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史事]一场伪造古生物化石的闹剧
作者:任 木 庞燕雯 尹传红

《中外书摘》 2006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 《假象:震惊世界的20大科学欺骗》
       一块假造的化石引出了
       一个荒唐的科学骗局
       东北,辽宁,下三家子。这是一个在地图上根本无法找到的小村落,这里的人和中国的大部分农民一样,过着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清贫生活。可是,大自然却赋予了这个小村落一种得天独厚的资源——化石。这给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兄弟们带来了另外一条财路。就是从这里,那些记录着历史的古化石源源不断地流向了世界的各个角落。他们挖掘、走私化石的目的只是为了能够获得一些额外的收入。
       老丁的拼图游戏
       在下三家子村,有一位靠挖掘贩卖化石为生的农民,我们姑且称他为老丁吧。老丁和他的许多乡亲们一样,经常挖掘化石,并把挖到的化石以相当低廉的价格卖给到此地收购的化石贩子。从事这样的营生多年,使得老丁也成了一名资深的化石挖掘者。1997年盛夏的一天,当他在一个页岩坑中挖掘时,挖出了一块浅黄色的石板。这块石板,也许平常人看来并不觉得有多么特别,可是老丁根据多年来的经验,一眼就看出了它是一块化石。这块化石中的骨头看上去像是鸟类的,化石上面的羽毛和喙的印记更加证实了他的猜测。
       这个发现激发了老丁的挖掘信心。他继续挖掘,终于在离此不远的地方发现了另外的石板,上面有着尾巴的清晰印记。除此之外,他还找到了一些脚和别的部位的化石。这些化石,由于挖掘中的不慎,有些已经断裂开来,而某些断裂正好沿着层面将石板一分为二,歪打正着地形成了古生物学家们所说的正副模。
       这一天的收获,让老丁非常满意,他心满意足地把挖到的化石背回家里,把这些化石统统倒在地上。突然间,一个想法进入了他的脑海,如果单单是把这些挖到的零碎化石卖给来收购的化石贩子,价格是相当低的,可要是这些化石是一副完整的动物或植物骨骼,那就另当别论了。于是,老丁就在自家那间低矮的小平房里,按照自己脑中想当然的思路,玩起了拼图游戏。他把当日挖到的所有化石汇集在一起,利用一种自制的粘胶把有着鸟身体化石的石板和有尾巴的石板粘在一起,并利用其他的化石碎片,凑成了一副完整的带着尾巴的鸟类化石。一个有着原始鸟类身体和一个陆地跳跃的驰龙尾巴的生物,就此诞生了。
       买主是一位非常精明的化石贩子,常年从事着化石走私的行当。当时他对这副化石的真实性确信无疑。不过即便他发觉了什么蹊跷,恐怕他也不会有太多的犹豫,如果一个拼凑出来的化石可以使标本看上去更加完整,更加容易出手,自然是他求之不得的好事。
       在这位化石贩子的运作下,老丁的“拼图玩具”,很快就出现在了美国。
       虽然自1982年开始,我国就已经明令禁止化石出口,可实际上每年仍有大量国宝级别的化石流失到国外。虽然这位化石贩子一直声称,他的化石全部是“合法取得”,并且是作为“标本交换计划”的一部分“合法地”出口的。可是这样的理由未免太过牵强,况且,有人的地方就必定有“后门”可走,这是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不能避免的事实。
       就这样,通过了层层的检查和关口,终于,在1999年2月初,这块鸟化石出现在美国图森的宝石矿物展销会上。图森拥有全世界最大的化石市场,这里的化石交易已经达到一个相当繁盛的程度。就是在这里,这块化石碰到了一个“慧眼识才”的人——斯蒂芬·赛克斯,他也就是后来这块化石的买主。
       博物馆长的美梦
       斯蒂芬·赛克斯是美国犹他州一个叫做布兰丁的小镇上的恐龙博物馆馆长,同时,他和他的妻子西尔维亚都是恐龙标本的狂热爱好者。他们收集所有与恐龙有关的工艺品和艺术品,还曾创作过大量实物大小的恐龙图片,有些还被大博物馆所收藏。
       当第一次见到这块鸟化石的时候,斯蒂芬·赛克斯如同发现所罗门王宝藏一般,狂喜之极。
       赛克斯一眼看出,这块化石中的东西,是过去从来没有人发现过的。它长着始祖鸟一样的头和翅膀,身上有毛,却有一条恐龙的尾巴——它是一只最原始的会飞的恐龙!
