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人物]被孙中山称为“奇人”的张静江
作者:张南琛 宋路霞

《中外书摘》 2007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 《张静江、张石铭家族—— 一个传奇家族的历史纪实》
       
       与孙中山先生邂逅于船上
       当张静江往返于东西方之间,为他的贸易和出版而辛勤奔波的时候,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相遇出现了,这就是在茫茫大海上的一艘轮船上,他与孙中山先生不期而遇,时间是1906年春天(一说是1905年冬天)。
       据胡汉民后来回忆(载周贤颂《纪念张静江先生百岁冥诞》),这年春天,孙中山先生为了开展革命活动,乘船绕道前往日本,在这艘海轮上遇到了张静江先生。“彼时,他是清廷驻法国公使孙宝琦的商务随员,要求和国父谈话,国父有戒心,回避他。不意静江先生在甲板上拦住国父,说:‘你不要瞒我,我知道你是孙文,你不要以为我是反对你的,我却是最赞成你的人!’”会谈之后双方有了了解,最后静江先生与孙中山先生约定,将来如果革命起事需要钱的话,可拍电报给他,并约定暗号,如拍“A”字即是一万元;如拍“B”字即两万元;“C”字则三万元,以此类推即是。孙中山先生将他的地址记在了小本子上,当时并未很在意。
       1907年孙中山先生前往河内,计划再次发动起义时,经费没有保障。他忽然想起了张静江,对胡汉民说:“我上次在船上碰到一个怪人,脚微跷,说要帮助革命,约定三个字,第一字即一万元,第二字为两万元,我怕此人是清廷的侦探。”胡汉民听了则说:“反正横竖不亏本,拍个电报试试又有何妨?”于是按张留下的地址拍一个字的电报,不多时果真一万元汇到了。过了一些时日,又拍出第二字、第三字,钱均如数收到。不仅如此,1911年3月广州黄花岗武装起义,还有革命党人彭家珍炸杀清廷大官僚良弼,以及蓝天蔚在关东起义等行动,均得到了张静江财力上的资助。只要孙中山有电报来,他从不回绝。
       所以孙中山先生称其为“奇人”,民国后又称其为“民国奇人”,以后又称其为“革命圣人”,并题“丹心侠骨”相赠。事后孙中山先生让胡汉民代笔函谢张静江,并详述军事行动及款项开支情况,张静江则复信说:“余深信君必能实行革命,故愿助君成此大业。君我既成同志,彼此默契,实无报告事实之必要;若因报告事实而为敌人所知,殊于事实有所不利。君能努力猛进,即胜于作长信多多。”以后孙中山如急需求援,他总是如期按数汇到。所以孙中山曾说:“自同盟会成立之后……始有向外筹资之举,出资最勇而多者,张静江也,倾其巴黎之店所得六七万元,尽以助饷。”后来张静江因骨痛病加剧,在家养病时,孙中山先生还特意推荐留德回来的名医李其芳为其诊治,劝张安心养病,并在信中说:“俾贵体恢复常态而再出为国尽力,这岂是一人之幸,实为吾党之大幸也!”(原信现存南京国家第二档案馆)。从那以后,张静江的政治倾向渐渐从无政府主义,走向了孙文主义,他口袋里的钞票也就有了更为广阔的用途。
       民国元老戴传贤还曾向人讲述张静江在护法战争时的壮举。当时蓝天蔚在广州起义,张静江一次就送他大炮4门,步枪3000支,都是他在国外设法买来的。
       “民国奇人”的大手笔
       世人皆知张静江是倾其所有赞助革命的功臣,但究竟赞助了多少,向无具体的统计。近期笔者通过大量的调查,又参考了为张管理了30年账务的李力经先生的回忆录(《漫谈张静江》),方才有了些具体的印象。这些资料证明,张静江不仅从经济上大力支持孙中山先生,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又鼎力支持蒋介石。从他到法国创办通运公司,到国民党北伐战争胜利这几十年间,处处都显示了他超乎寻常的经济才干和舍家取义的大手笔。
       除了在海外的大笔捐款,在上海时张静江亦是如此。据李力经先生说,辛亥革命时,张静江正在上海。陈英士率兵攻打上海制造局时,张负责后勤供应,为筹措各种军需,两天两夜未合眼。李力经又说,在他担任张的账房后,曾看见有一木箱的沪军都督府的公债票。当时曾有人劝张,可将这批公债票向国民政府索款,但张不同意,说是他在辛亥革命以前就为革命用去许多钱,从未去要过。这些公债票是陈英士在上海起义时的一部分垫款,就更不必去计较了。于是就关照李力经烧掉算了。烧掉的时间是1932年春天,是由李力经亲自办理的。究竟烧掉了多少公债票,也就是说,沪军都督府时期他究竟赞助了国民政府多少钱,已永远是个谜了。
       
