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知识]关于“库尔斯克号”惨案的最后报告
作者:[俄]弗拉基米尔·瓦西里耶维奇·乌斯季诺夫

《中外书摘》 2007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徐东辉 译 张洪波校译
       下列事实可以证明“库尔斯克号”位于潜艇1号隔舱货架上的鱼雷发生了爆炸:
       1. 找到了战雷头的金属外壳碎片,碎片有爆炸作用的痕迹,并且这种痕迹是炸药装料传爆变化特有的。
       2. 找到了17枚NN型鱼雷的尾部和一枚属于1号至3号潜艇隔舱内的NN型鱼雷。
       3. 鱼雷—导弹装备系统变形并且受损,该武器的碎片在潜艇的1号至3号隔舱内发现。
       4. 在一系列金属架及2号、4号和6号鱼雷发射器自动货架上有受到爆炸作用(接触性或者近区内)的痕迹,并且这种痕迹是炸药装料传爆变化特有的。
       5. 潜艇的耐压舰体在第11至第15隔框区域内严重受损,这与1号隔舱货架上战雷头的规定位置是相符合的。
       引起潜艇1号隔舱货架上的鱼雷爆炸的原因有可能是:
       1. 操雷尾部、4号鱼雷发射器炮尾和悬挂设备飞出的残片(碎片)引起一个或者几个战雷头的炸药发生爆炸,爆炸又转变为传爆。
       2. 由于鱼雷的蓄电池舱密封不严,海水把一次性电池激活,导致鱼雷受热,从而引起一个或者几个战雷头的炸药发生爆炸。引起电池失去密封的原因有可能是操雷尾部、4号鱼雷发射器炮尾和悬挂设备飞出的残片(碎片),也有可能是蓄电池舱的注液排放装置电点火管启动的结果。
       潜艇的耐压舰体严重受损,两个隔舱间的舱壁断裂,1号至3号隔舱的舰身结构和设备变形并且严重受损,是位于潜艇1号隔舱内的战雷头发生爆炸的结果。
       “库尔斯克号”核潜艇上发生爆炸的次序是这样的:
       第一次爆炸发生于潜艇在潜望深度(不超过20米)航行的过程中,在潜艇的双层舷空间的4号鱼雷发射器内。爆炸使潜艇的双层舷空间严重受损,彻底摧毁了4号鱼雷发射器,并且使2号鱼雷发射器部分受损。结果导致潜艇的耐压舰体上出了一个洞(在2号和4号鱼雷发射器所在位置),海水通过该洞进入到潜艇的1号隔舱,并且两分钟后已完全淹没了1号隔舱。爆炸时形成的冲击波以及被摧毁的操雷的尾部和4号鱼雷发射器的炮尾飞出的残片使放置在1号隔舱货架上的一枚或几枚战雷头中的炸药发生爆炸。发生在一枚或几枚战雷头中两分多种的爆炸反应导致了传爆,随后又将传爆脉冲传递给放置在货架上的其他鱼雷。
       第二次爆炸导致潜艇的耐压舰体在第11至第15隔框区域内严重受损,两个隔舱间的舱壁断裂,1号、2号、3号隔舱的结构和设备变形、严重受损。
       根据俄罗斯联邦司法部所属的俄罗斯联邦司法鉴定中心火灾和爆炸鉴定处所做的NN鉴定结论,“在‘库尔斯克号’核潜艇1号隔舱的鱼雷甲板尾部发现的物品的残片上没有明显的热力作用的痕迹。个别物品的受损处有可能是强度不大的热力——不超过200℃—300℃——作用的结果。”
       根据鉴定专家的结论,由于没有找到该舱其他部位物品情况的信息材料,因此,要想确定火灾发生的位置是不可能的。
       此外,对“‘库尔斯克号’核潜艇1号隔舱内是否发生过火灾也无法作出明确的结论,理由是:物品轻微的受损痕迹有可能是发生在距离这些物品相当远的位置(如:舱首部位远距离处)的火灾热力作用的结果;也可能是其他原因——鱼雷弹头爆炸的高温产物作用所致,或者因为隔舱的电力网在事故状态下释放的热力所致。”
       
