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青年一代]学习人生从名人开始
作者:京 东

《青年文摘(红版)》 1999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1998年9月,著名主持人温迪雅告别了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去英国留学。行前,温迪雅坦言:在《东方时空》奋斗的五年,是她一生中最可宝贵的财富。五年心路,是在不断地感悟人生,发现人生……
       1993年8月,一个名叫温鸿雁的女孩子走进了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组的招聘处。这个女孩子在来应聘之前曾经照着镜子看了半天,心想,自己这样一张娃娃脸,好像更适合去当一个少儿节目主持人。此前,她从北京广播学院毕业后一直在一家银行工作。她负责宣传,经常写些表扬稿,拍些宣传照片,活儿很轻松,收入也很不错。这种工作往往是令很多同龄人羡慕的。但这一天天风平浪静的日子却让她感到无比的沉重,她隐约觉得,如果就以这样的方式来度过自己的一生,那可就算是白白活一回了。
       于是她决定跳槽。在朋友们一片惋惜声中,她来到一家咨询公司,有声有色地做起了拉广告的业务。后来她遇到了一个在中央电视台工作的同学,说新开辟的《东方时空》正缺主持人,建议她去试试。拉广告的经历告诉她:这个世界上只有很少的事情是不能试试的,有更多的时候,不经意的一试没准就会开辟出人生新天地。也许就是这种轻松的心态帮助了她,《东方时空》的制片人一眼就选中了她,让她入主《东方之子》,并且改名温迪雅。
       新生活随着新名字一起来临了。
       工作中,她感觉很大的压力来自她要采访的人。“东方之子”的采访对象都是些什么人?他们可都是中国各界顶尖的人物。他们哪个不是赫赫有名?哪个不是在各自的领域里都有着不同凡响的成就?哪个人不是拥有一座无比丰富的心灵宫殿?那么让这样一个年轻人与他们对话,任何一次访问都是一道让温迪雅难解的不等式。与他们对话,看起来是件荣耀事,可这些名人太容易让一个年轻的女孩子黯然失色了。
       如果想要不失色,温迪雅没有别的选择,只能用加倍的努力来充实自己。采访任何一个人,她都要花上大量的时间来查阅相关的资料,认真地构思框架,设计问题。为了采访朱德的女儿朱敏,她看了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整套VCD,同时还读了《先驱者的后代》、《纳粹集中营的中国女孩》等一批书,阅读量达百万字。为了采访前国家副主席荣毅仁先生,在短短两天的时间里,她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让自己对荣先生的家族史有了充分的了解……工作是令人兴奋的,而睡觉是十分奢侈的,这就是温迪雅的采访生活。
       1997年10月,台湾著名的杂文家龙应台来上海,温迪雅决定采访她。
       龙应台的厉害是所有知道她名字的人都能想像出来的。她以犀利的社会批评而著称,曾经在台湾刮起过阵阵“龙旋风”。她的一篇《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是内地读者熟悉的,后来她来北京真的生气了,写了一篇《我在北京吵架》,知名度更高。温迪雅她们的采访组是由一个出版社的朋友陪同引荐前去采访龙应台的,龙应台劈头就问:“我的书你们看过了吗?”温迪雅的朋友赶快打圆场说:“书刚拿到,还没有来得及看。”龙咄咄逼人地说:“那怎么办?你们对我不了解怎么采访?”然后转身对助手说:“让他们拿几本书去补补课。”她给温迪雅提供的是《野火集》和《女子与小人》的后半部。然后,因为还有另一个约见,她提前和那个出版社的朋友离开了,扔下了温迪雅她们呆坐在饭店的大堂里。