       在古生物学里,鸟的起源问题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鸟类是恐龙进化而来这个假说已出现一百多年了,相信的人很多,但一直苦于缺乏证据。然而这块化石却表明,在恐龙与鸟类之间,还存在着一种新的物种,它长着恐龙的尾巴和鸟类的身体。它正是人们一直在寻找的恐龙向鸟类进化过程中缺失的环节!这一发现无疑是极其重要的,一旦被证实,它所可能产生的轰动效应将足以震惊业界,并且意味着前人的理论将被全盘颠覆。
       赛克斯对化石的真实性深信不疑。他毫不犹豫地以8万美金的价格从化石贩子手中买走了化石,连价都没有来得及还。他和他的妻子都坚信,这块化石将会成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他们梦想着这块化石会吸引全球各地的爱好者前来参观,从而使他们的博物馆可以驰名世界。当然,随之而来的除了知名度还有大把大把的钞票。
       此时的赛克斯夫妇已经沉浸在了自己亲手编织的美梦中不能自拔,他们把随后的一切梦想都建筑在了这个地基不稳的“空中花园”之上。可是他们似乎忘了,一旦地基倒塌,那么他们苦心经营的一切,也会荡然无存。
       人为的“合法”研究
       在买下了化石的一周之后,赛克斯夫妇找到了他们的老朋友菲利普·柯里,想约他一起共同对化石进行研究,并完成一篇有分量的论文。柯里是著名的加拿大科学家,在艾伯塔省的皇家特雷尔古生物博物馆工作,是世界上研究兽脚类恐龙方面最有经验的专家,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听了赛克斯夫妇绘声绘色的描述之后,出于好奇心,同时也出于一种对老朋友的信任,欣然应允了他们的请求。
       柯里与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来往甚密,经常向他们提供古生物方面的资讯,于是他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国家地理》杂志的高级编辑克里斯托弗·斯隆。《国家地理》杂志由美国国家地理学会主办,是一本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期刊,以普及地理和自然知识为宗旨,涉及领域包括地质地貌、考古、天文、野生动物、异域文化等。
       斯隆对柯里的话非常感兴趣,因为这是一个可以产生巨大轰动的新闻。于是,他考虑写一篇关于这件化石的报道。可是,当一切都准备就绪的时候,新的问题又浮出水面:这件化石是从中国走私而来的,背景当然是见不得光的,怎么才能让它变得正大光明呢?
       一开始,柯里和斯隆都十分犹豫,不想趟这趟浑水,生怕一个不慎,损坏了声誉,可是,他们又觉得关于这件化石的研究极具潜力,最后他们费尽心机,想出了一个办法。柯里和斯隆知道,中国的法律不允许走私脊椎动物化石,但如果化石能够回归中国,那情况就会不一样了。因此他们说服了赛克斯夫妇,同意在完成化石的研究后把标本归还中国。以此为条件,他们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达成了协议,在化石将来归还中国的前提下,由柯里等人在美国完成对化石的研究,并派出所内的科学家徐星到美国协助研究。
       轰动一时
       当这块化石取得合法身份之后,柯里和赛克斯夫妇便开始了他们下一步的计划。他们委托得克萨斯大学奥斯丁分校的教授蒂莫西·罗和助手用仪器对古盗鸟化石进行了100小时以上扫描,生成了一系列的图片,图片显示出化石上大量的断裂,他们发现整个化石总共由88个碎片组成。
       此时,斯隆也得到了《国家地理》主编艾伦的委派,开始着手准备关于古盗鸟化石的报道。
       10月14日,世界著名的新闻社美联社发出电讯:研究者发现了最原始的会飞的恐龙的化石。消息引用柯里的话说:他们从来自中国辽宁的一块化石中,发现了一种长着锐利爪牙、和火鸡大小差不多的动物,可能是最原始的会飞的恐龙。这一发现使生物演化过程中恐龙和飞鸟之间缺失的环节连接上了。他们把这个动物命名为“辽宁古盗鸟”,美联社还随消息发出一张由赛克斯复原的辽宁古盗鸟照片。
       10月15日,美国国家地理协会在其总部的探索者大厅免费展出了“辽宁古盗鸟”标本,同时展出的还有两件也是出自中国辽宁带“毛”但还不会飞的恐龙的化石标本。
       “会飞的恐龙”!这条消息引发了全球轰动,各大新闻社、网站等纷纷转载,把这条“科学报道”发向了全球的每一个地方。它甚至还被评为“1999年十大科学新闻”之一。
       1999年11月,由斯隆撰文的头条文章《霸王龙有羽毛吗?》在《国家地理》杂志上正式发表。实际上,这篇文章介绍的是美国国家地理协会展出的三种带毛的恐龙,它们都是食肉恐龙,和霸王龙同属兽脚类。而霸王龙高大凶猛的形象,通过《侏罗纪公园》等影视节目,在美国可谓家喻户晓,使用这个题目,自然更能引起读者的注意。
       四处碰壁
       《国家地理》杂志的文章让“古盗鸟”声名大噪。但是,赛克斯和柯里等人需要的不仅仅是公众的声音,他们需要得到科学界的支持。早在斯隆的文章发表之前,他们就将一篇标题是《长着弛龙一样尾巴的带牙的鸟》的文章投给了著名的学术期刊《自然》杂志。很不幸的是,这篇文章遭到了《自然》杂志的退稿,因为它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审稿。可是柯里和赛克斯等人急于想在《国家地理》的文章发表之前,先得到这个权威科学杂志的支持,结果这个如意算盘落空了。
