的确是很运气,也间接的得益于在美国的经历。因为我学的是设计,在那个环境中耳濡目染,专业的敏感让我在无意识中就对美国企业文化的表现形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像麦当劳那种标准化的色彩,让我非常欣赏。虽然只是简单的红色和黄色的组合,且不管是不是好看,但走到哪里看到那样的组合,就会让人想起麦当劳,让人想起麦当劳汉堡的味道,就已经是它最大的成功。这种标准化的色彩代表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装修,更是一种内在的文化,一种质量的保证,一种标准化和专业化生产的标志。我觉得这种标准化完全可以从形象延伸到管理和企业的方方面面。而当时中国的企业,就缺乏这种标准化。

带着这样的想法,我去了中国银行,希望为他们在全国推行标准化的网点。之所以说我自己幸运,是因为我的方案正合中国银行的意。中国银行早就有意推广网点的形象标准化,但是却一直没有契机找到一个合适的合作者来推行,我们的方案就促成中国银行统一标志的行动。
一万多家网点的标准化,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尤其是对于我和我们公司来说,更是一个全新的尝试。为此我也做足了功课。从事先的资料收集,到过程中的材料、流水线设置,一直到最后的工作完成,事无巨细,每一步都不敢马虎。就比如说事先的准备,一个用来说明工艺流程的录像带,就花费了17万的资金,而我们公司的总资产不过十万美金,一下子就用了五分之一。那种咬着牙上的感觉现在还记忆犹新。要是不成功,损失可想而知,最终的结果是我成功地完成了中国银行在全国的形象标准化。华谊兄弟也因此赢得了在中国广告界的一席之地。
2000年,华谊兄弟和太合控股有限公司一起融资5000万元,创立了北京华谊兄弟太合影视投资有限公司。当时适逢国家进一步放开出品权的限制,国有制片企业的垄断地位被打破了,单片的发行权也开始放开。而国内电影界的民营企业都还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正是投资电影的大好时机。而且正赶上西安电影制片厂的股份制改革,我们公司收购了西影40%多的股份,“曲线”获得了经营权。至2004年回购太合所有股份,成立了华谊兄弟影业投资有限公司。六年多的时间里,华谊已经拍摄了《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大腕》、《一声叹息》、《鬼子来了》、《刮痧》、《寻枪》、《卡拉是条狗》、《天地英雄》、《手机》、《可可西里》、《天下无贼》、还有今年的《夜宴》、《鸡犬不宁》、《墨子攻略》、《宝贝计划》等三十多部电影,而且每年还有近200集的电视剧产出。其中大部分影片不仅实现了盈利,而且还颇受好评,华谊已经基本上奠定了在中国电影界的地位。当然也有几部亏损的片子,但公司的总体发展形势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在进口大片一统国内票房的情况下,我们公司每年的稳定产出在很大程度上补充了国产影片的空白。
做电影的确是一个名利双收的好渠道。电影从投入到产出周期短,而且有50年的版权,能够为公司带来足够的利润空间。这还只是次要的方面,更重要的是,成功的电影为公司赢得的名气,让我能够借此东风发展其他行业。时至今日,华谊兄弟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涵盖广告、电影、建筑、汽车销售、文化经纪、投资等等多个方面的大型民营企业。公司拓展的过程中,电影带来的名气功不可没。
