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走向成熟]亲近权威是一着好棋
作者:华明玥

《青年文摘(红版)》 1999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在职业生涯中,我们经常目睹这样一些年轻人,他们是腼腆的,清高的,害羞的。如果不是向领导交报告,他们决不会到领导办公室去坐上一坐,谈上五分钟:召开部门会议时他们总是坐在离领导最远的地方,既不提建设性意见也不提批评意见,即便领导点名令他发言,他也仅是仓皇结束与领导的四目交接,讷讷附和别人;甚至,在单位安排年假旅游时,领导一再声明要与大家尽情游乐,彼此放下职位等无形约束,他们仍显得拘谨或者清高,不想与领导分享同一只木排或橡皮艇。他们总是与“群众”在一起。言谈之中,他们似乎还非常鄙薄那种亲近领导,亲近权威的行为。然而,很不幸,这些在领导的印象中总是“朦朦胧胧说不出好坏”的基层职员,总是缺少申明自己看法,发挥自己才华的机会,他们总是显得怀才不遇、郁郁寡欢。在议论中,他们会抱怨领导没有识人的眼力。其实,在管理层服务数十年的人都知道,任何人的观察范围都是有限的,领导面对的是一个静默而强有力的集体,发挥出这个整体的优势才是他昼夜要考虑的;至于识不识人,首先在于这个有才华的人自己是否甘于坐到权威面前去,展示自己不为人知的一面。
       也就是说,你要给领导一个机会认识你,然后才谈得上合理地派遣你到最合适的位置上去。你要成功,在面对权威时,自己首先要放下那副“有才华的老百姓”的架子。
       在亲近权威的历程中,有些似是而非的成见首先要得到纠偏:
       第一,如果我要出现在领导面前,一定要以一个争辩者的形象出现,方不失尊严。
       错。任何明智的领导人都欢迎不同意见,但都反对把时间无谓地花在争辩上。“不要争辩”被写入了许多权威的行为准则中,搞企业、用人,都不需要争辩中的对立情绪。所以,如果你有机会面对面地提出不同意见,需记住不要以“拍案而起”的方式,而要在幽默而尖锐的氛围中一针见血地提出来,要懂得在这其中维护权威或领导同样敏感的自尊心,要诙谐而策略地提出反对意见,最好让领导在笑声中接受。
       第二,如果我要在领导面前站得住脚,一定要用工作成绩来说话,而不采用所谓“私人关怀”的策略。
       错。作为明智的领导,当然欢迎坐到他面前来的员工都是竞争中的强者,但他同样不希望他们递上公文夹就走。高处不胜寒,一名领导人要承受的压力和孤独是无法言喻的,这背后也许包含着诸多动人的“私人故事”,例如他被迫不能“忠孝两全”。例如他最终成了每月只有一次机会探望儿女的“成功人士”,例如他最终为事业上的倾注而付出了代价——他的健康状况堪忧。即使身为老板他也找不到能分担苦恼的人,因为,他已被人们的想像熔铸成精神上的“钢铁战士”。所以,领导也需要关怀。世事就是这么奇妙,很多人,是先在私人压力上安抚了处在强者位置上的领导,然后,他们意外地获得了成功的机遇。
       领导也急需来自下属兼朋友的“私人关怀”。
       第三,如果在领导面前出现不拘小节的错误,将是最大的失误。
       错。从本质上讲,谁都不希望有才华的人不露破绽。领导也是如此,如果你在才华之外谨小慎微,滴水不漏,领导也许会怀疑你对他而言是潜在的威胁。这种亲近之举可能反而对没野心、一心干事业的人没好处,所以不如在领导面前犯一些无伤大雅的小错误,借机展示“本真的你”,而在领导面前取得信赖。
       第四,接受来自领导的非公务意义的邀请会惹闲话。
       是的,当然会引发一些议论,甚至,在你被点名去陪患有肩周炎的领导打几局乒乓球时,整个单位已盛传你将要被提拔的消息了。但你是否要因此打退堂鼓,推掉这一可以全面展示自己的机敏、活力、自信风采的机会呢?事实上,你正可以在这一非公务意义的邀请中展现自己的说服力。
       不要忘了领导不一定会在正式场合中观察人,在正式场合中,人人都正襟危坐,面目模糊,而在与领导单独接触的私人氛围中,他们各自的目的性和为人作派,就呈现了出来,比如阿谀之人在这种场合会很紧张,琢磨怎样的对阵结局是领导最喜欢的;心地磊落之人却可以放开手脚来打乒乓,这一切,相信都逃不过识人者的眼光。
       第五,如果你与领导的关系密切,你就会失去群众基础。
       当然,有这种可能性,你与领导关系密切,你被委以重任之后,一些原先的“朋友”会疏远你。也许是出于嫉妒,也许是出于旁的什么原因,他们会散布对你不利的流言,比如说,说你是上层的“关系户”。但,最终每个人是凭自己的能力与才华说服人的,如果你受到提升,而且胜任或胜出那个职位,流言就会云开雾散。
       我们不能操纵别人的议论,但我们可以生长自己的智慧之果。面对果实,任何非议都站不住脚。所以,你要成功,先不要畏于人言。只要你不是谄媚之徒,真相最终会还你清白。
       关键是先抓住成功之梯的第一级:让权威肯定你,认识你。
       (宋庆军、郭美芳摘自《时代青年》1998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