       在遭到《自然》杂志的退稿之后,柯里和赛克斯又急急忙忙把目标转向另一家权威学术杂志——《科学》。可是在文章进行评阅后,《科学》同样拒绝了这篇文章,说它需要更多证据来证明“古盗鸟”确实具有鸟的特征。
       一而再、再而三的被拒,并未让柯里和赛克斯收手。在成千上万的《国家地理》杂志开始印刷时,他们还在信誓旦旦地向斯隆保证,他们可以找到一个地方发表他们的论文。
       闹剧收场
       在柯里和赛克斯投给《自然》和《科学》杂志的论文中,第四作者名叫徐星,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一名研究人员。
       当时尚不满三十岁的徐星已经获得了古脊椎动物学专业硕士学位,是所里一位相当有潜力的后起之秀。徐星为人严谨求实,凭借天资与勤奋,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颇有建树。这位长着娃娃脸的中国科学家受研究所的指派,急匆匆地飞到美国。可是在到达之后,当地有关机构仅仅给了他两天的时间观察化石。当他第一次看到这块化石时,他就怀疑它是拼凑过的,尤其是在其身体和尾巴连接处存在一条明显的断裂,而且部分骨骼缺失。虽然古生物标本中肢体不完整或者骨架不相关联是很常见的,并不足以否定它的真实性,然而,这个疑点却一直留在徐星的心里。
       两天后,徐星来到了华盛顿,参加一个关于这个化石研究的新闻发布会。在会上,仅仅与化石相处两天的徐星当然是毫无发言权的,不过徐星的到来本身就是一个标志,标志着美方的这次对化石的研究是完全合法的。柯里等人并不指望,甚至并不希望他的到来能给研究带来任何的帮助,他在论文中的署名,只不过是挂名而已。
       当然,此时的柯里也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位他认为是无足轻重的人,在两个月之后,却改变了一切。
       1999年12月,美国国家地理协会收到了徐星的一封电子邮件,获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古盗鸟”是一件伪造的标本!
       徐星在信中说,他和同事们在研究另外一件采自辽宁的兽脚类小盗龙标本时发现,这件标本的尾巴恰恰是古盗鸟标本尾部的一半。因此有充足的科学证据表明,“辽宁古盗鸟”是一个由不同动物骨骼拼凑起来的人为“物种”。
       2000年4月,美国国家地理协会宣布:经过一个专家鉴定团的精密鉴定,确定辽宁“古盗鸟”化石至少是两种动物拼凑而成的。《国家地理》杂志也公开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所有的争论在瞬间便没了声息,一切归于平静,这场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也从此画上了句号。
       后来,徐星曾在一篇名为《我所了解的“辽宁古盗鸟”事件》的文章中,为整个事件做了这样的总结:“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辽宁古盗鸟’标本至少是由两种不同的动物拼凑而成的。它的头部和身体部分代表一种全新的中生代鸟类,初步观察表明,这种鸟类比大多数同时代鸟类要进步,具有更强的飞行能力,对于研究原始鸟类向进步鸟类的演化可能具有重要意义。尽管‘辽宁古盗鸟’是一件假标本,但标本的不同部分分别包含着重要的科研信息,它依然是一件重要的标本,只不过现在蕴含的科学意义和人们最初所期望的不同。”
       自欺欺人的下场
       至此,我们不禁要问,一件手工拼接的粗糙的化石样本,是如何逃过众多科学家的专业眼光,直至最后,堂而皇之地登上《国家地理》的版面呢?
       其实,破绽还是有的,只不过,发现这些破绽的人,包括柯里和赛克斯夫妇,出于各种原因却没有及时地指出,以至于最后使整件事情演变成为无法收场的闹剧。
       在论文筹备的时候,柯里曾经去布兰丁镇观察化石标本。据柯里本人后来回忆说:“我已经意识到化石有点不大对劲,因为在身体和尾部之间没有关联,而且两条腿显然是正副模。”可是柯里对此却无意深究。后来,得克萨斯大学奥斯丁分校的教授蒂莫西·罗在对古盗鸟化石进行扫描时也发现,这件化石标本可能是赝品,因为尾部与身体并非是自然连接而成的。可是他也马上放弃了自己的怀疑,认为这件标本是无可指摘的。
       在化石研究中,发现化石是拼接而成是件常有的事。虽然“古盗鸟”标本被拼接过,但根据化石各部分的比例关系、化石骨骼的特点等,当时还无法找到这一标本是由不同动物拼接而成的确凿证据。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柯里等人虽然发现了事情的不妥之处,却没有一个人勇敢站出来公开此事的缘故吧。无疑,他们心存侥幸,期待着这篇论文的发表可以为他们带来名誉和地位的提升。
       在闹剧收场之后,柯里从此权威扫地,赛克斯夫妇却还在不死心地为自己辩解,而蒂莫西·罗则表现出一副特别清白的样子,声称自己早知化石系伪造。只有那位斯隆,则是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万分后悔。
       一件学术丑闻,令我们看到了业内人士的众生相,也算是见微知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