       温迪雅抱着龙应台让她“补课”的书回到了宾馆。温迪雅又是一夜未眠,对龙应台的书一通“恶补”。温迪雅发现,龙应台信手拈来皆文章的敏锐确有过人之处,尤其令温迪雅感兴趣的是龙以胡美丽的笔名和真名龙应台所展开的讨论,剖析了她作为女性对自身不同层面的思考。温迪雅读懂了龙应台,再去采访她时就有了精彩的提问。她们的对话没有针尖对麦芒,但是又淋漓尽致。采访结束后,龙应台感慨地说:“以往我接受采访,都要事先声明,不能派什么也不懂的小姑娘来。但你的采访与众不同,有的问题我是第一次被问到,提得很关键。”——龙应台给温迪雅补了课,温迪雅也给龙应台上了课:再大的“旋风”也没资格以貌取人。
       事实上,龙应台给温迪雅出的难题还不算大。新闻采访中最容易遇到的难题就是被采访者的拒绝,《东方时空》也不例外。可是《东方时空》的工作词典里只承认成功,而从不考虑任何人的任何性格,所以温迪雅必须学会坚韧不拔,学会软磨硬泡。当一次艰难的采访终于得逞时,温迪雅也会有一点洋洋得意。
       采访漫画家华君武先生时,颇费了一番周折。第一次采访,由于技术问题需要补拍,可到了补拍时间偏偏摄像师又因故未到。华老先生很生气,认为电视台不尊重人,决意不拍了。但温迪雅从小就特别喜欢华老先生的画,她不想轻言放弃。经过三番五次的反复联系,温迪雅说尽了好话,老人才同意了。第三次去拍他那一天,温迪雅正感冒,但因为有了此前的波折,温迪雅说什么也不敢取消采访了。进了门之后,温迪雅也不知道自己是为了提醒大家注意别传染了她的感冒,还是下意识地想得到一点同情和关注,她随口说她正在感冒而且发烧。当保姆告诉华老这个消息时。温迪雅只听得屋里传出华老的声音:“先让她走,我可不像小姑娘一样,病了没事。”
       温迪雅觉得他说的有理,八十多岁的人了,经不起病的折腾,于是就起身告辞了。临走,她说:“等我病好了再打电话给您。”华老半开玩笑地说:“你走后,这房间还得消毒呢!下次来得有医生的证明啊!”
       她怀着一种无法言说的心情走进了无情的风中。
       凭她从事记者工作这么多年经历的风风雨雨。这并没有什么。何况她对老人一直怀着无比的尊敬和爱护,甚至为老人如此珍爱生命而感动……但,她年轻的心中那一缕多感的酸楚怎么也挥之不去。她想:我为了什么?又有谁来在意我的心情呢?
       自己的心情只有自己去体会,自己的心痛只能自己去抚慰,这就是长大的过程。温迪雅曾经非常不情愿地接受过天津一个自由撰稿人的采访。采访一边进行,她的内心一边在懊恼和后悔,为什么在这种时候自己总是不能学会拒绝呢?半个多小时的采访中,她时时都能感觉到那个小伙子的紧张和慌乱,也能看得出他准备得并不充分。从一个采访者变成了一个被采访者,她进一步明白了,一个采访记者如果既不了解被采访对象,又不能在现场形成有效对话,是一件多么令人沮丧和不知所措的事情!
       但在内心,她还是佩服他的,并没有轻视他。他以撰稿为生,租借一台电脑,没有单位背景,可以想像他在采访中会碰到多少困难。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因为他的不容易,她才答应了他。采访名人是一种滋味,被人采访是另一种滋味,两种滋味混到一起,温迪雅在那一刻真是为自己曾经付出的一切辛苦和努力而感到暗自庆幸。她知道从前在仰视那些名人时自己的心情也曾多么的慌乱,可这慌乱没有让她退缩,反而激发了她的潜能。当她在不间断的学习中渐渐变得坦然和从容时,她终于发现,原来自己拥有着一笔这样大的财富:我可以在采访名人中学习人生。
       1997年4月,温迪雅采访全国残联系统的模范青
       年陈宁,去之前她很担心,不知道她自己的紧张会使对方更敏感的心意识到什么。谁知一见陈宁才发现,这一切担心完全都是多余。陈宁有许多发明创造,但令温迪雅真正称奇的却是他的内心世界是如此丰富。他们谈得相当投机,最后,温迪雅不由自主地对陈宁说:“难怪你的漂亮妻子能从哈尔滨跑到你身边来!”