       操雷的燃料成分在4号鱼雷发射器管中发生爆炸是由该鱼雷氧化剂储存器内发生的意外反应所致。
       这导致了过氧化氢储存器局部强烈受热,过氧化物分解,随后压力升高,鱼雷的过氧化物和煤油储存器彻底被摧毁。所生成的氧—煤油混合剂成为摧毁4号鱼雷发射器首部和尾部的热力爆炸的源头,爆炸还使位于“库尔斯克号”核潜艇1号隔舱内的战雷头受到了影响。
       第一次爆炸并非由非耐压舰体以外或者非鱼雷爆炸所产生的异物从外界对位于鱼雷发射器内的操雷结构施加作用所致。
       在第一次爆炸时,1号隔舱的全体艇员由于受到来自4号鱼雷发射器管冲击波的直接作用顷刻间死亡。
       由于全艇通风系统阀门被打开,压力瞬间升高而引发的气压伤使中心指挥台和2号隔舱的全体成员立即瘫痪,并失去了工作能力。
       在彻底摧毁2号和3号隔舱的冲击波引起的第二次爆炸和海水涌入的双重作用下,从舰首舱到5号隔舱的所有艇员全部遇难。
       6号、7号、8号、9号隔舱的艇员在第二次爆炸发生后转移至9号隔舱,8小时后由于一氧化碳中毒全部遇难。
       水下液体动力冲击通常是真正毁灭性的。这样的爆炸能够使“库尔斯克号”鱼雷发射器受损,随后引起1号隔舱弹药基数的传爆。
       曾经参加过“库尔斯克号”的验收工作的预备役上校、国家舰船验收常设委员会前特派员米哈伊尔·沃尔任斯基认为,这一切恰好表明了被爆炸搞得措手不及的艇员的职业技能。这位经验丰富的潜艇艇员肯定地说,完全有可能在第一次爆炸发生后,中央操纵台,也就是潜艇“大脑”的全体官兵被严重震伤,所以,在随后的随航日志中他们再也没有留下任何记录。这是有道理的。与此同时,潜艇指挥人员正确评估了所面临威胁的性质,种种迹象表明,也曾尝试过将“库尔斯克号”紧急上浮至潜望深度。为了尝试在水面状态将燃烧着熊熊烈火的1号隔舱淹没,为了不使所有弹药基数发生爆炸,这样做是必要的。还有一系列其他的间接证据证明,潜艇上并没有出现惊慌的场面。全体艇员为了保全潜艇尽了最大的努力……
       
       在“库尔斯克号”上一共做了200多项鉴定。如今,当调查组结束了全部的工作,确定了发生悲剧的原因时,所有那些长期以来一直被记者讨论的无聊的猜测都失去了意义。我想,这是针对潜艇失事刑事案首次开展的透明、详细的调查,并且起草了相应的调查诉讼文件。
       收集到的案件证据足以证明,2000年8月12日,在“库尔斯克号”核潜艇事故发生时,没有一艘水面战舰或者潜艇直接出现在作战行动区域内,即“库尔斯克号”的失事现场,也不曾向其所在方向进行过射击。
       没有任何的证据和迹象表明遭受了破坏行动或者恐怖袭击。
       潜艇失事不是与某个目标相撞或者违反航行安全规则和海上运输通航规则的结果。
       “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惨案发生于11点28分26.5秒(莫斯科时间),在巴伦支海北纬69°38′,东经37°34′处。造成悲剧的原因是由于存放过氧化氢操雷的4号鱼雷发射器内部发生爆炸,随后引起潜艇1号隔舱的战雷头发生爆炸。
       没有人是造成“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失事和艇上118人遇难的罪犯。
       所有参与设计、生产、保存、准备、使用653毫米口径操雷的人员都没有预测到该鱼雷有发生爆炸的可能,也没有预料到全体艇员连同潜艇一起会遇难,并且根据案件的情形,这种可能性是无法预测的。
       鉴于上述原因,本刑事案依据《俄罗斯联邦刑事诉讼法典》第24条第2款第1项的规定结案。
       现在回到那个令人难忘的时刻。“海豹”企业的厂属港湾里,有史以来第一次驶进了一艘——就像这里的人称呼它的那样——“死船”,而且核潜艇的核区首次在废品加工车间、在所谓的造船台被卸下来。
       以往一直是在漂浮状态将核燃料从潜艇上卸下,也就是卸载的地点是在港湾里。用这种方式,从1993年起,“海豹”已经对20艘潜艇实施了回收利用。但“库尔斯克号”是一艘事故潜艇,艇上的所有动力系统已经被切断。核动力船无法独立航行,因此,反应堆只能在造船台上即在岸上拆除。
       尽管“海豹”厂的专家迄今为止从来没有用这种方式卸载过核燃料,工厂还是做好了投入这项工作的准备。潜艇被送到罗斯里亚科夫修船厂的船坞后几个月,“海豹”厂的浮动船坞将把它从那里接过来。“库尔斯克号”将被放进车间,旁边将是用来装载被卸下的核燃料的专门的集装箱。随后,集装箱本身将被安放到一艘专门的船上,该船将会把放射性货物运送到一个储藏库。
       继核燃料被拆除之后,“库尔斯克号”上所有的设备都将会被拆下,剩下的金属结构将被送到“剪断机”下。这是一种专门用来切碎核潜艇废料的设备。所有的金属将被装入集装箱,对这些物品的放射环境预先测量过后,它们将被送往摩尔曼斯克进行销售。
       对在潜艇的主体被打捞上来之前已被切下的“库尔斯克号”舰首隔舱,决定采用定向爆破的方式就地炸毁,但只有等到调查所用的一切必须物证收集齐全之后才能采取行动。而全部物证正好在此之前收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