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品味人生]相约星期二
作者:[美]米奇·阿尔博姆

《青年文摘(红版)》 1999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一个老人临终前,给他的学生上的14堂关于人生意义的课程……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位名叫莫里·施瓦茨的美国社会学老教授身患绝症,将不久于人世。他16年前的学生,作家兼记者米奇·阿尔博姆偶然得知,匆匆赶去探望。教授宣布,他将给学生上最后的一门课,时间定在每星期二。于是,这位学生每周一次乘飞机飞越七百英里,赶到教授的病床前去上课。这门课讲授了14个星期,内容涉及遗憾、家庭、婚姻、情感、金钱、衰老、死亡、原谅等关于生活意义的话题。最后一堂课便是葬礼。
       第七个星期二谈论对衰老的恐惧
       老师去世后,学生把听课笔记整理成书,书名就叫《相约星期二》。此书已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本文为书中部分内容的摘要。莫里以一种特有的勇气去面对一个新的现实:现在得有人替他擦洗身体了。
       这不是一下子就能适应的,莫里承认道,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完全向疾病屈服的表现。现在连做最隐私、最基本的事情的权力也被剥夺了——上厕所,擦鼻涕,擦洗自己的身体,除了呼吸和咽食外,他几乎一切都得依赖于别人。我问莫里他是如何保持乐观态度的。
       “米奇,这很滑稽,”他说。“我是个独立的人,因此我内心总在同这一切抗争——依赖车子,让人替我穿衣服等等。我有一种羞耻感,因为我们的文化告诉我们说,如果你不能自己做这些事,你就应该感到羞耻。但我又想,忘掉文化对我们的灌输。我的大半生都没有去理睬这种文化。我没有必要感到羞耻。这有什么关系呢?
       “你知道吗?真是太奇怪了。”
       是什么?
       “我感觉到了依赖别人的乐趣。这就像重新回到了婴儿期。有人给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们都有过当孩子的经历,它留在了你的大脑深处。对我而言,这只是在重新回忆起儿时的那份乐趣罢了。事实上,当母亲搂抱我们,轻摇我们,抚摸我们时——我们没人嫌这份呵护太多,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甚至渴望回到完全由人照顾的年代去——这是一种无保留的爱,无保留的呵护。许多人都缺少这份爱。
       “我就是。”
       我望着莫里,顿时明白了他为什么喜欢我探过身去帮他扶正话筒、抬抬枕头或擦拭眼睛。人类的接触。78岁的他像成人那样给予,又像孩子那样接受。
       那天晚些时候,我们谈到了年龄和衰老的恐惧。或者说谈到了对衰老的恐惧。我对莫里说,虽然我竭力想停留在华年的巅峰,但我已有了桑榆暮景的感觉。我经常锻炼,注意饮食结构,在镜子里查看有没有白发。我从原来颇为自己的年龄自豪——因为我觉得自己是少年有成——到不愿提起年龄,害怕自己步入不惑之年后就再也没有事业上的成就感了。
       莫里以一种更独特的视角来看待年龄问题。
       “那是因为人们过于强调了年轻的价值——我不接受这种价值观,”他说。“我知道年轻也会是一种苦恼,所以别向我炫耀年轻的魅力。那些来找我的孩子都有他们的烦恼:矛盾、迷惘、不成熟、活着感到累,有的甚至想自杀……”
       “你从来没有害怕过变老?”我问。
       “米奇,我乐于接受老。”
       乐于接受?
       “这很简单。随着年龄的增加,你的阅历也更加丰富。如果你停留在22岁的年龄阶段,你就永远是22岁的那般浅薄。要知道,衰老并不就是衰败。它是成熟。接近死亡并不一定是坏事,当你意识到这个事实后,它也有十分积极的一面,你会因此而活得更好。”
       是啊,我说,可如果变老是那么有价值的话,为什么人们总说:“啊,但愿我变得年轻。”你从来没有听人这么说过,“但愿我已经65岁了。”
       他笑了。“你知道这反映了什么?生活的不满足,生活的不充实。生活的无意义。因为你一旦找到了生活的意义,你就不会想回到从前去。你想往前走。你想看得更多,做得更多。你想体验65岁的那份经历。听着,你应该懂得一个哲理。所有年轻人都应该懂得这个哲理:如果你一直不愿意变老,那你就永远不会幸福,因为你终究是要变老的。”
       我迟疑了一下,说,我在想你怎么一点也不羡慕年轻、健康的人。
       “哦,我想我是羡慕他们的。”他闭上了眼睛。“我羡慕他们可以去健身俱乐部,可以去游泳,可以跳舞。尤其是跳舞。但当这种感情到来时,我先感受它,然后便离开它。还记得我说过的超脱吗?离它而去。对自己说,‘这是忌妒,我要离开它’。然后我就离开了。”
       “米奇,老年人不可能不羡慕年轻人。但问题是你得接受现状并能自得其乐。这是你三十几岁的好时光。我也有过三十几岁的岁月,而我现在是78岁。
       “实际上,我分属于不同的年龄阶段。我是个3岁的孩子,也是个5岁的孩子;我是个37岁的中年人,也是个50岁的中年人。这些年龄阶段我都经历过,我知道它们是什么样的。当我应该是个孩子时,我乐于做个孩子;当我应该是个聪明的老头时,我也乐于做个聪明的老头。我乐于接受自然赋予我的一切权力。我属于任何一个年龄,直到现在的我。你能理解吗?”