       李力经还说,张静江不仅倾力支援革命,国民党中一些高级人物私人向他开口借贷时,也总是有求必应。张在辛亥革命后最初住在上海南京路西藏路的大庆里,后迁至成都路的广仁里,不久又迁居武定路的鸿庆里,最后才搬到马思南路的花园洋房里。
       在大庆里时,蒋介石常来向他私人借款,每次二三百元不等。每逢年终时,蒋总要张的账房间抄一账单给他,煞有介事地像要准备还钱的样子,可是从来没见他来还过。其他借钱人基本也是如此。李力经接手正账房时(最初是副账房),发现账面上应收的款项内,绝大部分是私人借款,诸如戴季陶、蒋介石、于右任、周佩箴、孙科、宋子文都赫然在内。可知这些人见张是个“大手笔”,久借不还已是常事。后来因为这些呆账常年“挂”在那儿,已成为账务上的累赘,李力经就请示张该如何处理,张竟说:“看来都是些烂账,算了嘛,不必再记,把它全部勾销了吧!”于是一笔勾销,人们更可以有借无还了。
       事实上,张静江并非永远是富翁,相反,他始终在为民国尴尬的财政绞尽脑汁。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的1908年,他在法国的通运公司,因多次为革命大笔汇款而发生资金周转不灵,当时的同事又以这样的汇款漫无节制而对张静江心存不满,终于导致一些人跟他分道扬镳,另立门户。他的开元茶叶店也因同样的原因而卖掉了。
       于是他联络中外友人,筹措举办通易银行,可惜并非所有的人都热心革命,投资者大多热衷近利,取观望态度,终使这个银行流产。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成为战场,贵族们人心惶恐,保命要紧,中国的丝绸、瓷器、古董等不再是人们争相抢购的奢侈品;况且因战事交通阻滞,张静江在巴黎的生意受到巨大的冲击,他不得不再次东归。但那时国内民国初建,南北对峙,袁世凯在北京坐上了大总统的宝座,时时梦想复辟帝制当皇帝,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的确“尚未成功”,正是需大量用钱的时候。1915年,张静江被中山先生任命为中华革命党的财政部部长,居上海经商筹款,部长职由次长廖仲恺署张代行职权,而张肩上的经济使命就更重了。
       革命军队所需的款项是巨大的,不得已,只能以他的信誉和影响,向海外华侨借贷。据1917年1月31日张静江通电各地的报告说,借款的总数已达日金174万、英洋111万,另借日本人久原房之助私人款日金80余万、犬冢信太郎15万、山田纯三郎5万,还有国内借款若干。后来,不仅他在巴黎的开元茶叶店卖掉了,在上海马思南路的6幢花园洋房也卖掉了,全都成了革命的经费。所以后来人们称他是“毁家襄助革命”,实不为过。
       事实上,张氏家族中,不仅张静江本人多次向革命大笔捐款,南浔张家的其他人,如张石铭、张弁群、张乃骅等都曾经在张静江的带动下,多次向革命事业大笔捐款。
       根据现在的不完全统计,张静江在辛亥革命前后对革命的捐款达到了110万两白银,这个数字按购买力的比价如果折算成2006年的钱款,大约相当于2000万美元。张氏家族其他成员在这一时期的捐款大约为20万两白银。所以,张氏家族为辛亥革命的捐款总数,大约在130万两白银以上,相当于2006年的2600万美元。
       这个数字意味着,张氏家族的捐赠在国民革命中的确意义非凡。虽然国民革命迟早总会成功,但是,在当时如果没有张氏家族的财政支持,孙中山先生面临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