       香港回归前夕,温迪雅去香港采访著名的数学家邱成桐先生。邱先生曾因解决了微积分几何难题“卡拉比猜想”而获得国际数学最高奖——费尔兹奖。当温迪雅和同事们来到香港中文大学时,进得了大门,停在逸夫夫人楼前,正不知怎么进门,突然发现墙上有一个大大的指示箭头。他们顺着箭头所指的方向走,又不断地发现好几个临时贴上的路标。在空无一人的研究楼里穿梭,凭着这些箭头,他们终于很准确地找到了邱先生的办公室。这就是一个数学家的思维和处事方式,让温迪雅生出了无限的感慨和亲切。
       还是在香港,温迪雅去采访成龙。成龙只能给15分钟的时间。当温迪雅和同事们到达成龙的办公室时,成龙刚刚送走一拨记者。这时他的助手马上给他递上来一盒快餐,他便默默而快速地吞下了。他告诉温迪雅,你们已经是第十拨采访者了,每个人的第一个问题都会问到香港回归,每一次他都要做出热情、良好的精神状态……他像是喃喃诉苦,又很快调整出没办法也要想出办法来的笑容……那一瞬,温迪雅的心里不禁一震,因为他的辛苦,因为他的坦诚……
       温迪雅也采访了《新龙门客栈》的导演徐克,当他们拍完了他的节目后,他没有过多的客套,直接就坐在办公桌后开始工作了……什么叫工作狂?什么叫天才出勤奋?这一切问题在温迪雅的眼里开始不言自明!
       温迪雅永远都忘不了采访张艺谋时的一个细节。因为她准备得非常充分,所以两个人谈得特别过瘾。告别时,张艺谋很兴奋,挥挥手说:“有事呼我。”温迪雅当场揭穿了他的客套:“我们真呼你,你回电话吗?”张艺谋不好意思地乐了,非常天真。温迪雅能够记住它,是因为张艺谋的一笑告诉她:如果你足够丰富,你就没有理由不平视人生。
       学会了平视人生,温迪雅的眼里就不再有名人凡人之分了。在最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她也同样学会了发现,美,就在人群中。
       温迪雅和她从前的男友分手多年了。后来有一次去他的家取回一些自己的东西,他不在家,接待温迪雅的是他的姥姥。他的姥姥据说已有93岁了,但这些年来她一直说自己88岁。姥姥从前非常喜欢温迪雅,常拉着她的手说起来没个完。温迪雅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她扔到垃圾筒里的一双破袜子,被姥姥不知什么时候捡起来,洗干净补好还给了她。
       这一天,姥姥见了温迪雅非常高兴,像见了亲人似的问寒问暖。温迪雅要取的东西装在一个大纸箱子里。放在了阳台的最里边,姥姥要去拿,温迪雅没同意,而那时他的弟弟一只手臂骨折了也不能动。温迪雅实在挪不开其它东西,也只好告辞了。这时,姥姥已开火准备煮饺子,温迪雅替她关掉了火。姥姥却依依不舍地抱住她说:“小温,我喜欢你呀小温……”不断地重复。她一时不知该说些什么,心头酸酸的,胡乱说些安慰的话。姥姥就像是恨自己的孩子不争气,要让她争气的样子,大声地对她说:“小温,你要找一个好男朋友,带来让我见见,我希望你幸福……呜呜……要常来常往呀,要来看我呀!”姥姥又指指桌上她买的东西说:“不要乱花钱,一个人在外,要为自己存点,以备万一……”
       温迪雅的眼泪哗哗地流了下来,姥姥不是一个俗气的令人生厌的老人,温迪雅从未见过她为自己而抱怨,她这一生几乎没想过自己。先是为了自己的子女,又是为了女儿女婿,接着就是孙子孙女、孩子们的孩子……姥姥信佛,每天都要念经。她把要保佑的人写在纸条上,据说那里面也有温迪雅,却没有她自己……在那一瞬间,她就理解了,这就是爱,这就是生活,这就是她一直在学习的人生!
       平视人生,让温迪雅懂得了放弃。很多人不理解她为什么在事业最红火的时候会突然想离开中央电视台,离开她干得非常不错的工作,到遥远的英国去读书。只有她自己知道,世界很大,她要不断地飞,不断地飞,“鸿雁”,不就是她生命中最起初最本真的预言吗?
       (李颀、怀特摘自《青年月刊》199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