       我点点头。
       “我不会羡慕你的人生阶段——因为我也有过这个人生阶段。”
       第八个星期二谈论金钱
       我把报纸举到莫里面前,他看见了上面的一行字:
       我不想在我的墓碑上写着
       “我从未拥有过广播网。”
       莫里笑了,然后摇摇头。早晨的阳光从他背后的窗户照射进来,落在窗台上那盆木槿的淡红叶子上。这句话是亿万富翁、有线电视新闻网的创始人、媒体大亨特德·特纳写的,他为未能在公司的一笔大买卖中得到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广播网而哀叹。我今天早上把这条新闻告诉莫里是因为我突发奇想,要是特纳发觉自己处于莫里的境地,呼吸渐渐地衰竭,躯体慢慢地变成石头,日子一天天地从日历上划去——他还会为失去广播网而大喜大悲吗?
       “这是同一个问题,米奇,”莫里说“我们树立了错误的价值观,从而对生活产生了一种幻想破灭的失落感。我认为我们该谈谈这个问题。”
       莫里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他现在时好时坏。今天的情况算是不错。前一天晚上,当地的一个清唱组合来为他作了表演,他异常兴奋地讲述着这件事。莫里一向很容易满足,唱歌,跳舞,欢笑,对他来说都是莫大的乐趣。如今,物质生活对他越来越无所谓了。人死的时候,人们常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莫里似乎早就明白了这个道理。
       “我们国家提倡灌输的教育形式,”莫里叹道:“你知道他们是怎样灌输的吗?他们对你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这就是我们国家的做法。拥有得越多越好。钱越多越好。财富越多越好。商业行为也是越多越好。越多越好。越多越好。我们反复地对别人这么说——别人又反复
       地对我们这么说——一遍又一遍,直到人人都认为这是真理。大多数人会受它迷惑而失去自己的判断能力。
       “无论我生活在哪里,我都会遇到一些对新的东西充满了占有欲的人,想拥有新的汽车,想拥有新的财产,想拥有新的玩具。然后沾沾自喜地向你炫耀:‘猜我得到了什么?猜我得到了什么?’
       “你知道我对此是怎么解释的?这些人都渴望得到爱,但又得不到,于是就接受了这些替代品。他们乐于接受物质的东西,期望能得到类似于拥抱的感情回报,但这是行不通的。你无法用物质的东西去替代爱、善良、温柔或朋友间的亲情。
       “这个社会在想要什么和需要什么这个问题上是很感困惑的,”莫里说,“你需要的是食物,而你想要的却是巧克力圣代。你得对自己诚实。你并不需要最新的跑车,你并不需要最大的房子。 “实际上,它们不能使你感到满足。你知不知道真正使你感到满足的是什么吗?”
       是什么?
       “给予他人你应该给予的东西。我不是指金钱,米奇。我是指你的时间,你的关心,你的闲谈。这并不难。这儿附近开办了一个老年学校,几十个老年人每天去那儿。如果你年轻而且又有专长,学校就会请你去讲课。你在那里会很受欢迎。那些老人非常感激你。你给予了别人,于是你开始赢得别人的尊敬。
       “有很多这样的地方,你不需要有非凡的才能。医院和避难所里那些孤独的人只想得到一点陪伴。你和一个孤独的老头打打牌,你就会发现新的生活价值,因为人们需要你。还记得我说过的关于寻求有意义的生活的话吗?把自己奉献给社区。把自己奉献给能给予你目标和意义的创造。”
       “你瞧”,他咧嘴笑道,“里面没有提到薪水。”
       我把莫里说的记在了黄拍纸簿上。我这么做是因为我不想让他窥视我的眼睛,不想让他揣摸出我的心思。我在想,毕业后的大部分时间我都在追求他所摈弃的东西——更大的玩物,更好的住房。由于我处在那些腰缠万贯、名声显赫的体育明星当中,因此我对自己说我的需求还是很现实的,同他们相比,我的欲望简直微不足道。 这是烟幕。莫里一针见血地说过。
       “米奇,如果你想对社会的上层炫耀自己,那就打消这个念头,他们照样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对社会的底层炫耀自己,也请打消这个念头,他们只会忌妒你。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感到无所适从。惟有一颗坦诚的心方能使你悠然地面对整个社会。”
       关于爱
       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
       要有同情心,要有责任感。只要我们学会了这两点,这个世界就会美好得多。
       人与人的关系是没有固定的公式的。它需要双方用爱心去促成,给予双方以空间,了解彼此的愿望和需求。了解彼此能做些什么以及各自不同的生活。
       在商业上,人们通过谈判去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但爱却不同,爱是让你像关心自己一样去关心别人。
       关于婚姻
       有没有一条标准可以用来衡量婚姻的成功与否?事情没有那么简单。不过,爱情和婚姻还是有章可循的:如果你不尊重对方,你们的关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不懂怎样妥协,你们的关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们彼此不能开诚布公地交流,你们的关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们没有共同的价值观,你们同样会有麻烦。你们必须有相同的价值观。而这一价值观里最重要的,是你们对婚姻的重要性信念。
       关天死亡
       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要死,可没人愿意相信。如果我们相信这一事实的话,我们就会作出不同的反应。我们就会用戏谐的态度去对待死亡。但还有一个更好的方法。意识到自己会死,并时刻做好准备。
       怎么能够去准备死呢?可以像佛教徒那样。每天,放一只小鸟在你的肩膀上,问:“是今天吗?我准备好了吗?能生而无悔,死而无憾了?”
       事实是,一旦你学会了怎样去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去活。这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生活在梦里。我们并没有真正地在体验世界,我们处于一种浑浑噩噩的状态,做着自以为该做的事。一旦你真正面对死亡,拂去外表的尘埃,你便看到了生活的真谛。当你意识到自己快要死去时,你看问题的眼光也就大不一样了。
       (石芸摘自1998年11月21日《文汇报》)