我做事情的计划性不是特别的强,但捕捉信息的神经比较敏感,不时地会被一些生活中的小元素触动,再加上骨子里面有一种敢冒险的劲头,蹦出来一个灵感就跟着感觉去做,常常会不经意地成功,这或许就是有些人所说的天分?公司发展到现在,似乎一路上都走得挺顺利的,连我自己也不能不承认我是有点经商的能力,但这种能力自己是捕捉不到,也不能刻意培养,只能说是事实证明的。有时候我也会想,一些机会被我把握住了,人们看到了我的成功就说我有眼光,其实可能从我眼前溜走的机会更好,只不过在一开始就与我擦肩而过,自然也就看不到任何的结果。就好像我喜欢画,常常会收集一些美术作品,曾经有一幅林风眠的作品,第一次别人向我推荐的时候,觉得价格有点偏高,就没有买,结果几年后同样一幅作品,我花了三倍的价钱买回来,而且觉得物有所值。但如果几年后我没有再见到这幅画,错过了也就错过了。画是这样,剧本是这样,其他的机会也是这样,天分也好,眼光也好,都有些虚虚实实,只要已经做成了,怎么说都一样,如果失败了,那谁还会关心你是否有眼光呢?相较之下,我更喜欢自己血液里带着的那点儿艺术家的性情,不需要太多地计算投入产出;只要创意来了,感觉对了,就放手大干一场。
可能有人觉得我投资的电影都是商业片,其实我并不在乎商业还是艺术,如果用心去拍,商业片也可以拍得很艺术,我关注的只是电影能不能吸引观众,投资能不能得到回报。就像《天下无贼》,我不否认里面充满了广告的元素,演员开的车是宝马,用的手机是诺基亚,车厢里贴的海报是动感地带,甚至连只有几个镜头的大卡车上都有“中国石化”的大特写,但这样不仅有广告收入,还解决了电影的道具,何乐而不为呢?而且谁又能因为广告而否认《天下无贼》本身的欣赏性和内涵呢?
华谊兄弟在国内的竞争力是有目共睹的,但如果要在国际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让中国的文化打动全世界,而不是简单的适应外国人的品味,恐怕还要不懈努力。而首先,要有一套能促进中国电影发展的机制。2001年,《卧虎藏龙》无疑是华人电影界风头最劲的影片,在全球的票房高达2亿美元,但是在中国市场却亏损了400多万。这件事让我开始觉得应该和外国大公司合作,参与海外的分账,这样才能赢得合理的回报。
电影《大腕》是中国第一部全球票房分账的电影,合作者就是华谊兄弟和美国哥伦比亚公司。有的公司可能是害怕全球分账过程中,外国公司会有票房欺诈的现象。但我相信像哥伦比亚这样的大公司,不管是从她的历史还是名气来看,都应该是有规范的制度和文化作后盾的,所以我敢大胆的和他们合作。当然任何尝试都不可能没有风险,可是我不在乎,所谓“变则通,通则久”,暂时的损失只要不影响长期的发展我就能够接受。
有人因此说我是“商人艺术家”,有人说我是个“冒险家”,也有人说我是一个“拿来主义者”。其实说到底,我只是想要选择一种最好的方式去做,留学是这样,回国是这样,现在做电影还是这样,至于结果,就顺其自然吧。
品人生
我是一个不习惯总回头去看的人,更不善于为自己的生活去总结。这些年因为做电影,媒体的关注多了,才冒出那么多故事性的经历来。事实上反而是媒体的采访,才让我有机会去整理一下走过的十几年创业路。
我总觉得我的成功运气占了大部分。说到努力、奋斗,每天北京大街上那么多行色匆匆的身影,哪一个不是在努力,不是在奋斗?说到天分,这本来就是上天赋予的,就更是我的运气了。而且和我的同学、战友、朋友们相比,我从不觉得谁比谁更优秀,可能在某一个小方面,我们会有各自的优势,但是谁都有优点和缺点,各人的综合能力都相差无几。每一个人最初的起跑线都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当你把握住第一次机会,获得了一个阶段的突破之后,下一个阶段就进入,了一个与别人不同的平台。这种差别不仅是实质上的,也是心理上。就像华谊兄弟做到现在,已经不再需要为合作者、广告收入发愁了,因为华谊兄弟这个公司的名号就是活广告,自然会有其他的公司、投资者来找我们合作,我们只要从中做出最好的选择就足够了。这个时候,刚刚起步的电影公司要和我们竞争当然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仔细想想,我一路上都是顺其自然的走下来,能够走得这么顺利,真的不能不说是运气。
至于未来会怎么样,并不是自己能够驾驭的,生活最重要的是抓住今天。对于明天,我们只能设定一个目标,让自己向着那个方向去努力。这样我们工作着生活着才会比较有意义,但结果,却是未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